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本刊記者 彭美玉
當代貴州:從2004年至今,貴州先后出臺了多項關于人才隊伍建設的決定,尤其是2012年出臺的《中共貴州省委關于進一步實施科教興黔戰略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決定》,更進一步明確人才是貴州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

近年來,貴州不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績。圖為貴州基礎藥理學科技創新人才團隊領銜人石京山教授(左一)與隊員進行課題研究。(省人社廳供圖)
夏一慶:人才是第一資源,是最活躍的先進生產力,是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對貴州而言,人才是貴州的發展之基、轉型之要、跨越之本。當前,貴州正進入經濟起飛、加速發展的新時期和后發趕超、同步小康的關鍵期,這些都離不開人才這一最先進的生產力。貴州作為一個經濟后發省份,人才發展滯后是制約其“后發趕超”的最大“短板”,雖然經過多年努力,貴州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新形勢相比,人才“短板”問題依舊突出,若不大力推進人才隊伍建設,人才對經濟社會的制約作用將更為顯現。
實踐經驗證明,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快速提升,關鍵在于充分發揮人才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并且人力資本積累都先于經濟追趕發生。人才的大開發、大投入,是后發國家和地區現代化追趕的成功秘訣。貴州要跨越、要趕超,必須優先發展人才,把人才的超前開發作為追趕的動力源、騰飛的原動力。
當代貴州: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帶動下,我省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哪些成績?
夏一慶:一是人才總量較快增長。到2012年底,全省人才總量224.7萬人。其中,黨政人才17.5萬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23.1萬人,專業技術人才82.7萬人,技能人才62.1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6.28萬人),農村實用人才39.3萬人。二是高層次人才建設有新的突破。到2012年底,全省已有院士3名、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3名、國家杰出專業技術人才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8名,擁有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8人、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7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科技人才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081人、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95人,選拔培養核心專家40人、省管專家639人、省優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對象185人,評選產生青年創新人才94人。三是人才開發培養有新的進展。到2012年底,全省重點引進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城市規劃建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的博士800余人,高級以上職稱人員500余人,其中有3名入選國家第四批“千人計劃”。從江蘇、山東等省引進12名黨政干部到我省擔任縣(區)委書記,從中直機關、發達地區引進20余名干部到我省任職。此外,還采取兼職、科研合作、技術入股等方式“柔性”引才引智,聘請了袁隆平院士、鐘南山院士、盧耀如院士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引進外國專家項目300多個,建立院士工作站30個,博士后工作站(流動站)23個。以學科帶頭人為主要對象,引進“候鳥型“高層次人才138名。
當代貴州:從你前面介紹的情況來看,我省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尤其是在人才引進上。

夏一慶認為,貴州要跨越、要趕超,必須優先發展人才,把人才的超前開發作為追趕、騰飛的動力源。(省人社廳供圖)
夏一慶:我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建立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切實加強人才引進工作,全省人才流動呈現出了“進大于出”的良好態勢。一是實行積極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開辟人才引進“綠色通道”,規范人才引進程序,注重提高人才引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大力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特別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創新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熟悉國際通行規則、掌握現代管理的各類國際化人才等;二是完善人才、智力、項目相結合的引進機制。采取咨詢、講學、兼職、短期聘用、項目承包、技術合作、人才租賃等方式,大力引進“候鳥型”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積極爭取9批93名中組部、團中央“博士服務團”成員到貴州鍛煉服務,志愿者西部計劃累計有6000多人參加,貴州扶貧接力計劃有8000多人到我省貧困地區進行人才交流,分別在北京、上海建立“博士聯系點”,充分發揮貴州籍高層次人才在建言獻策、協調項目、促進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發揮市場配置人才的基礎性作用。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才流動規律,綜合運用市場手段、行政手段和各種社會化服務手段,加快人才流動的身份、檔案制度等改革,消除各種限制。
當代貴州:人才引進是加快和完善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工作,但留得住、用得好往往比引得進更重要。
夏一慶:引得進是基礎,留得住、用得好才是關鍵。為此,我們重點從以下方面入手: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切實加強對人才工作的領導。目前全省上下基本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人才工作的新格局,進一步加強了對全省人才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的組織領導。堅持改革創新,建立完善人才工作體制機制。為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圍繞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構建了縱向人才政策體系及選拔管理機制,構建了橫向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體系,進一步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和創業熱情。堅持加大投入,不斷改善人才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的條件。在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的同時,努力增加人才開發培養投入。“十一五”期間,投入資金近2億元,建立了多個人才培養資金,極大地改善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的科研和工作條件;通過修建“博士樓”或發放住房補貼等方式,有效改善了高層次人才的住房條件;實行“專家津貼”制度。堅持以人為本,積極營造優秀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努力營造用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和適當的待遇留人,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社會環境;建立健全專家決策咨詢制度,充分發揮各類專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決策咨詢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地宣傳人才工作方針政策、重大部署和各類優秀人才的先進事跡,總結推廣人才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在全省基本形成了重視人才、宣傳人才、研究人才、培養人才、用好人才的人才工作環境,以優化人才成長小環境逐步帶動促進全省人才成長大環境的改善。
當代貴州:今后一段時間,貴州人才工作的重點是什么?
夏一慶:我省人才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人才總量較小,結構不盡合理,創新人才緊缺尤其缺乏“大家”和“帥才”,投入明顯不足,體制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在下步工作中,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人才發展規劃,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突出領導干部這個重點,努力建設高素質的黨政人才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以服務科學發展為導向,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選優配強黨政領導班子尤其是黨政“一把手”,重點抓好企業領軍人才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選拔和培養。
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快引進急需緊缺人才步伐。一是加強人才干事創業平臺建設,繼續實施“人才基地建設工程”,進一步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博士后工作站、國家工程中心等人才載體建設,著力集聚優秀人才。二是積極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建立人才、智力、項目、技術相結合的柔性引進長效機制,廣泛吸引急需緊缺的高層次人才、留學人才和海外高層次人才。三是面向國內外公開選聘聚集優秀高層次人才,建立“特聘專家”制度,到2020年,引進科技領軍人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1000名左右。
緊緊圍繞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抓好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圍繞扶貧開發的任務,實施“新型農民培訓工程”,重點加快培養農業產業化急需緊缺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和農村經紀人。
整合和調動各方力量,努力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切實發揮好組織部門牽頭抓總作用。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既抓長遠謀劃,為黨委當好參謀助手,又善于抓項目、抓工程,推動具體工作的落實。二是完善工作機制,尤其是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科學決策機制、協調落實機制和督促檢查機制,把方方面面的力量組織動員好。三是著力解決人才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特別是對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等方面的重點、難點問題,加大研究和實踐探索力度,積極尋求破解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