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覃矞
(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廣東深圳 518026)
在城市交通擁堵日益惡化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是應對城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交通需求快速增長的根本途徑,形成以快速公交為骨干的公交模式已成為業界的共識[1]。
近年來,現代有軌電車以其單位能耗少、環境污染低、運輸能力大的特點受到青睞,國外許多城市掀起了有軌電車的復興熱潮。它是在傳統有軌電車基礎上改進和發展起來的現代有軌電車[2]。現代有軌電車在技術特征上與地鐵、輕軌等系統不同,有其自身的適應特性,在城市中的應用模式尚無清晰的認識[3]。而由于各城市經濟、人口、地理環境等諸多因素的不同,現代有軌電車的發展模式也應因地制宜,因此,有必要通過對其技術特征的分析,結合深圳市實際情況,探索出適合深圳市城市特征的現代有軌電車發展策略。
1)運能適中、造價低廉:現代有軌電車車輛長度一般為35 m~45 m,列車旅客容量可達300人~600人,單向設計運能一般可達到0.8萬人次/h~1.5萬人次/h[4],介于輕軌和常規公交之間,是一種中運量的公共交通系統;其造價約為0.8億元/km~1.0億元/km,是地鐵的1/6~1/4。
2)綠色低碳、環境友好:現代有軌電車采用電力牽引,尾氣零排放;人均能耗約是傳統公交的1/4~1/2,是小汽車的1/25;同時噪聲污染比汽車低5 dB~10 dB,是一種綠色環保的交通方式,符合節能減排、科學發展的理念。
3)設計新穎、乘坐舒適:現代有軌電車車輛一般采用100%低地板,車內地板距地面300 mm~380 mm,兩側均可開門,方便不同年齡及身體有殘疾的乘客上下車,非常人性化;車輛沿軌道運行,自動化程度高,平穩舒適,乘坐環境好。
4)布設靈活、適應性強:現代有軌電車線路平面最小曲線半徑一般為25 m,極端困難情況下可選用10.5 m;最大爬坡能力能達到13%,一般情況下采用5%,困難地段可采用6%;其加速和制動性能與汽車近似,可適應城市道路技術標準;路權靈活,可采用全封閉的獨立路權(專用通道+立體交叉形式),也可采用混合路權(專用通道+平交道口形式),還可采用全開放的共享路權,能適應不同道路條件的要求。
5)外形美觀、提升形象:現代有軌電車采用流暢美觀的車輛造型,配以一體化觸網、支柱、照明與網格狀草坪設計,能夠與城市風貌完美融合,成為一道流動的風景線,有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
6)建設周期短,使用壽命長:現代有軌電車建設周期約為1年,是地鐵的1/5~1/3,與 BRT相近;車輛使用壽命通常為30年,是常規公交大巴的4倍~5倍。
現代有軌電車與輕軌、BRT系統比較見表1。

表1 現代有軌電車與輕軌、BRT系統比較[6]
從表1各種公交方式的比較來看,現代有軌電車的優缺點如下:
1)優點:適應性強,線路和站點的布設較地鐵靈活,可通過調節模塊改變運能;外形美觀,運行穩定,乘坐環境好;較地鐵、輕軌造價低、建設周期短;能耗低、零排放,節能環保。
2)缺點:在道路交叉口受信號控制,運能小于地鐵和輕軌;由于接觸網和軌道的制約,線路布設的自由度和運行的機動性較公交車差;另外,架空接觸網造成的景觀影響,目前國內各個城市還比較難以接受。
1)現代有軌電車既是軌道交通發展的有效補充,也是公共交通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軌道交通建設周期長、投資大、運營維護成本高,更適用于大運量客運走廊,難以滿足所有通道的公交需求。而有軌電車可以填補軌道交通的服務空白,并與軌道交通有效銜接,既為軌道交通集散客流,也可以在片區內自成系統,改善片區內部和對外公交服務水平。
2)滿足新區建設和城市更新交通需求的必然要求。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的推進均面臨亟需提高公交服務水平、引導市民綠色出行的需要,但由于近期公交出行需求較小或者軌道建設周期太長,導致軌道交通難以在近期建成投入運營。為此,引入運量適中、投資少、見效快的有軌電車,將有利于緩解新區和舊城片區公交設施不足的壓力,提高公交服務水平,抑制小汽車出行過快增長。
3)有軌電車對于提高城市形象,促進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現代有軌電車運載量大、節約能源、無污染,環境友好;車輛設計新穎、外觀亮麗;車站也可采用具有獨特風格的設計,整體上營造干凈、整潔、令人耳目一新的公共交通出行環境。而且,有軌電車公交系統作為一種便捷的交通方式必然會加快城市發展的節奏,促進整個城市經濟的發展,為招商引資創造良好的條件。
現代有軌電車的發展模式在不同城市中有著較大差異,針對深圳市的城市特點,提出三種發展模式,即新區模式、組團模式和區間模式。三者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換或綜合應用[6]。
深圳在中心城區外圍規劃了龍華、光明、坪山、大鵬等新區,以分擔中心城區的功能(見圖1)。這些新區正處于發展階段,人口規模較為適中,道路交通環境條件也適合于發展有軌電車系統,因此,抓住機遇,發展有軌電車這種環保的交通方式,既為新區大運量軌道交通集散客流、提供補充和接駁服務,又在新區內部形成以軌道交通站點為中心,以有軌電車線路為骨干,再配以常規公交線路,構成符合需求的、高質量的公共交通系統,不僅能夠提前調控小汽車的發展,而且可以創造一個宜居宜業的環境。

