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龐貝 王彤

汪云剛研究員參加廣州國際茶葉交易中心典藏茶審評會
云南,彩云之南,以其四季如春的氣候、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享譽神州。在人們的印象里,云南是昆明,是大理,是麗江,是香格里拉、西雙版納,是雪山,是瀘沽湖,是五光十色、色彩斑斕的想象。
“高山云霧出名茶”,云南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適宜茶樹生長。云茶素以色艷、香濃、味醇、形美為人稱道。滇紅、滇綠、普洱茶及其他特色茶等,是深受人們喜愛的茶葉品種。茶不僅是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也是云南茶區各民族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生活和社會秩序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汪云剛,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就將他的宿命與茶聯結在了一起,他是研究者,同時也是繼承者和發展者—科研上的精益求精,精心呵護著豐富的茶樹資源、品種;產業推廣上的不輟前行,推動著云茶的持續健康發展;文化上的大力弘揚,傳承著古老的茶文化。
汪云剛,研究員、碩士生導師,1967年12月生,1991年7月畢業于云南農業大學植保系,獲農學學士,同年7月分配到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從事茶樹資源和茶樹植保研究。2010年考取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農業推廣碩士。歷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科技副鄉長,茶葉所副所長,掛職副縣長,茶葉所黨委副書記、所長等職;現任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農業推廣碩士導師、云南農業大學碩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農學通報》學術期刊編委、云南省普洱茶協會常務理事、西雙版納州第十一屆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委員,西雙版納州科技特派員,勐海縣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
從事茶葉研究20余年,汪云剛以工作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治學嚴謹,一絲不茍,堅持良好的科研道德。自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后參加國家“八五”、“九五”科研項目、云南省“十五”攻關課題“大葉茶抗病良種選育、有機茶生產技術及新產品開發研究”;參與主持“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子課題“普洱茶生態茶園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農業部課題“重要茶樹害蟲的化學生態學及生態調控技術研究”和科技部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云南茶樹種質資源整理、整合及共享試點”、“云南及周邊地區農業生物資源調查”,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2008FY210500)“茶樹病蟲和天敵資源調查、鑒定、保存與編目”等各類課題多項。曾獲云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西雙版納州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一項,在國家級、省級刊物發表論文70余篇,出版專著4部,參編10余部。
在科技扶貧和寧洱縣“6 ? 3”強烈地震抗震救災恢復重建活動中,他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先后被鎮雄縣委,寧洱縣委、縣政府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寧洱縣‘6 ? 3’強烈地震抗震救災恢復重建做出積極貢獻者”。2003年被云南省農業廳評為2003云南農業科技年活動先進工作者。2007年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評為“2007年度UNDP項目優秀特派員”。
云南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也是具有兩千余年歷史發展的古老茶區,茶產業是云南省傳統優勢產業。
汪云剛說,云南地處低緯度高原,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陽光充足,土壤中又富含有機質,這種自然地理條件,特別適宜茶樹生長,有利于茶樹的芽葉長期保持鮮嫩,進行光合作用,增加養分的積累,提高茶葉中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多酚類、芳香油等有效成分的含量。因而,云南茶葉的內在品質極佳。同時,云南生態環境好,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對茶樹病蟲害自然控制能力強,一般危害不是很重,局部突發性病蟲害帶來的損失不大,很少施用農藥化肥,所產茶葉達到或接近有機茶標準。權威專家檢測后稱,云南茶葉農藥殘留全國最低。這些都是云南發展茶葉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
云南茶產業存在的問題在哪里呢?汪云剛對此亦了然于心:“云南茶產業存在的問題主是要茶園無性系良種率偏低,占36.2%;茶園坡度偏大,不適宜機械化耕作管理,栽培管理技術也比較粗放;加工技術落后,深加工技術欠缺,茶葉營銷手段欠缺,市場開拓能力弱。這是我們科技工作者亟需解決的問題。”
面臨這些問題云茶應該如何發展,汪云剛說,云南茶區只有針對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依托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平臺 ,開展相應的科技創新和示范推廣工作,才能改變茶葉生產落后的狀況,推動全省茶葉產業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就是要走綠色生態、清潔安全、規模化、標準化的路子,發揮生態環境優勢,挖掘豐富的茶樹資源品種潛力。我們在很多方面,特別是在加工技術上,和國內一些先進省份還存在較大差距。但是,生態環境是不可多得、也是不可復制的優勢,綠色種植、綠色防控,無公害茶加工、深加工,通過加工升值,挖掘潛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是云茶發展之路。”
為了這條道路,汪云剛躬身踐行。他時刻關心云南茶區經濟社會發展,關心茶企增效和茶農增收致富,以國家茶葉產業現代技術體系和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八百雙倍增”工程為平臺,經常深入茶區開展科技推廣和技術培訓。他主持的“紫娟茶繁育與示范”、“佛香3號繁育與推廣”等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在廣大茶區發揮了極大的示范帶動作用。為茶樹良種和新技術推廣發揮了積極作用,在茶區產生經濟效益數億元。
2010年云南省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他十分關心旱情發展。在院黨委行政指導下,他一方面要求廣大干部職工搞好本所試驗茶園抗旱保增收工作,為全省茶區抗旱探索成功經驗;一方面積極參加院黨委行政組織的“科技抗旱促春耕”活動,深入版納、普洱等地開展科技抗旱促春耕工作。并根據云南省農科院科技處安排,親自到昆明錄制云南茶樹科技抗旱措施光碟,為云南茶區科技抗旱工作提供科教素材和技術支撐,以促進茶區抗旱工作奪取最終勝利而努力!

