陶龍渤
【摘 要】通過對輿論監督對象的介紹,并結合我國司法公正面臨的障礙,提出了輿論監督對司法公正的積極作用,指出只有正確和理性的輿論監督,才能真正意義上對司法公正的實現發揮實效性。
【關鍵詞】輿論監督;司法公正;道德評價
在當今擁有充分民主的社會里,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的辯證關系,是“用權利來制約權力”的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是保證權利能夠恰當的配置以使得權利能夠遏制并阻止濫用權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輿論監督是一定社會群體對社會現實普遍的、共同的意見和呼聲,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和權威性。輿論監督權來源于言論自由,將這種權利以適當的方式延伸到媒體,就可以通過媒體對司法機構的不正當或不作為的行為加以評論和提出改革建議,以達到監督的作用。輿論監督是對司法活動的監督,是最普遍和最深入的監督。在當前中國,隨著新聞輿論的迅速發展,其對司法公正的影響也在不斷的深入和加強,同時也產生了積極方面的作用,然而也不可避免的產生了消極作用。在社會主義國家,總體而言,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之間,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利益沖突和矛盾,兩者是人民群眾內部的制衡,其目的都是為了服務人民、造福人民。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正確看待兩者的辯證關系,使輿論監督真正服務于司法活動,進而真正實現司法公正,真正實現現代社會的自由、民主和進步,保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和社會主義中國的和諧穩定。
一、輿論監督的對象
輿人之論,就是老百姓的意見,眾人的看法,即民意。輿論監督是來自于外部的監督,它不僅可以獨立發揮作用,而且其他幾類監督方式又都可借助于輿論監督造成更大的社會影響,以取得更好的監督和制約效果。輿論監督,就是指新聞輿論監督,公民依法運用新聞傳媒充分發表意見、建議和呼聲,表達公民的意志,對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及相關人物言行實行監督。公民的這種借助新聞媒體來開展輿論監督的權利就是公民的新聞輿論監督權。從主體上看,包括社會上所有階層、組織和個人都是監督的主體;就監督客體而言,國家機關、社會組織乃至個人的行為都在新聞輿論監督的范圍之內。其中公眾以及新聞媒體是輿論監督的權利主體,國家公職機關(人員)是輿論監督的對象;而媒體充當的是實現和具體實施輿論監督的手段;新聞輿論監督的客體和著眼點是國家公權力,即政府在制定決策和進行管理中的行為以及公職人員的公務行為。新聞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之間的關系,是在民主社會里“以權利制約權力”(to
check power by right)的一種表現方式,是在正確處理好權利和權力關系的基礎上,恰當地配置權利,從而使權利能夠起到遏制、阻止權力濫用的作用。監督主體與監督對象之間存在權利、義務互相滲透的關系。
近年來,在新聞輿論監督中,常見的情況是公民以及媒體對政府機關或是管理人員的權力濫用等不正當或不作為行為的公開批評,進而通過這種呼聲來監督和至于政府機關及其管理人員。輿論監督成為了公民群體對社會現實最普遍的監督,其產生的影響力和權威性,越來越成為當代中國最行之有效的監督方式之一。確保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的實現,是當代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價值取向。輿論監督對于司法公正的實現,既有著積極正面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有著消極影響。
二、我國司法公正面臨的障礙