圖1 深圳市行政區域劃分
該模式的應用理念是:在新區有1條~2條大運量的軌道交通連接市中心區的基礎上,形成新區自身的有軌電車線網。這些線網通過與大運量軌道交通合理銜接,成為新區公共交通的骨干。深圳市龍華新區規劃的現代有軌電車龍觀線就是這樣一種模式,它一端連接龍華新區的觀瀾鎮,另一端與地鐵4號線相連(見圖2)。

圖2 深圳市現代有軌電車龍觀線規劃方案
在深圳市城市主要發展軸上,沿著軌道交通線分布著一些組團,這些組團依托軌道站點發展,人口和用地規模適中,具備發展有軌電車的適宜條件。在組團內部布設有軌電車線路,在提供接駁服務和集散客流的同時,限制有軌電車線路所覆蓋社區內部小汽車的通行,社區居民可以通過步行和自行車等方便地到達有軌電車站點,再通過有軌電車到達軌道站實現換乘,從而發揮有軌電車系統環保的優勢,營造一個和諧、綠色的生活環境,有利于增強這些地區的吸引力。該模式的應用理念是:大運量的軌道交通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利用現代有軌電車作為其補充和延伸,以彌補大運量軌道覆蓋不到的區域。這些有軌電車線路應與軌道交通線路形成良好銜接,起到為軌道聚集和疏散客流的功能,因此不一定要形成有軌電車線網,在條件成熟時也相互串聯自身成網。深圳市規劃的有軌電車坪龍線和橫坪線就是這種模式,它們從東部工業組團的中心坪山街道出發,分別連接中部物流組團和龍崗中心組團,與地鐵3號線一起將三個組團串聯起來。遠期,條件成熟以這兩條有軌電車為骨架,形成坪山新區自身的有軌電車網絡,實現組團模式與新區模式的綜合應用(見圖3)。

圖3 深圳市坪山新區有軌電車規劃方案示意圖
隨著深圳市原特區外的快速發展,原特區內外的聯系日益緊密,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原二線關斷面存在著大量的通勤客流需求。在大運量軌道交通近期難以充分滿足運能要求的情況下,開辟區間有軌電車線路,不僅可以滿足原特區內外之間大量通勤交通需求,為乘客創造一個方便舒適的乘車環境,而且有利于引導城市向外拓展,促進特區一體化的發展。
該模式的應用理念是:對于原特區內外聯系緊密、客流需求較大且軌道沒有覆蓋到的次一級交通走廊,通過有軌電車的布設實現特區內外的快速聯系。這種模式的有軌電車應以保證運行速度和運輸能力為主要目標,在路段上盡量采用獨立路權形式,特殊路口可采用高架或地下形式。還應充分利用現代有軌電車站點設置靈活的特點,近期站間距稍大,遠期隨著軌道線網的完善可加密站點。深圳市有軌電車近期試點線路的筍崗線就是這種模式,該線路聯系原特區外的布吉片區和原特區內的筍崗片區,兩端與地鐵線路接駁,緩解布吉關通關壓力,解決沿線居民的出行難題,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1)從全市層面統籌有軌電車系統的規劃和建設。作為城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軌電車系統的規劃和建設關系到與道路、軌道、公交等系統的協調和配合,特別是從全市層面統籌有軌電車系統規劃與新一輪軌道交通線網修編的關系,務求達到兩者互補互利,形成合力。2)先行試點,逐步推廣。在全市統籌指導下,選擇條件成熟的新區或者舊改片區,先行先試,樹立成功的典范并積累建設經驗,為在全市范圍推進奠定基礎。目前坪山新區面臨發展契機,亟需改善內部和對外的出行環境,特別是提高公共交通服務水平,以增強新區的競爭力。但由于軌道交通12號線和14號線建設滯后的問題,新區政府正在積極推進有軌電車建設項目,務求在“十二五”期間建成投入運營,以緩解近期公共交通設施不足的壓力。3)探索適合現代有軌電車發展的投融資模式。現代有軌電車建設與周邊土地結合開發,一方面可以給沿線土地帶來巨大的增值,為有軌電車建設和運營提供潛在的資金;另一方面沿線土地統一規劃、高強度開發可以促使土地資源高效集約利用,為有軌電車提供穩定客流,增加票務收入,同時也達到了緩解政府財政壓力的目的。建議采用“有軌電車建設+土地開發”的投融資模式,促進現代有軌電車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歐美有130多個城市運營有軌電車,規劃及續建項目近百個。國內目前有4個城市已運營有軌電車,1個城市在建,近10個城市正在開展前期研究,現代有軌電車在國內的應用前景十分廣泛。隨著現代有軌電車的逐漸復興,對其發展策略的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本文結合國內外應用實例,探索了適合深圳城市特點的三種現代有軌電車發展模式,在實際的應用中,各種模式之間沒有分明的界限,可以綜合考慮,最終的落腳點還應是現代有軌電車的自身特點:中等運量、建設靈活、環境友好,是一種介于輕軌和常規公交之間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
[1] 衛 超,顧保南.歐洲現代有軌電車的發展及其啟示[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8(1):11-14.
[2] 徐正和.現代有軌電車的崛起與探索[J].現代城市軌道交通,2005(2):12-17.
[3] 王明文,王國良,張育宏.現代有軌電車與城市發展適應模式探討[J].城市交通,2007,5(6):70-72.
[4] 薛美根,楊立峰,程 杰.現代有軌電車主要特征與國內外發展研究[J].城市交通,2008,6(6):88-91.
[5] 李際勝,姜傳治.有軌電車線站布置及交通組織設計[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7(5):38-41.
[6] 訾海波,過秀成,楊 潔.現代有軌電車應用模式及地區適用性研究[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9(2):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