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繼續放緩,同比增長7.5%,比一季度的7.7%下降0.2%。持續放緩的勢頭表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脆弱性,也使得實現2013年全年的增長目標面臨風險。
《日本經濟新聞》文章稱,對于中國經濟能否通過結構調整走上穩定增長軌道,專家的看法存在分歧。摩根大通中國區全球市場業務主席李晶指出:“現在結構性矛盾突出,經濟難有大的起色。”摩根大通預計2013年全年的增長率為7.4%,相比此前預期(7.6%)下調了0.2%;2014年將進一步放緩至7.2%。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胡一帆表示不贊同“經濟將自動調整并走向復蘇”的觀點。胡一帆認為如果沒有政策推動,不但經濟復蘇難以實現,反而會進一步下滑;經濟改革的成本和難度將不斷加大。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則表示,中國政府不會容忍經濟增速迅速下滑,對經濟復蘇會夭折的觀點持否定態度。過去一般認為,中國不保證年均8%的增長就會產生就業問題。但中國經濟規模已經擴大至世界第二,即使沒有以前那樣的高速增長,也足以吸收就業。
埃菲社報道,盡管經濟增速放緩,中國政府目前仍堅持不出臺經濟刺激政策,這被解讀為新一代領導人寧愿在短期內犧牲少部分國內生產總值來保障長期穩定的經濟發展。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刊文稱,來自中國的最新經濟數據不太樂觀,這是無法改變的。謹慎改革的中國新一屆政府不愿再回避沖突,其目標是將中國從中等收入國家變為高收入國家,變成高級工業、服務和科技社會。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報道,北京似乎并未感到恐慌,這大概是因為迄今為止數據表明勞動力市場相對健康。目前,除了政府的公關需要之外,GDP增長率是高于還是低于預期數字幾個基點或許無關緊要。中國如何消化掉與日俱增的壞賬以及要為此付出何種代價、領導層的改革決心有多大才是問題的關鍵。

日本《朝日新聞》發表社論稱,第二季度的中國經濟統計數據已經發布,中國經濟增長的停滯趨勢十分明顯。無論是中國的投資、消費還是出口,都呈明顯疲軟態勢。7-8%之間的成長率本身并不算很差。世界之所以關注中國,是擔心其金融體系是否已經埋下了炸彈。社論指出,在低效率投資泛濫的同時,擁有潛力的民間企業卻難以獲得資金,這才是中國金融結構的癥結。地方政府的投資紛紛涌向有利于經濟數字增長的領域。能否對這一病灶下刀,是考驗現政權力量的試金石。
英國《獨立報》文章稱,中國經濟增長動能正在減弱。然而,與以往的常見現象不同的是,這一次中國領導層絲毫沒有顯示出采取任何行動的意思。中央所謂的“四菜一湯”政策是對貪污受賄和官員廣泛的鋪張浪費現象的打擊。對通常花錢無度的全國性運動會的撥款也減少了近五分之四。最值得注意的是,央行上月控制放貸,在中國引起一場微型信貸危機。這一切都表明這屆政府在踩剎車。預計今后還將出現促進消費支出增長并讓服務業來提振經濟的改革措施。
日本《東京新聞》報道,除謀求發展高科技產業、服務業等實現產業升級外,李克強還提出通過進一步推進城鎮化轉變經濟結構、實現內需主導的政策。針對影子銀行問題,李克強意欲通過擴充金融產品,減少不透明的投資產品,提升金融機構的風險管控能力加以解決。報道猜測,下半年的焦點可能是,中國政府在僅通過重點投資鐵路、城市基礎設施和環保領域提振經濟的同時,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推動經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