(1)司法受制于行政。我國的憲法規定,人民法院已發獨立行使審判權,但是在國家的機構設置上,人民代表大會下的“一府兩院”,檢察院和法院的級別是要低于同級政府的,而且地方政府負責供給各級人民法院的財務,這些事實使得司法受制于行政,導致了某些新聞媒體往往以某一級政府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新聞媒體代表著該級政府的看法和意見。因此在當代中國,新聞媒體很容易被扭曲化,曲解事實,進而這種監督方式也就很容易變成一種權利干預,成為了妨礙司法公正的力量。(2)新聞的典型性和及時性原則對于司法公正的影響。首先,新聞媒體的典型性原則是要求新聞媒體及其工作人員從社會大眾心理考慮,抓住社會現實中出現的典型、復雜、重大的案件來進行播報,從而引起大眾的關注和參與,來形成社會的輿論焦點。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新聞媒體在監督司法活動的過程中,往往參雜著社會道德來評判司法活動的正義性,通過社會道德層面的內容,形成輿論壓力來影響著司法工作人員的思維和判斷。尤其在司法機關對于案件未作處理之前,用公眾的道德評價標準,來對待和評論案件,使得新聞媒體在對案件的跟蹤報道中,帶有了傾向性和公眾的評論色彩。甚至還有個別新聞工作人員通過發表個人觀點曲解事實,進而形成了具有影響力的公眾輿論壓力,嚴重影響了司法公正的實現。其次,新聞的及時性原則是要求新聞報道要快,要及時的進行現場報道,這樣才能體現出新聞的應有價值。但司法活動的本質特征是滯后的、被動的,是要通過對證據按照一定規則和程序進行判斷的基礎上,對過去所發生的案件事實進行法律上的認定。司法活動具有嚴格的程序性,極高的準確性,未經司法程序不得變更。而新聞媒體對正在偵查、起訴以及審理的案件大多做了搶先的報道,往往具有明顯的傾向性評論,導致了公眾對于司法公正的疑慮和指責。最后,新聞媒體的記者與司法工作人員的素質高低不盡相同,無論從政治素養、職業操守和法律知識等方面都存在在一定的差異,而且,司法和媒體之間的沖突由來已久,使得部分司法工作人員往往對新聞媒體的監督存在著排斥和抵觸心理。
三、輿論監督對司法公正的積極作用
(1)促進司法活動的公開與公正。輿論監督有利于促使司法活動的公開和透明。新聞媒體通過對司法機關插板的具體案件進行跟蹤報道,為公眾評論司法機關的行為提供了可靠有利的條件,使廣大民眾能夠間接的參與到司法審判的過程中,從而真正實現了有效的監督機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司法專斷的可能性,提高司法機關審判工作的公開高效,有利于完善社會主義法治,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新聞媒體的適時介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社會上各種不良因素對于司法過程的干擾,從而保證弱勢群體得到法律保護。在新聞媒體的監督下,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能夠認真查明案件事實,正確適用法律規定,依法作出公正的判決。通過準確的反應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和現象,使得廣大公眾能夠在學習法律知識的基礎上,增強法律意識和權利意識,做到正確引導和教育公眾,對普及法律知識和提高公眾的法治觀念上,都具有積極正面的促進作用。(2)有效監督司法機關以及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會產生腐敗,而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新聞媒體的監督無疑于將法院的整個案件審判工作置于陽光之下。新聞媒體的及時介入和準確報道,促使法官以更加認真的態度、嚴謹的作風和高度的責任心來對案件事實加以認定,對案件結果加以正確裁判。新聞輿論監督通過公開曝光,促使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更加嚴格地執行廉潔自律的規定,加強自我約束,謹言慎行,廉潔執法,文明辦案。公眾通過新聞輿論監督的報道和評論,了解司法機關的各項職務行為是否合法,是否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由于其他權力監督機關介入司法監督的成本和時間較長,新聞輿論監督在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中,無疑也是最及時、最直接、最經濟的。
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作為構成現代法制國家的兩個重要的基石,體現了自由、民主和正義的法制精神,隨著新聞媒體的快速發展,輿論監督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當代中國的司法公正需要爭取、理性的輿論監督,輿論監督是憲法賦予公民對于自我保護最有利的武器,只有正確和理性的輿論監督,才能真正意義上對司法公正的實現發揮實效性。
參 考 文 獻
[1]甘惜分.新聞學大詞典[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37
[2]楊明品.新聞輿論監督[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14
[3]董茂云.憲法視野下的司法公正[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