汪云剛研究員(左)在保山昌寧縣更嘎鄉核桃茶園取土樣
在工作中,汪云剛甘為人梯,十分關心年輕科技人員成長,悉心指導他們開展科研工作,他的研究團隊中先后有3人晉升為研究員,有7人晉升為副研究員,2人考取博士研究生,10余人考取碩士研究生。除完成自身承擔的工作外,他還承擔10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為云南省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其中4名已獲得碩士學位。
在搞好科研工作的同時,他積極參與茶業實用技術人才培訓工作,先后為云南省茶區培養200多名茶葉實用技術人才,這些人才有些已經成為當地茶葉技術推廣普及骨干,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發揮了積極作用。他根據組織和領導安排,深入科技扶貧第一線,掛職科技副鄉長兩年,期間他走村串戶,將黨的扶貧政策和溫暖送到貧困地區,將科學技術送到群眾手中,他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他提出的“將論文寫在云嶺大地上,將科技成果送到群眾手中,將財富留在群眾家中”。

汪云剛研究員(中)到茶區開展茶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調研

汪云剛研究員(左一)到茶區指導技術人員開展茶樹病蟲害防治
唐陸羽《茶經》云:“茶者,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我國是世界上茶樹的原產地,種茶、制茶、飲茶都源于我國,茶字的音形字義都是我國最早確立的。而云南是世界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在云南全省多處發現野生大茶樹,臨川市鳳慶縣境內有一株3200年樹齡的“野生茶樹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南糯山有栽培了800多年的“茶王樹”,這些依然健在的茶王們是云南悠久茶葉發展史的有力佐證和“活化石”。
與茶葉打了這么多年交道,提到茶,汪云剛就有說不完的話。茶,已然成為他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和伙伴。
他對這個伙伴的情誼溢于言表:“茶葉是云南山區、半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不可替代的經濟作物,從事這一行業造福群眾;茶葉對人體有非常強的保健作用。同時,茶又是一種文化載體,它是人類文明進程中不可磨滅的標志性貢獻,對于促進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具有雙重意義。”
說云茶必談普洱,在過去人們慣以普洱茶作為云南茶葉的通稱,即云南所產茶葉都稱為“普洱茶”。 普洱茶有著悠久的產銷歷史。普洱是云南省南部的一個地級市,是重要的商業集鎮和茶葉加工集散地。西雙版納和瀾滄江沿岸各地所產的茶葉,多經普洱運銷各處,普洱茶即因之得名。明代,普洱茶即作為專有名詞載入書籍。清朝前期《滇海虞衡志》一書中記載:“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認為產而資利者也,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每盈路。”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對普洱茶亦有描述。由此可見普洱茶聲名之著。
談到普洱茶,汪云剛說,“普洱茶是云南的傳統名茶,它以云南大葉種茶為原料,經過多道工序壓制成型,養分含量豐富,是全省主導產業,我們既要發揮傳統優勢,同時又要發揮生態和資源優勢,加強對于滇紅、滇綠以及特色茶的研究,以滿足廣大消費者多樣化需求。”
汪云剛說:“茶是中華民族經過數千年的培育,奉獻給世界的一個寶物。喝茶其實是一種情趣、一種快樂、一種文化的享受。”他希望能夠通過國家現代茶葉產業技術體系這個平臺,加強與省內外專家學者的交流與合作,將國內一些先進技術和成果引進云南推廣示范,服務于云南茶產業的發展。同時,發揮云南獨特的茶樹資源品種、自然生態優勢,開發一些簡便快捷特色產品,如茶膏、茶粉、高氨基酸茶、低咖啡堿茶等等;拓展茶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途徑,除了喝茶外,還可制作茶糖、茶糕點、茶奶、茶飲料以及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茶襪、茶巾、茶香皂、茶浴液等日用品,讓茶與人類健康和生活更為緊密。
由于汪云剛在茶業科技普及推廣和弘揚茶文化方面的突出成績,2010年被首屆中華茶商大會暨全國茶業社團會長會議組委會授予“2010年度全國弘揚茶文化突出貢獻獎”;2012年被昆明民族茶文化促進會、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茶業分會、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云南聯絡處等授予“2002~2012年弘揚茶文化發展茶葉產業突出貢獻獎”。但是他說,“茶樹是長期經濟作物,選育一個品種要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栽種最快也需要三年才能看到成效。”文化的浸潤更是需要慢慢滲透,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就像品茶需要耐心與靜心一樣,培育茶樹品種、發展云茶產業同樣需要耐心與執著,他愿意與他的同伴一起,以鮮爽醇厚的茶葉為七彩云南再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