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陳學慧

古人說,“為政之道,以厚民生為本,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民生”一詞被11次提及。“民生”已經不再僅僅是財政支出,更將成為拉動內需、促進結構調整的重要引擎。
站在更高的起點上,中國經濟需要新動力。全球經濟長期處于持續低迷狀態,中國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依靠外需的老路子已經走到終點,擴大內需成為必須長期堅持的發展戰略和基點。
擴大內需靠什么?土地、環境、能源等資源的瓶頸制約,使得原有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而高企的房價以及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也使得必須加大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力度。
此時,改善民生對于拉動內需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意義進一步凸顯出來。為什么是民生?擴大內需的關鍵是增強消費和投資的作用。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能促進消費增長,也有望促進投資結構優化。
首先,進一步擴大就業能使更多人擁有一份穩定的收入,這有利于消費的持續增長。而進一步把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解決好,老百姓就敢于擺脫后顧之憂,更多消費。
其次,以改善民生為出發點的民生投資,有利于優化投資結構。目前,國家在教育、醫療衛生、就業、社會保障四大民生領域的投入占財政支出的30%左右。要想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財政對民生支出的比例要達到40%左右,有利于制約財政向一些低效率、低水平領域的投入。
再次,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看到蔚藍的天,呼吸到新鮮空氣,喝到干凈的水,已成為當前重要的民生呼喚,未來的經濟和企業發展,必然更加注重綠色、低碳、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