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劉曉凱 吳 軍
(作者分別系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省民委主任 責任編輯/張天明)
“千百年來,各民族和睦相處,在貴州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同舟共濟,共同創造了多姿多彩的貴州文化,成為民族團結的典范。”這是溫家寶總理去年10月在貴州調研時,對貴州省民族團結給予的高度評價。貴州成為“民族團結的典范”,既有自然環境條件的作用和社會歷史傳承的因素,更是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的結果。
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民族團結提供制度保障。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根據貴州省少數民族的實際,先后建立了三個民族自治州和11個民族自治縣,在不具備建立自治地方的少數民族聚居鄉鎮建立了民族鄉。這對依靠少數民族群眾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所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事務,提供了制度性的保證。
在建立和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過程中,各級黨委政府適時出臺和完善了各種政策法規,使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合法權益的保護有法可依和進一步具體化。
從2004年起,貴州省先后建立了省民委委員制和省政府民族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各市(州)縣建立了民族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研究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加強了黨和政府對民族工作的領導。
培養使用少數民族干部,為民族團結提供人才保障。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級黨委和政府把培養使用少數民族干部當成重要任務,選拔了一大批少數民族干部充實到各級領導崗位,奠定了培養使用少數民族干部的基礎。這些少數民族干部為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劉曉凱出席貴州省組團參加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總結表彰會,為獲得表彰單位頒獎。(本刊記者 文 媛/攝)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機構改革時期,黨委和政府在強調干部隊伍“四化”的同時,繼續把選拔培養和使用少數民族干部當成重要內容,一大批少數民族干部被選拔進各級領導班子,有力地推進了貴州改革開放和民族團結事業的發展。
尊重少數民族群眾的民族情感,為民族團結提供政策保障。維護政策的統一性,尊重少數民族群眾的特殊需要,是黨委政府處理民族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制定正確的民族識別政策。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貴州省各種民族和人們共同體多達80余種,各級黨委政府按照民族特征和少數民族群眾的意愿,認定為不同的少數民族。對于尚待識別的人們共同體,省委于1986年4月23日由時任省委書記胡錦濤主持召開常委會,明確要求,一要注意掌握原則,二要注意慎重穩妥。決定“凡已經按少數民族對待的仍按少數民族對待,填寫民族成份時原來怎么填寫仍然怎么填寫。”省委的決定,得到了各族群眾的稱贊,有效地維護了民族團結。
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為民族團結提供物質保障。貴州省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把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放在優先的位置。
大力加強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截至目前,“三州”是貴州率先修通鐵路、高速公路比例最高和支線機場最多的地區;水利、電力和通訊建設實現了全覆蓋。
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經濟。2011年,貴州省民族地區的生產總值已達1592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54.13億元;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達到了1335.27億元。
大力改善和提高各民族群眾生活水平。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群眾的收入大幅度增加,收入差距明顯縮小。
各族群眾充分享受各種社會保障。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城市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等惠民工程在覆蓋全省的過程中,優先覆蓋民族地區。
繁榮發展多民族文化,為民族團結提供精神保障。貴州民族文化豐富多彩,通過保護、發掘、傳承和利用,增強了各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成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象征和民族團結的重要體現。
保護民族村寨,并與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在彰顯民族文化的同時提高了各族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水平。
保護民族節慶,強化各民族群眾熱愛生活的意識,注入各族群眾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保護民族古籍,積極發掘蘊含在其中的體現先進文化的元素,把水書、布依古文、彝文,以及少數民族口傳文學等列入了發掘保護的范圍。
保護民族歌舞,并用以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多彩貴州風”已成為貴州文化走向世界的品牌。
保護民族工藝,并引導往產業方向發展,開展“貴州名匠”、“貴州名創”評選,增強了民族文化的創造活力,提升了民族文化的影響力。
高度重視發展民族教育,為民族團結提供智力保障。“經濟發展只能保障今天,科技創新可以保障明天,重視教育才能保障后天”,是貴州省著眼長遠發展的基本理念,也是加強貴州民族團結的根本措施。
在“普九”過程中,優先在民族地區學校開展“兩免一補”和實施營養改善計劃;在基本不通漢語的民族地區積極開展“雙語教學”;少數民族考生參加高考實行加分政策照顧;在全省的示范性高中開設民族班,在本科大學開設少數民族預科班,在職業學校開設少數民族特色班;定向招收西部計劃的少數民族研究生。這些舉措,開辟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人才的快速成長通道。
積極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為民族團結提供機制保障。積極構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民族關系,在全體干部和各族群眾中堅持不懈地灌輸“三個離不開”的思想,不斷夯實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
定期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按時開展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民族自治州、自治縣逢十要舉行慶典,把每年十月定為全省民族團結宣傳月。
關心雜散居地區少數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貧困民族鄉納入扶貧開發的重點給予優先扶持,城市少數民族農民工由城市社區統一關心,優先扶持毛南族和仫佬族發展。
扶持少數民族特需商品的生產。將少數民族日常生活所必需和具有鮮明少數民族特點的食品、藥品、生產生活用具等,列入政府扶持范圍。
支持建立少數民族學會,充分發揮學會在研究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協調本民族內部關系中的作用,為維護民族團結貢獻力量。
在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的過程中,各級領導干部帶頭關心民族地區,幫助少數民族群眾,歷任省委書記和省長的農村扶貧聯系點基本上安排在民族地區。趙克志書記的兩個扶貧聯系點都在民族地區,為全省干部樹立了榜樣。
充分發揮民族部門的作用,為民族團結提供工作保障。把民族工作部門作為加強民族團結的依靠力量,思想上重視,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使民族工作部門充分發揮了職能作用。
建立健全機構。省市縣三級全面設立民族工作部門,并配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在鄉鎮設立了兼職民族工作聯絡員。
賦予工作職能。各級民族工作部門都列入同級政府的組成部門,被賦予宣傳民族政策、監測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協調各方面力量支持民族工作等重大責任。
提供工作條件。支持建立了研究和服務機構,創辦宣傳陣地。在省級財政專門設立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并實行逐年遞增機制,各級黨委政府也根據財力設立了民族工作三項經費。
加強組織領導。省委定期不定期地研究全省民族工作的重大問題,省政府每年召開一次以上的民族工作聯席會,省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都要在省直各個部門中對階段性或全年的民族工作進行具體安排。
貴州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了巨大成績,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還存在著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等方面的困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引,按照國發2號文件關于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示范區的戰略定位,認真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按照《關于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示范區的意見》要求,把我省的民族工作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