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本刊記者 顧海凇
黨的十八大向全黨全國發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員令。貴州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在全省部署開展“同步小康創建活動”,明確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個不含水分的、群眾得實惠的、老百姓認可的全面小康社會。
“我們心中要始終牢記一件事,我們的夢想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與全國共同進入小康?!痹诮衲曩F州省“兩會”期間,省委書記趙克志再次強調:“貴州不能拖全國的后腿,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精氣神?!?/p>

與全國同步小康,是貴州省委基于對匯聚一時的發展機遇和日益彰顯的發展優勢的分析和把握,向全省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圖為筑城廣場上歡慶的人群。(李登毅/攝)
2012年,貴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為69%,這一數據比全國平均水平落后了6年左右。盡管如此,這已經是近幾年貴州奮力趕超、GDP增速多年位居全國前列的結果。
2012年國發2號文件這樣概括:貴州是我國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貧困問題最突出的欠發達省份。
一個“最”字,道出貴州歷史與現實之際的滄桑。
1413年貴州建省,但終明一朝,貴州最大的功用只是鎮邊鎖滇的咽喉、駐兵防變的屯堡。
清“改土歸流”后貴州地主經濟雖有較大發展,但限于農耕時代地理條件對經濟的極端制約,全國18省,貴州仍是最窮的一個。
新中國成立,貴州在戰略定位上長期被作為原材料基地加以建設,以初級產品生產為主的發展模式使貴州在整個分工體系中處于不利地位。
改革開放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貴州進入了歷史上發展的最好時期。但由于自然地理等原因,貴州發展仍存在特殊困難,與全國的差距仍在拉大。到了胡錦濤主席考察貴州,寄望“貴州的同志要有志氣、有信心”,“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的2005年,貴州是當時全國唯一人均生產總值沒有達到800美元的省份,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這個時候,離黨的十六大向全黨全國作出“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動員和部署,已經過了3年。
貴州這塊全國全面小康建設“最短的一塊板”如果不拉長補齊、盡快實現富裕,將影響的是“西部和欠發達地區與全國縮小差距”的大局。走快走好邁入小康的步伐,是貴州的需要,也是全局的需要。
最大的變化發生在新世紀的第二個10年開局。自2010年以來,貴州把握“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主戰略,走上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和時代要求的后發趕超新路子。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敏爾說,這條道路正被實踐證明“完全正確、十分有效”。
“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這一代貴州人的政治任務和神圣職責?!壁w克志說,相信全省干部群眾通過艱苦奮斗、長期奮斗,一定能撕掉貼在臉上的“貧窮”標簽,開創富民強省偉大事業的廣闊前景。
在貴州人均生產總值突破3000美元,進入實現經濟起飛重要時期的2012年,貴州出臺了《中共貴州省委關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決定》。
與全國同步小康,是貴州省委基于對匯聚一時的發展機遇和日益彰顯的發展優勢的分析和把握,向全省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貴州面臨著外部機遇聚合與內部機遇凸顯的雙重機遇。從內部機遇來看,2012年人均生產總值預計突破3000美元,進入實現經濟起飛的重要時期,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蘊藏著強勁的發展動力。
從外部機遇來看,貴州正處在本世紀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第二個十年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期。國家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實行差別化的經濟政策,成為貴州加快發展的強大政策支撐。國發2號文件的深入實施,政策效應正在逐步顯現。東部地區產業加速轉移,為貴州擴大開放、借力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貴州面臨著比較優勢明顯與后發優勢突出的雙重優勢。從比較優勢來看,隨著交通基礎設施加快改善,貴州作為西南重要陸路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日益突出,將對降低物流成本、壯大企業規模、改善生產經營方式產生重要影響;能源、礦產、生物資源豐富,勞動力等要素成本較低,為貴州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原材料精深加工提供了重要基礎;山清水秀、生態良好、氣候宜人、文化多元,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從后發優勢來看,貴州可以借鑒發達地區先進的制度和經驗,汲取發達地區過去失敗的教訓,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可以直接引進先進的、成熟的、高端的技術,通過高端引進、高頭嫁接,推進產業優化升級,逐步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可以利用國家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政策,在社會發展的某些領域和薄弱環節實現跨越式發展。
今后幾年,是貴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期。
貴州提出,從2013年開始,“以縣為單位開展同步小康創建活動”,開展縣為單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工作,使全面小康各項任務落實到具體項目,覆蓋到最廣大的農村,覆蓋到低收入群體和困難群眾,真正惠及全省人民。
“縣為單位”體現了多維效果,是貴州科學發展、后發趕超、同步小康的關鍵之謀、創新之舉、務實之策。
有利于激發干部群眾推動科學發展、后發趕超、同步小康的信心與激情。推進我省跨越發展、同步實現全面小康,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之所在。以縣為單位推進全面小康,才能使在縣域內生產生活的廣大群眾共享全面小康建設成果。
有利于用具體的指標數據來量化全面小康,看清貴州同步小康創建中存在的問題和差距。縣域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的基本單元格,是全省實現全面小康的基礎支撐。我省縣與縣之間發展仍然很不平衡,據初步測算,我省全面小康實現程度最高的與最低的縣(區)相差40多個百分點,以縣為單位推進全面小康,能夠從整體上比較客觀地反映我省全面小康的實現程度。
有利于整合資源和力量,形成強大合力。以縣為單位推進全面小康有利于組織調動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為實現全面小康建功立業。縣級黨委、政府作為宏觀調控和微觀管理的交匯點,在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創新各項工作中擔負著十分重要和關鍵的職責,在推進全面小康建設中必須充分發揮縣級黨委、政府的主體作用,整合各方面資源和力量,形成強大工作合力。
有利于重點突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貴州農民收入低,貧困人口多,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縣域層面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滯后。以縣為單位推進全面小康,有利于以小康建設帶動扶貧開發、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
“縣為單位”開展小康創建活動,同時也順應了各族群眾對幸福生活的熱切期盼,適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以省的總體小康代替縣縣建成小康,不以平均數代替大多數,不能簡單以指標數值代替直觀感受。而是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認可不認可,作為衡量小康的根本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