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王 健
(作者系遵義縣農牧局局長 責任編輯/哈文麗)
“十一五”初期,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農業進入“無稅時代”,以及在國家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實施和城鄉一體化的推動下,傳統的農民單一務農模式被打破,農業領域開始有了企業辦基地、能人大戶流轉經營、干部和農技人員領辦、返鄉農民工創業等新興群體,農業經營的規模效益、集約效益開始顯現。
面對這一變化,通過對“挑戰”與“機遇”兩個方面的辯證分析,遵義縣堅定地選擇了發展山區現代農業這一新的農業發展方向,并開始了艱難的探索起步。
在推進山區現代農業發展實踐中,遵義縣始終堅持“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指導思想不動搖,通過整合資金項目、聚合發展要素,在理念創新、政策牽引、模式探索和生產變革上求突破。
堅持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遵義縣把“四種工程”作為基礎性工作,通過良禽繁育、良種選育和科技組培等技術,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目前全縣“兩雜”良種覆蓋率98.6%、飼養“三元”雜交豬80%,畜禽漁業產值占遵義市1/5以上。
扎實推進“換種工程”,2012年實施換種工程4萬畝,占辣椒產業規模的10%左右;引進西南地區最大的種豬企業天兆豬業落戶團溪鎮,每年提供純種豬6000頭和二元雜交母豬1.8萬頭。
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圍繞烤煙、辣椒、提子等經濟作物,遵義縣財政投資1億多元,大力發展設施栽培、避雨控濕栽培、科技育苗等設施生產,帶動全縣設施農業發展升級,目前全縣高效設施栽培已達2萬余畝,畝產值1.5至2.5萬元,是傳統生產效益的5至10倍,成為農業增產增收的“火車頭”。
積極探索高效種養模式。目前全縣共有果蔬輪作、林下種養、稻魚共生、煙菜套作、椒菜輪作等優良組合模式20多萬畝。
推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以“豬—沼—菜”、“油菜免耕栽培”、“水稻全程覆膜節水栽培”等模式,加快生態綠色有機農業和節本增效農業發展,全縣常年推廣“三沼”綜合利用50萬畝、油菜免耕栽培30余萬畝、秸桿還田40余萬畝。2012年示范推廣水稻全程覆膜節水高產栽培1330畝,比常規栽培畝增產30%以上。
堅持走農業產業化經營路子。圍繞優勢產業做強龍頭企業,推廣“龍頭+基地+農戶”、“龍頭+合作社+農戶”等組織形式,推動生產向著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提高產品數量和產業效益。全縣種植辣椒55萬畝、農民人均種椒收入1340元,種植商品蔬菜32萬畝、人均種菜收入920元。
努力壯大龍頭企業。遵義縣財政每年預算3000萬元(2013年起增加至5000萬元)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對縣內產業基地建設及龍頭企業的技術改造、精深加工、設備更新等給予扶持。2012年,縣級以上龍頭企業完成產值45億元,銷售收入44億元。
堅持以招商引資推動現代農業發展。2012年招商引資農業企業正式簽約11個,到位資金1.58億元。另有26個往年續建項目,累計到位資金8.22億元。
強化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全縣共建成農業綜合服務超市體系農村連鎖店368個、村級服務站(點)200多個。
堅持農業優勢區域率先發展。
努力優化產業結構。按照“穩糧、增收、調結構”的思路,積極調整糧經作物結構。2012年全縣減少水稻、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面積10萬畝,增加辣椒、蔬菜、烤煙、核桃等經濟作物25萬畝。
鞏固提升“三大板塊”。結合區域、自然、交通等資源優勢,著力建設東部辣椒產業板塊,在紅色產業帶發展辣椒25萬畝、提子2100畝;在中路設施農業和休閑觀光產業板塊建成高效設施農業1萬畝;壯大西部夏秋反季節蔬菜、優質煙葉和草食畜牧產業板塊,發展夏秋反季節蔬菜6萬畝、烤煙8萬畝、種草5萬畝。
大力發展“四型經濟”。緊緊圍繞市場需求發展“城郊型”農業,發展城郊型蔬菜6.5萬畝,建成市長“菜藍子”工程示范基地1萬畝;大力發展“科技型”農業,發展煙套團蔥1萬余畝、椒—菜5萬畝,全縣常年鞏固創建“萬元田”12萬畝、“千元院”1.5萬戶,立足農產品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市場物流倉儲等;發展“帶動型”農業,全縣規模流轉土地18.5萬畝以上,發展加工型蔬菜及辣椒25萬畝、發展訂單高粱12萬畝,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10萬余人,帶動農民直接增收30億元以上;加快發展生態畜牧業。2012年完成肉類總產量11.2萬噸,畜牧業產值達到21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6.2%,較上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

