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王圣媛
200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盛大的國慶60周年閱兵式正在舉行。
藍天上,空警-2000、空警-200兩型預警機作為領航戰機,引領龐大機群,以矯健的雄姿飛過天安門廣場。舉國上下一片歡騰,世界為之震驚:中國擁有了自主研制的世界先進預警機!
此時此刻,看臺上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子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小謨流淚了,沒有人能夠懂得這位“預警機之父”淚水背后的深意。
2013年1月1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這里召開。
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自向王小謨頒發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作為科學界的最高榮譽,今年有兩位科學家獲得了這一殊榮。
此時此刻,會場上的王小謨露出了平靜的笑容。當然,一般常人無法體會這位國防科技專家此時的心境。

其實,王小謨的心境異常平靜。經歷了幾十年的國防科技探索之路,老科學家早已進入云卷風舒、海闊天寬的從容境界。
著名詞學家王國維曾經說過,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作為我國著名雷達專家,預警機事業的奠基人與開拓者,第九、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王小謨的科學人生也是如此。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王小謨的科學人生的第一個境界。從事科研事業以來,王小謨一直堅持站在國際前沿的高度開創科研新局。他以超越為已任,胸中懷有為國為民勇攀科技高峰的遠大理想。
王小謨1938年11月生于上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50年來,他一直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主持研制出多部世界先進的地面雷達和預警機裝備,為推動我國國土防空雷達網的完善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國防科技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
王小謨被稱為“預警機之父”,盡管他本人一直謝拒這個稱呼。不過,中國擁有了自主研制的世界先進預警機的確是國防科技界的非凡成就。預警機是繼“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之后,我國新時期國防科技領域的又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工程。
但是,預警機科研事業的起步是非常難的。
“我們一定要爭口氣!”這幅標語至今仍掛在預警機機庫的墻上。擁有預警機是中國軍人多少年的夢想,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就曾探索研制“空警一號”預警機,卻因技術匱乏和國力限制,這架飛機最終成為存放在航空博物館內的展品。20世紀90年代,我國周邊的俄羅斯、日本等相繼裝備了預警機,我軍擁有預警機的愿望日益迫切。為了盡快裝備預警機,我國開始尋求與各個軍事強國合作的機會,但合作卻屢次受挫。于是,我國的國防科技工作者下了自力更生研制預警機的決心。
白手起家,難而又難。上世紀90年代初,王小謨開始從事預警機系統的研制,是我國現代預警機事業的奠基人。預警機研制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技術難度超常。缺少經驗和技術,是首要難題。王小謨主動請纓,聯合十幾位老專家聯名上書,請求自主研制預警機。自主研制工程浩大,實非易事。頂住壓力,接受挑戰,目標遠大,心系祖國,王小謨堅定地走了下去。
“中國人并不比外國人笨!外國人能做的,我們中國人一定能做到!我們不但要研制出預警機,而且還要研制出世界領先的預警機!”王小謨如是說。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王小謨科學人生的第二個境界。為了他所耕耘的科研事業,王小謨衣帶漸寬、辛苦憔悴,吃了太多的苦,經歷了太多的風雨。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最終決定通過和國外合作進行預警機研制。王小謨受命擔任預警機工程中方總設計師,提出采用大圓盤、背負式、三面有源相控陣新型預警機方案,這個方案當時世界上沒有成功的先例。同時,他堅決主張并且部署安排了國內同步研制,并做出了樣機。當合作的外方單方面中止合同后,王小謨又積極向有關方面建言,力主自力更生開展我國預警機裝備研制,在其不懈努力下,大型預警機的研制終于在國內立項。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王小謨堅守在大型預警機科研的最前線,試驗現場條件艱苦,地面40多度的高溫,機上有高分貝的噪聲干擾,他奮戰在現場,經常加班到凌晨。更讓人揪心的是,就在預警機研制最關鍵的時刻,王小謨意外遭遇車禍,腿骨嚴重骨折。福不雙至,禍不單行。打擊接踵而至,此后他又被診斷出身患淋巴癌!就在所有人為他憂愁不已的時候,王小謨卻無比堅強從容地繼續他的事業。躺在病床上的他一邊輸液,一邊仍與設計師交流科研進展。病情略有好轉時,他就拖著虛弱病體重返試驗現場。
半年后,王小謨奇跡般地痊愈了。他對大家說:“我又活過來了。”老科學家純真的執著,換來生命的奇跡。
而科技的奇跡也隨后誕生了。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這王小謨科學人生的第三個境界。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風雨磨練后,功到事成的王小謨看到他夢寐以求的科研成果近在眼前了。
中國自主研制成功的空警-2000、空警-200兩型預警機,創造出世界預警機發展史上9個第一,突破100余項關鍵技術,累計獲得重大專利近30項,在眾多關鍵技術指標上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預警機主流機型,是世界上看得最遠、功能最多、系統集成最復雜的機載信息化武器裝備之一,美國智庫評價比美E-3C和E-2C預警機整整領先一代。在中國歷次重大軍事演習以及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安保中,空警-2000均以優異性能出色完成任務。
