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本刊記者 彭美玉
當代貴州:1月20日,在北京召開的“貴州省社區戒毒社區康復‘陽光工程’建設座談會”上,一些專家稱“陽光工程”是“就業發展型的戒毒新政”。
崔亞東:貴州是受毒品危害較重的省份之一。截至2012年12月31日,省內管控吸毒人員11萬余人,毒情十分嚴重,禁毒別無選擇。
貴州省委、省政府對禁毒工作高度重視。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禁種、禁制、禁販、禁吸”的方針,緊密結合貴州實際,遵循禁毒工作的規律,在總結和吸取以往禁毒工作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探索創建了以“就業安置”為核心,以“陽光企業”為載體 ,集“生理脫毒、身心康復、就業安置、融入社會”“四位一體”的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新模式。
當代貴州:禁毒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吸毒一直屢禁不止,禁毒之難難在哪里?
崔亞東:在禁毒實踐中,禁吸、戒毒、康復、回歸工作難度極大,存在著“三難一高”(戒斷鞏固難、管理控制難、融入社會難、復吸率高)。由于這“三難一高”,形成了吸毒→強戒→復吸→再強戒→再復吸的惡性循環怪圈。這不僅是困擾和制約中國禁毒工作的難題,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造成“三難一高”的原因有:一是個人因素。吸毒人員通過強制隔離戒毒回到社會后,很容易就會在“心癮”的驅使下,又回到吸毒的老路上。二是社會因素。人們在遠離毒品的同時,也遠離吸毒者。三是家庭因素。一些人因為吸毒無法自拔,造成家庭破裂,妻離子散,在思想上、感情上、生活上被孤立,失去重新生活、工作的勇氣和信心。四是管理控制難的因素。部分存在底數不清、情況不明、管理不住、控制不了的問題。同時,我們在禁毒工作中,存在著“五重五輕”的錯誤理念:重打擊處理、輕預防教育(挽救);重強制戒毒、輕康復治療;重生理脫毒、輕心理矯治;重場所管理、輕回歸安置;重管理控制、輕服務救助。只治標,不治本,往往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
當代貴州:“陽光工程”最大的突破是在生理脫毒、身心康復、融入社會“三位一體”上增加了“就業安置”,變成了“四位一體”。
崔亞東: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戒毒康復人員的安身之本。就業難,吸毒人員就業更難。戒毒工作是一項專業性、社會性、科學性很強的工作。歷史和現實證明,戒毒僅靠強制手段是不行的,因為吸毒人員同時也是病人,是特殊群體中的特殊人員。吸毒人員對毒品生理的依賴性雖強,但較容易解決。生理脫毒一般3周,可身心康復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俗稱“一次吸毒,終身戒毒”。因此,要徹底戒斷毒癮,僅靠吸毒人員自己,沒有外界強力的幫助是不可能的。實踐中,我們遵循禁毒工作規律和吸毒人員的特點,緊緊抓住鞏固康復這個關鍵環節,探索出以“就業安置”為核心,以“陽光企業”為載體,集“生理脫毒、身心康復、就業安置、融入社會”四位一體的社區戒毒、社區康復新模式。通過就業安置,為戒毒康復人員搭建回歸社會的“就業平臺”,創造戒毒康復的“無毒環境”,實現戒除毒癮的最終目的。實現了由“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的轉變。
2011年6月,孟建柱同志到貴州考察“陽光工程”時,對貴州“陽光工程”建設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貴州“陽光工程”把“就業安置”增加到“三位一體”中,創造了社區戒毒、社區康復禁毒新模式,并確定了“四位一體”的“陽光工程”是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的新模式。一些專家稱“陽光工程”是“就業發展型的戒毒新政”。
當代貴州:目前我省接納戒毒康復人員就業的企業有多少家?
崔亞東:2011年6月,我省當時建成“陽光企業”4個,集中安置戒毒康復人員160余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省已建成“陽光企業”137個,集中安置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6154名,通過多種途徑安置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23348名,基本實現了“陽光工程”建設縣縣全覆蓋和將戒毒康復人員全部納入安置體系“兩個全覆蓋”的目標。

當代貴州:不到兩年的時間,“陽光企業”數增加了30多倍,這是怎么做到的?
