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玲
【摘 要】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是一名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和科學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本文主要針對建國后,針對國內學者對弗朗西斯·培根在文學方面的研究,將我國的培根研究作一個梳理。
【關鍵詞】培根;文學
培根被國人所知曉始于鴉片戰爭之后。隨著嚴復、梁啟超、魯迅等人不斷撰文,培根以思想啟蒙先驅和學人的身份被介紹進中國,培根的諸多作品尤其是《論說文集》開始為國人所熟知,國內對培根的研究逐漸興起。國內相關培根的文學研究大概占15%左右,和哲學研究的35%相比差距較大。其中已立項的各項社科基金論文發表中,只有黃科安的“外國文學散文譯介與中國散文的現代性轉型”(04CZW012)中,對培根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做了一定的介紹。而對培根在文學方面的研究中,從翻譯方向研究的文獻占35%,語言學和文體學為17%。
一、翻譯角度
我國多位學者就《論說文集》的翻譯,從美學、語篇銜接、文體、生態翻譯學、翻譯批評理論、功能對等理論等角度出發,或單獨研究某個譯本,或對比多個譯本做了一系列研究。如劉杰麗(2004)對王佐良及張毅的不同譯本進行分析,通過對比不同譯本的選詞、構句,論證王譯本更好的體現了原文準確、簡潔、具有說服力的特點,從而論證了可譯性。趙紅軍(2007)從美學角度出發,通過原文文字簡潔,譯文簡潔莊重和原文章句整齊,譯文形式優美兩點出發,論證翻譯中只有在形式和內容上和諧統一、達到審美效果對對等,才構成理想的翻譯美學觀的內涵。除了感性分析之外,還有學者利用語料庫,收集理性材料,對譯本和原文進行了對比分析。
二、語言學角度
一些學者以語言學為基礎,從語料庫語言學、歷史語言學、功能文體學、修辭學等角度對培根的作品進行了分析。如秦平新(2010)運用語料庫語言學的方法,通過語境共現揭示語篇主題發展和變化,通過語境共現揭示語篇主題發展和變化,通過節點詞索引凸現關鍵詞及其所在語境展示語篇的文本結構和語言特征,借助語料庫方法,運用語料庫分析軟件對培根的《論讀書》進行了語篇分析與解讀。伍先祿在《培根的語言觀及其影響》(2009)一文中,從培根語言本體論的語言觀入手,分析他的語言非工具論思想,探討他對語言模糊問題的劃分。
三、比較文學角度
對于培根在文學上的成就,也有一些學者從比較文學的角度出發做了研究。如蓋紹普(1986)提出從兩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培根和魯迅在諸多方面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并從思想內容方面、思想容量方面和藝術方面進行了對比。還有不少學者對培根的作品中所體現的思想特征做了一些研究。受文藝復興思潮影響,培根必然地把目光也鎖定在人與人性上。如張綺翼(2005)通過對《論游歷》文本以及培根哲學思想的探究,剖析了培根如何在文中體現了對“人”力量的肯定,和如何發揮“人”的力量來確定“人”的中心地位。在培根的時代,哲學和詩歌的分野并不像現在這么明顯,有學者在培根嚴謹、簡潔的作品中,看到了他的詩學思想,做了一些研究。如陸揚(2012)認為培根的詩學思想主要通過兩點表現,第一點即他認為詩是學術的一部分,第二點是他對《圣經》的闡釋。
四、史學角度
除了《培根論說文集》,作為培根留存的唯一一部完整的史學著作,《國王亨利七世統治史》(又稱《亨利七世本紀》)也是培根重要的作品之一。李波怡(2008)從史學和思想的角度分析和評價了這部書。文章分析了該書的寫作背景和意圖、編寫體例和方法,并作出了評價。
綜上可知,我國對培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翻譯領域,其他領域的研究數量較少,至少沒有形成一個群體。不論是從翻譯角度還是其他角度對培根作品進行分析,取材都較為局限,多為《論說文集》。雖然培根的《論讀書》最為出名,但是由于學者對此研究過多,比較難找到新的突破口,建議從培根其他的作品入手,增加選材的新意。其次,不論是翻譯角度還是語言學角度,研究主要以感性分析為主,這是由文學研究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但學者因此而產生的思維局限性也有很大的因素。筆者收集的材料中有兩位學者以語料庫語言學為理論基礎進行了翻譯和語言學方面的研究,筆者認為十分可取。雖然語料庫的利用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但是由于其材料的客觀性,比較容易進行對比。不論是對譯本的研究,還是對中外散文的對比和不同散文風格的對比,都提供了客觀的材料,改變了大多數研究只采用主觀分析而造成說服力弱的問題。
參 考 文 獻
[1]馮鋼.吹盡狂沙始到金——讀曹明倫譯《培根隨筆》[J].中國翻譯.1999(3):36~38
[2]黃科安.外國隨筆:中國現代知識者的引進與實踐[J].外國文學研究.2004(4):14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