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本刊記者 尹 輝
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確立了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但實現這樣一個燦爛前景并不容易,特別是在貴州這樣一個經濟落后且發展很不平衡的省份,還存在諸多瓶頸。
觀念瓶頸首先表現在對貴州加速發展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信心不足。
貴州,雖因“貴山”而名“貴”,卻因貧困而出名。
因為貧困,貴州一直是全國扶貧工作的重點。當前,貴州全省有50個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有65個縣處于三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也許僅僅是貧困還不足讓人恐懼。觀察貴州,在改革開放前30年里,雖然也在“高速”發展,卻與全國乃至周邊地區形成了越來越大的差距。
與同處云貴高原的鄰居云南省為例,上個世紀80年代,貴州經濟發展各項指標與云南相比差別不大,但到了1998年,貴州GDP不及云南的一半,地方財政收入不及云南的4成。2000年,貴州GDP為993億元,云南則為1900億元,差距仍以倍計。到2005年,貴州GDP為1910億元,同年云南則為3400億元……云南是如此,更遑論沿海發達地區了。
一貫貧困落后的面貌,不僅讓外省對貴州加速發展、建成“同步小康”充滿疑慮,也讓省內一些干部群眾信心不足。
破除信心不足,是奮力攻堅同步小康的前提。只有貴州的干部群眾真正自覺自信自強,艱苦奮斗、頑強奮斗、不懈奮斗,才能摘除“貧困”“落后”的帽子,才能實現同步小康。
信心不足之外,觀念瓶頸還表現在,思想解放不夠。
實踐已經證明,象貴州這樣的貧困落后地區越是要跨越發展,就越是要解放思想,就越是要破除墨守成規、封閉保守、消極等待的思想,破除制約發展的傳統觀念和體制障礙等,把握發展大勢,認清發展規律,才能加速發展、迎來“富民強省新貴州”。

建設同步小康,貴州須進一步將特色產業打造成為優勢產業、富民產業,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圖為麻江縣宣威鎮筆架村村民王書祥展示他們生產的藍莓酒。(本刊記者張 麗/攝)
實現同步小康,最重要的是靠人才、靠教育、靠國民素質的全面提升。
當前,貴州人才緊缺現象突出。人才問題已經成為加速發展、建設同步小康的主要制約因素。
據統計,貴州全省現有人才隊伍是200多萬。“緊缺”表現為總量小、結構不合理:不要說高端人才,即便技能工人也存在大量缺口;且大部分人才都集中在貴陽、遵義這樣的大、中城市里,在縣及縣以下,大量需要人才卻很少、甚至沒有。
貴州人才瓶頸,還表現在干部隊伍的精神狀態、工作作風和工作能力等方面。
解決人才瓶頸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貴州需要不斷突破,做大做強人才隊伍。
一方面要調動廣大干部積極性,把工作做好,也就是“把綿羊變成獅子”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要把教育事業發展擺到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以“窮省辦好大教育”的決心,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再難也要把教育搞上去。通過發展教育、優化發展環境以及人才發揮作用平臺的建設;同時還必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培養各級各類實用人才;最后則是要注重筑巢引鳳,面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引進智力。

根據省委的安排部署,建設全面小康應堅持“三個不能代替”,判斷一個地區是否建成全面小康,不能只看統計數據,只有民眾認可、滿意,才能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圖為以“美麗中國科學發展多彩貴州同步小康”為主題的2013貴陽觀山湖公園春節燈會現場。(本刊記者 陳恩達/攝)
貴州產業基礎薄弱,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可以說,貴州發展落后,差距在“四化”。
貴州是農業大省,但農業弱而不強,卻是公認的事實。經過多年的努力,貴州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推進農業現代化現實條件,也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本地發展的特色產業之路,但貴州農民人均收入低、農業生產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等狀況還未得到根本扭轉。以貴州農民人均純收入為例,即便是到了成功實現連續6年增幅8%以上、當年增幅16%的2012年,貴州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依然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2/3。如何進一步夯實農業現代化基礎,進一步將特色產業打造成為優勢產業、富民產業,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還需付出更多努力,做到更多突破。
在“工業強省”戰略的強力推進下,貴州工業經濟2012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高速發展令人驚喜。但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產業和產品結構不合理、布局不合理、創新能力極弱、工業總量太小”等貴州工業發展的四個突出問題,依然存在。如何走出具有貴州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構建貴州現代產業體系,是在同步小康過程中,不可不面對的。
對于貴州發展的另一薄弱環節——城鎮化,雖然已取得較大發展,卻還是落在了“后面”。到2011年底,貴州城鎮化率低于全國15個百分點,全國排名倒數第二,仍然還是“鄉村貴州”。加快城鎮化進程是貴州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蘊含著擴大內需、推動小康建設的巨大潛力,當然也成為了同步小康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
差距在“四化”,出路也在“四化”。建設同步小康,對于加速“四化”同步發展,不能動搖、更不能松懈。
基礎設施落后,長期制約著貴州發展。為改變這一現狀,近些年來,貴州大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并向縣以下延伸。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善,讓老百姓得到了實惠、為實現同步小康注入了正能量。
但情況依然不容樂觀:到2011年底,我省鐵路路網密度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0%,高速公路路網密度不及東部地區1/3、中部地區2/3,工程型缺水問題突出,石漠化嚴重……基礎設施仍是貴州加快發展、建設同步小康面臨的瓶頸制約。
“越是后發地區,越需要強化交通、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對貴州而言,交通、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是擴大投資、提速轉型、支撐發展的重要抓手。
今后,貴州還應進一步加快推進連接周邊省份的快速鐵路體系建設,完善省內高速公路骨架,加強民航、水運建設,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現縣縣通高速和基礎設施向下延伸;同時,以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為重點,大中小微并舉,努力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加快電力基礎設施和省內成品油、天然氣輸送管道建設,保障省內能源供應;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經濟社會信息化水平;此外,還要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讓貴州的山更青、天更藍、水更凈、地更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