2009年10月1日,由王小謨主導研制的預警機在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作為領航機型,引領機群,米秒不差飛過天安門廣場。2010年,這一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同時,他親任出口型預警機總設計師,首次提出國產飛機平臺背負圓盤型天線罩的設想,實現了“小平臺、大預警”,并直接應用于后續國產新型預警機研制。
創新的腳步永無止境,作為雷達專家,王小謨還將數字陣列雷達技術應用于預警機,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王小謨發現,數字陣列技術是當前國際上的最新技術,是中國預警機未來發展方向。于是,基于數字陣列雷達和中國國產運載飛機的新型中型預警機由此開始研制,通過“小平臺、大預警”,擺脫了中國大型預警機對進口飛機平臺的依賴,解決了中國預警機裝備的規模建設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是世界上首次將數字陣列雷達技術應用于預警機,標志著中國預警機的主要技術將從國際先進提升到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也由此跨入世界上擁有先進預警機研制能力的國家行列,并在國際上有力提升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同時,國產預警機裝備部隊后,還推動解放軍信息化武器裝備實現跨越式發展,實現一體化、信息化作戰,推進解放軍從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躍升,在解放軍武器裝備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充滿收獲的科研人生,也給王小謨帶來許多榮譽。1985年以來他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獲光華科技基金一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6年獲國防科學技術一等獎,2008年榮獲國防科學技術特等獎,2010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011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此外還獲得預警指揮機研制任務特別貢獻獎,以及“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取得非凡科學成就之人,必有非凡的人格魅力。王小謨也是如此。人生有低谷,心情從來沒有低谷。王小謨既有過人的科學才華,又有堅強、樂觀、執著、純真的心靈力量,是這種力量點燃了他的科學火花,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科學奇跡。
“在外面提起來他是科學家,誰知道我們為他擔了多少心呢?只要他想干成的事,一準是拼了命的。”這是家人評價他的話。
“他平時沒有絲毫架子,對名利沒有任何概念,如果沒有人特別告訴你,沒有人能看出你身邊的這個樸實無華的老人是一位在業界已經蜚聲中外的大科學家。但他做事有魄力,膽子大,認準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成。” 這是朋友評價他的話。
“能在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中國預警機發展要走體系化發展思路,可見王院士的戰略眼光真的非常獨到和超前。能在那么重的大病面前,仍談笑自如,真的不是一個常人,不是一般人。”這是同事評價他的話。
“常言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而一帥則更難求。王小謨就是在科研上、在抓大工程上一位難得的帥才。可以說,沒有王小謨,就沒有國產預警機!”這是領導評價他的話。
可以看出,他身邊的人是如何欽佩贊嘆王小謨的。而反過來,王小謨也非常愛護支持身邊的朋友和同事。他尤其愛惜人才,樂當伯樂,甘為人梯。幾十年來,在王小謨手把手地教育和指導下,一批年輕人迅速成長,相繼走上重要崗位,有的已成為預警機研制的總設計師。這些人,成為了國產預警機事業的中流砥柱。
“人是第一戰斗力”,這是王小謨在科研工作中說過的一句話。他在科研事業里也處處以人為本,替人著想。在研制預警機的過程中,王小謨要在飛機上裝廁所,但是反對者不支持,認為一個廁所200公斤,會增加飛機的負擔。王小謨堅持認為,預警機不同于一般運輸機,試飛時間很長,廁所一定要加。最后,王小謨不惜代價,不怕辛苦,在其他設備中減去了一部分重量,把廁所加進了預警機。這只是王小謨人性化科研設計理念的一個小故事而已。本著同樣的人文關懷的思路,王小謨又堅持在雷達車上裝空調,從前沒有空調的雷達車內部溫度往往達到四五十攝氏度,里面工作的人汗流如雨,所以王小謨又一次不顧反對地克服困難,裝上空調。他說:“人是第一戰斗力,人都不行了,設備有什么用?”于是,專門耐高溫的軍用空調首次出現在雷達機里。

愛護他人,又為他人所欽佩的王小謨院士是有著非凡人格魅力的人。他性格爽朗,興趣廣泛,堅強樂觀。不了解他的人,以為這位科學泰斗必然是一板一眼的,殊不知,王院士年輕時就是文藝骨干和運動健將。大學時,曾當過學校摩托隊成員和京劇團團長。現在,王小謨仍是京劇梅派票友,并拉得一手好胡琴。在繁重的工作之余,還常常去游泳、登山。
人生有低谷,心情無低谷。王小謨一生保持了樂觀豁達、從容堅定的風格。“文革”中,王小謨被冠以“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被打入研究所機房管理計算機。他卻堅強樂觀地用計算機下棋、唱歌,兩年后,當他從機房里被“放出來”的時候,已經是一個計算機專家了。在預警機研制最關鍵的時刻,王小謨遭遇了車禍,后又被確診為淋巴癌。但是他也坦然面對,他的病房里,傳出的是悠揚的京胡聲,還有與預警機設計師討論的交談聲。最終,王小謨闖過了人生最大的難關。
“我這輩子也沒有什么遺憾的了,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去的是自己想去的地方,國家也給了我足夠多的榮譽,我該知足了。”老科學家如是說。
的確,王小謨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國產預警機和雷達研制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自己卻始終謙虛淡定:“我能做出點成績,應該感謝我遇到了好領導,黨和國家又給了很大的支持。能取得今天的成績,是各方面條件共同努力的結果,是與一群非常熱心的人始終支持這個事業密不可分的。”
收獲了寶貴殊榮的老科學家,繼續快樂地、知足地耕耘著自己的科學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