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恩遠 陳誠
過去十年來,中國由世界第六大經濟體成長為第二大經濟體。我們黨以優異的成績迎來了十八大,在總結過去的同時,我們也應當面對未來。總體來看,我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展勢頭仍將持續至少二十年,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城鎮化進程將繼續推動經濟發展
(1)年均近1個百分點的城鎮化推進速度,將拉動新一輪的經濟增長。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為51%,預計在2030年,城鎮化水平將再提高14個百分點,這就意味著屆時將有3億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工作生活。目前,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是農村居民的3.6倍,將3億農村居民轉為城市居民,按現在城鄉居民實際消費水平計算,中國居民生活消費支出將新增3.5萬億元,占目前居民消費總量的26.3%;同時,相應擴大的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宅建設等,將成為擴大內需最強大、最持久的內生動力。(2)城鎮化進程中,城鄉利益劃分的科學性將進一步保障農民權益、緩和利益沖突。十八大報告中,明確闡述“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等城鄉建設新綱領。意味著新一輪農村改革,基礎設施、醫療衛生等公共物品投資將進一步提高,這在短期內能拉動經濟增長,長期來看,將提高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健康、教育程度),以提高我國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
二、社會保障、醫療保險的全覆蓋將進一步提高我國人力資本水平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內部效應和外部效應能促進經濟增長,且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要遠高于物質資本投資收益率。因此,在實現中國和平崛起的一系列條件中,高水平人力資本是最重要的,是中國和平崛起的支撐點。2003年起,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退,沿海地區用工難問題開始涌現。專家預計,我國人口紅利將于2016年基本消耗殆盡。這就意味著,勞動年齡人口占比較大,撫養率低,從而有利于高儲蓄、高投資、高增長的局面將“一去不返”。但依據相關學者的研究表明,進一步提高人力資本(預期壽命、教育水平等)將有延遲“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消退時點,進一步實現經濟的趕超。而我國近年來實現社會養老全覆蓋、新農合等醫療保險的重大突破,尤其是2012年“異地高考”方案的出臺(部分地區),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將有利于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未來勞動者人力資本的有效改進,這對一個國家長期經濟增長是至關重要的。
三、整體推進的經濟體制改革將從制度層面鞏固企業、市場體系和政府宏觀調控的關系
(1)政府有力的宏觀調控政策。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黨掌握了經濟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了解了市場經濟運行的巨大風險,體會了經濟危機所帶來的極大沖擊,鍛煉了在經濟建設的大潮中把握航向、搏擊風浪的能力。因而在世界經濟危機的關鍵時刻,能鎮定自若,泰然處之,運用宏觀調控和強有力的務實的經濟政策,使經濟依然快速發展。2011年,我國GDP收入突破10萬億大關,經濟增長率為9.8%,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對世界經濟GDP貢獻率為4.5%,對中國經濟貢獻率為16.7%。除此之外,中國民間儲流資金(儲備和流動資金含境外流入資金)保守估計也在400萬億以上,全國國控經濟總量47萬多億元,這筆龐大的資金,是推動中國經濟穩步增長和后發優勢的基本保證和巨大動力。(2)頂層設計和從下而上制度創新的融合,將奔流出一片經濟發展的新天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致力于建設一個法治的市場經濟;另一方面,三十年來,區域改革先行、整體改革跟進的制度建設模式,正在有效豐富我國整體制度的框架。
四、營造經濟高速發展的新型比較優勢
(1)憑借城市豐富、民族多元的中國特色,文化創意產業開啟第三產業的高速發展之路。據報道,全世界創意經濟每天創造220億美元的價值,并以每年5%的速度遞增。文化創意產業所創造的價值不僅僅限于經濟發展的增長,更有利于民族的團結性。在我國目前宏觀經濟持續改善的情況下,文化消費對產業發展的影響程度將逐步提高。我國政府順應時代潮流,高度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共中央先后出臺了關于文化發展的幾項重要決定,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指出了前進的方向。在十八大的報告中,我們黨再次強調了要建設文化強國,增強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2)作為高正外部性的基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正塑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以及國際地緣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服務于軍事工程的高新技術產業,借助國家大規模科研資金的支持,近年來有了長足發展。不僅有效供給了國防等公共物品,以通信、高端計算機、航天等為核心高新技術產業,在民用轉型方面的貢獻作用不斷加大。
盡管國內外的壞境中仍存在各種風險與不利因素,但是我們相信,在政府各項政策的協調下,借助十八大的有力支持,我國經濟必將繼續保持增長,經濟發展的減速階段尚需時日,我國必將在世界經濟發展歷程上創造新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