崔亞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陽光工程”建設。時任省委書記栗戰書同志當時要求在全省強力推進。省委書記趙克志、省長陳敏爾多次深入“陽光工程”企業調研指導,并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加大工作力度,把“陽光工程”建設作為社會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落實。2011年9月20日,貴州省政府制定下發了《關于深入開展社區戒毒社區康復“陽光工程”建設工作的意見》,將“陽光工程”建設納入黨委、政府的職責,制定政策保障機制。這是國內第一個省級人民政府專門為戒毒康復工作提供特殊政策的文件,也可以說是貴州“陽光工程”建設的一個里程碑。
在省委、省政府的強力推進下,各地狠抓落實,一是廣泛宣傳、動員、鼓勵、倡導有社會責任感、有愛心的企業家參與“陽光工程”建設。目前,已有126名企業家和224名志愿者參與到“陽光工程”建設中。二是動員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充分調動、發揮各類社會組織、群眾組織和宣傳、媒體等的作用,廣泛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資源,參與、支持、宣傳“陽光工程”建設。三是建立貴州省禁毒基金會,進一步動員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參與禁毒人民戰爭,多渠道募集社會資金參與禁毒工作,強有力推進社會戒毒社區康復“陽光工程”建設,截至2012年10月18日,貴州省禁毒基金會共募集社會資金1500余萬元。
當代貴州:為何說“陽光工程”解決了戒毒康復難題?
崔亞東:“陽光工程”建設實際是通過就業平臺,使戒毒康復人員回歸社會后,有業可就、有事可干、有穩定收入、有固定住所、困有所幫、難有所解、病有所醫、生理身心健康有人關愛,真正找回自信,找回自我,找回自尊,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和工作,使其真正回歸社會,真正融入社會。同時,實施科學管理措施,對癥治療、心理輔導,集服務、管理、就業、治療、康復、教育、挽救、回歸于一體,根本目的是為戒毒康復人員創造了一個“無毒環境”,搭建了回歸社會的“平臺”,將戒毒與康復結合,就業與回歸結合,管理與服務結合,多管齊下,綜合施策,“陽光工廠”成為“建在家門口的戒毒所”,有效地防止了戒毒康復人員接觸毒品,有利于戒毒康復人員實現身心康復治療。從而降低了戒毒康復人員的復吸率,破解了鞏固戒斷難、復吸率高的難題。復吸率降低同時萎縮了毒品消費市場,遏制了社會面吸毒人員的增長,減少了對社會的危害,實現了“禁吸”“戒毒”工作由理念更新到思路方法創新、由懲治強戒向治療康復、由治標不治本的惡性循環向標本兼治、良性循環轉變。
經過近兩年的強力推進,我省“陽光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一是形成了“黨政領導、政策扶持、企業參與、社會協同、多措并舉”的工作格局,為“陽光工程”建設提供了堅強保障。自2011年以來,全省投入“陽光工程”建設經費1.62億元,出臺推進“陽光工程”建設的政策措施20余項。二是形成了“陽光工廠集中、其他企業分散、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公益性崗位安置”形式多樣、互為補充的戒毒康復人員就業安置體系。三是吸毒人員動態管控得到加強,信息化程度不斷增強,實現了戒毒康復人員的復吸率、戒毒康復人員重新違法犯罪率、因注射毒品感染艾滋病的比例、新吸毒人員滋生速度增幅、吸販毒問題嚴重影響安全感的比例排位下降和對吸毒人員的管控率提升“五降一升”的成績,四是戒毒康復人員受益,家屬滿意,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
當代貴州:“陽光工程”的經驗和做法得到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已向全國推廣,并受到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從這一創新舉措中,我們得到什么啟示?
崔亞東:“陽光工程”體現了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體現了我黨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理念,體現了我黨“特殊群體,特殊關愛”的理念,是社會管理創新的重大實踐,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如果把社會吸毒人員就業安置好,生理脫毒、身心健康、綜合矯治好,那就為社會消除了一大隱患。整個社會就會更加安定、更加和諧。社會管理創新,不僅是在“新”字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在解決源頭性、基礎性、根本性上下功夫,在破解難題上下功夫。
“陽光工程”建設盡管時間不長,但已看到一定效果,初步破解了戒毒工作中的一些難題,是禁毒工作的一個治本之策,路子是對的,必須堅持下去。雖然目前“陽光工程”建設還存在許多困難,特別是禁毒工作有復雜性、艱巨性、反復性、長期性等特點,但我們有決心和信心做好這件事。特別是戒毒康復人員希望“陽光工程”能長久下去,人民的期盼就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一定更要把這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堅持下去,讓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踏上回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