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超 吳俊杰 陳 宇
(機械工業第三設計研究院綜合三所,重慶 400039)
本項目用地位于遂寧船山區創新工業園區,南環路與南航西路交叉口處東北角。總建筑面積:53 399.88 m2,地下建筑面積:4 655.98 m2。本項目地上10層,地下1層。地下室包括停車區,水泵房及配套功能用房。地上1層和2層為大型商場,3層~7層為租賃辦公、康復等功能,8層~10層為快捷酒店。
遂寧為中國著名的觀音文化之鄉,位于四川盆地中部腹心,涪江中游,地處成都和重慶兩座特大城市的中心節點,城區平坦,東鄰重慶、廣安、南充,西連成都,南接內江、資陽,北靠德陽、綿陽,與成都、重慶均為146 km左右,呈等距三角形。遂寧交通比較優勢明顯,境內有多條鐵路公路經過。
本項目用地位于遂寧船山區創新工業園區,園區位于遂寧市城區南端,東臨涪江、西傍渠河、中貫開善新河,給排水極為便利;遂渝高速公路、成渝快速鐵路、“G318”“S205”國省干線貫穿園區,物流方便快捷。
建筑經典著作《建筑:形式、空間和秩序》里邊寫到“任何設計過程的第一步就是對問題的認知以及尋求解答的決定”,著名丹麥詩人及科學家雷特海恩這樣說:“藝術就是解決問題,在問題解決以前無法顯示出來,問題的形態就是一部分答案”。我們對以上的理解就是:建筑就是解決問題,建筑的生成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建筑設計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建筑設計有最適合基地狀態、功能要求的形態,我們的任務就是找到問題,力求生成一座猶如基地生長出來的建筑。以下我們從環境、功能、體量三方面來分析建筑生成的過程。
本項目廠區位于船山區創新工業園區,基地四個方向由南航大道、南環路、南航西路(規劃路)及花溪路(規劃路)圍合而成,其中北邊及東北隔路相望的為工業廠房,西邊及北邊為住宅小區及其配套小市場。我們的綜合樓位于廠區最南端,南環路與南航西路交叉口處,見圖1。1)綜合樓位于廠區內部,本區域為工業區,周邊以低層的廠房及6層,7層的住宅樓為主,功能上缺少一個休閑、購物及康復的場所,綜合樓的出現填補了這一空缺,必將成為此區域的一個中心,而綜合樓10層形態也符合其功能中心的定位,所以綜合樓的設計需要滿足環境提出的要求,既融于環境又提升環境。2)南環路是連接遂寧市與遂渝高速的主要道路,意味著來自重慶的客流要從南向北經過綜合樓,所以綜合樓也要承擔起區域對外宣傳窗口的責任,所以我們需要重視南環路及南航西路交叉口處建筑的造型,同時也要適當關注南航西路與華溪路樓口的建筑形態。

圖1 總平面及鳥瞰示意圖
城市綜合樓是將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休閑、娛樂等不同需求在小區域內串聯成鏈。本項目作為一個區域中心的綜合體,功能見圖2。

圖2 功能分析示意圖
1)首層商業依兩個丁字路口而建,所以設計形體需要考慮商業的延續性及轉角人流的連貫性。其上的功能需要考慮一定的人流引導性,形態構成要恰當的考慮豎向交通尤其正立面的兩個觀光電梯。2)建筑本身功能為商業性質,但其周邊區域多數為廠房,尤其北邊我方廠區內部多層庫房與其相鄰,這就要求綜合樓設計必須有一定商業性,但又不能太過花哨,也要有廠房建筑的理性,也就是說需要一棟既有一定商業性又有理性的建筑。
根據開發公司的需要,本項目的體量已確定為128 m(長)×36 m(寬)×45 m(高)的長方體,現代城市中超高的建筑屢見不鮮,但是像這么一棟猶如超高層推到平放的建筑還是很少,體量巨大是其重要特點。如何發揮這個體量其本身雄壯的特點,同時又不至于太過巨大呆板,成為我們設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由于開發公司前期已經確認正立面方向需要放置兩部觀光電梯,其位置已經確定。我們嘗試完全根據功能建造一個體量,見圖3,圖4。

圖3 體量1示意圖

圖4 體量2示意圖
1)體量示意1結合功能,首層2層商業部分使用玻璃體塊,以上采用實墻為主,兩個觀光電梯豎向聯系。從圖3可以看出體塊巨大呆板,無法承載區域中心的職能。2)體量示意2結合功能,將觀光電梯及商業使用連貫的玻璃連續起來,從而將實體分解為三塊,達到消解建筑體量的效果。從圖4可以看出體塊過于破碎,不夠整體感,原體塊的優勢沒有發揮。
環境、功能、體量對建筑的限制就是現狀對我們提出的問題,通過對這三方面的分析,我們有一個大概的設計概念即對問題的回答:我們需要一個在商業處及電梯處變化,能發揮體量本身特點的體塊,必須考慮路口視線,轉角延續性,人流的引導性,既有商業性又有理性的綜合樓。需要建設成為功能專業、設施齊備、充滿活力、品味高雅并具有可識別性的高品質建筑,力求成為本工業區域的新窗口。
設計成果見圖5,圖6。

圖5 方案透視圖

圖6 方案鳥瞰圖
1)立面變化的部分為兩個觀光梯的部位,使用一凸一凹的玻璃體,較好的隱藏了觀光電梯,同時豐富了整個建筑體型,丁字路口處使用玻璃塊轉折,實現了視線及商業功能的連續,成為整個建筑的視覺中心,整個建筑猶斷似連,暗示了原始體量,同時又超越了原始的體量,形成了一種新的秩序感。
2)立面采用方格網形態,盡量的放大采光面,滿足功能要求。這種方格網的重復具有理性的特質,首層2層商業以柱廊的狀態與其上方格網對比,滿足各自使用要求。
整個建筑造型豐富連貫,體量雄壯,既有商業性又有理性。
我們希望創造一個現代、符合環境的城市綜合體,其環境尺度、建筑尺度和空間尺度層次分明,比例恰當。建筑形象理性又不失豐富。期待建筑完工后的效果,以驗證起初對基地秩序的推敲與把握。
[1] 程大錦.建筑:形式、空間和秩序[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