加速建設現代農業園區。遵義縣以南白、三合、烏江為重點,建設現代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以沿樂民河流域的石板、龍坑等為重點,建設蔬菜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以團溪、茅栗、尚嵇、等為重點,建設生豬養殖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以三岔、龍坪等為重點,圍繞紅色產業帶,建設辣椒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
堅持大力培育和引進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新型農民。充分發揮“陽光培訓”、“雨露計劃”等項目資源,圍繞產業發展有針對性地培育新型農民,全縣常年培訓各類農村人才30萬人次以上,推動農業發展與鄉村旅游的互融共進。
發展壯大新型主體。先后出臺了鼓勵支持干部職工、農業科技人員領辦現代農業的政策。在這些政策的驅動下,全縣共有400余名干部、1800余名返鄉農民投入資金3億多元發展現代種養業,并帶動5萬余人共同致富。
堅持借助外力推進農業。先后有100余名外來農業企業家攜帶資金、技術、市場到遵義縣發展農業產業,用外來先進生產技術、發展理念、市場資源帶動全縣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從過去單一的農民向干部、工商業主、返鄉農民工、企業等綜合群體轉變,極大地推動和加速了農業規模化經營和產業結構調整。
堅持將“多予少取放活”方針落到實處。認真落實好中央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措施,將良種補貼、種糧補貼、油菜補貼、生豬良種補貼等通過“一卡通”及時足額兌現到戶,同時,結合縣情,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助推現代農業發展。
加大對農業產業的投入。為保障政策的實施,縣財政每年預算專項農業產業化資金3000萬元,2013年起增至5000萬元。同時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支持重點產業的發展。
改革農村經營體制,激活農業發展活力。堅持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維護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深化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村資源向資產、資產向資金轉變。將林下經濟作為拓展農民增收空間的著力點,2012年,全縣投入200萬元發展林下養雞,年出欄達250萬羽以上。
通過近年來持之以恒的艱難探索,遵義縣農業實力不斷增強,農民收入不斷增加。2012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7720元,高出遵義市平均水平1/4,是“十一五”初期的2.34倍;全縣完成農業總產值57.9億元,占遵義市總量的1/5,是“十一五”初期的2.22倍;糧食產量保持在60萬噸以上,單產達360公斤,是貴州省同期畝均單產的1.43倍,山區現代農業取得了明顯成效。
通過近年來遵義縣在發展山區現代農業上的探索,我們深刻地體會到:
必須把科學的工作理念和清晰的發展思路作為謀劃農業發展的基本前提。現階段的農業,已經由單純的第一產業,逐漸成為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而農業產業化是這一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因此,必須牢牢把握住農業產業化這一方向,大力開展農業招商,著力培養新型主體,著力發展多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不斷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
必須把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作為提升農業水平的重要任務。必須矢志不渝地加快良種培育、引進、試驗、示范,加快節本降耗、節水灌溉、農機裝備、新型肥藥、疫病防控、加工貯運、循環農業等實用技術推廣使用,促進技術集成化、耕作機械化、經營信息化,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提升農業發展水平。
必須把優化農業結構和促進農民增收作為做好農業工作的中心內容。傳統的“糧豬安天下、烤煙富萬家”的產業模式,已遠不能滿足現階段農民增收致富的發展需求,必須正確把握農業的多功能特性,充分發揮各區域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推動新興特色產業發展,挖掘農業內部潛力,不斷拓寬增收渠道,讓農民的腰包真正快速地鼓起來。
必須把農村綜合配套體制改革作為推動農業發展的源泉動力。改革是發展的不竭動力,要深入推進農村宅基地使用權、“三小”水利和林權制度改革,努力釋放農村內部活力,推動農村潛在的大量資源向資產、資金轉化。依托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不失時機地深化戶籍制度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速城鄉發展一體化,積極探索富裕農民的有效途徑,建立農業投入長效機制,不斷增強農業持續發展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