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本刊記者 肖 露
2013年,在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上,《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教育“9+3”計劃的意見》正式出臺。意見明確對“9+3”計劃提出具體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將壓縮行政經費的5%用于支持此項計劃”、“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實行三年免費中等職業教育”等一系列關乎貴州教育事業的利好政策紛紛出臺。
如何實現與全國同步小康?答案之一是“科教興黔”。人才問題是制約貴州發展的“瓶頸”和“短板”,同步小康離不開國民素質的全面提升。省委、省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針對制約貴州教育的兩大薄弱環節進行精準部署,將“9+3”列為“十二五”期間教育系統的重大項目來抓,同時也列入2013年十件民生實事之一。
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莊嚴宣告,“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2012年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
這個“4%”,曾牽動著億萬國人心。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就首次提出4%的目標,此后一系列黨和國家的教育發展政策和規劃中,這個目標被反復強調。新世紀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到2012年實現4%。
教育投入,是支撐教育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超過2萬億元的教育經費投入傳遞出一個信號,那就是黨和政府優先發展教育的堅定決心。溫家寶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教育”一詞共出現35次,用較大篇幅講教育并提及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2013年春,貴州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同樣令人振奮:過去五年,貴州的主要經濟指標總量翻了一番以上,近兩年經濟增長速度排位上升到全國第三位和第二位。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副省長謝慶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在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重突破4%時,貴州省的這一比重已超過6%,2013年行政經費壓縮5%也將全部投入教育。”
作為經濟不發達省份, 貴州教育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一直很大,例如: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78.6%,低于全國水平12.9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62.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1.8個百分點。為此,《意見》明確提出“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實行三年免費中等職業教育”的目標任務,一系列決策部署特別向農村、邊遠、民族、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傾斜。
教育事業涉及千家萬戶、關乎群眾切身利益。“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不動搖”這一國家現代化進程的重大方針,成為“9+3”計劃的理論指導、“窮省也要辦大教育”的精神指導。
立春不久,丹寨縣雅灰小學五年級男孩劉照多背上一筐換洗衣物,從十多里遠的羊甲村趕到學校參加開學典禮。他和雅灰小學600多名貧困山區的同學一樣,從兩年前開始在學校住讀。
如今,農家學生“學不飽”、農村家長“管不到”的現象在貴州部分寄宿制小學得以解決。2009年,全省“兩基”工作通過國家督導評估驗收,基本解決了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有學上”的問題。2011年起,貴州省全面啟動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攻堅工程,在農村中小學“校校有食堂”的基礎上,更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65個縣將實現義務教育階段“人人吃午餐”目標。
貴州600多萬農民工外出打工、省內就有了116萬留守兒童,2012年,高輟學率造成約23.7萬人輟學。近兩年來,由于“兩基”驗收成績是在較低水平的基礎上突擊完成,全省義務教育總體水平不高,義務教育各項辦學指標(如:入學率、鞏固率等)與全國平均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因此有“難保持”、“易反復”等特點,加之對留守輟學兒童監管不當等客觀問題存在,貴州農村輟學兒童死亡事件曾一度引起輿論廣泛關注。
隨著貴州省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留守學生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大量增加,義務教育工作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突出表現在一些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率大幅反彈,從而引發社會問題。
為此,省教育廳從去年開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出了“以營造‘兩基’氛圍,用“兩基”的辦法來打‘控輟保學’這場硬仗”,建立了“控輟保學”長效機制,明確每年初層層簽訂 “控輟保學”責任書,特別強調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學生學籍變動管理。《意見》中提出:到2015年,以縣為單位,小學生輟學率控制在1.8%以內;初中生輟學率控制在2.8%以內,9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85%以上,辦學經費得到保障,義務教育學校符合辦學標準,開齊開足國家規定課程,基本消除城鎮“大班額”,教師整體素質大幅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60個以上縣(市、區、特區)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初步均衡。
“貴州速度”強調“快”字,貴州教育當然慢不得。教育發展的規律決定了周期長、見效慢,所以,教育發展必須超前發展。
如果說“9”是教育“基石”,那“3”必然是就業“支柱”。在“9+3”計劃中,“9”的重點是鞏固提高和均衡發展,難點是“控輟保學”;“3”的重點是大力發展中職教育,難點是擴大中職招生和在校生規模。
據統計,目前貴州每年有16.3萬初中畢業生不能接受高中階段教育。隨著貴州省“四化同步”進程加快,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問題日益凸現,實施工業強省戰略需要大量適應現代技術條件的產業工人,職業教育落后成為制約全省經濟發展的人才瓶頸。
“職校一人,就業一個,致富一家”的招貼在貴州不少縣區漸被熟知。“中職教育全面免學費將是大勢所趨。”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葛道凱說。從2013年秋季學期開始,包括貴州、內蒙古、山西、江蘇在內的全國九個省市區,將全部免除中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學費。
今年2月,教育部發布《中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發展與就業報告》,這是國內第一份專門聚焦中職學生發展和就業情況的報告。報告顯示,中職生的就業率超過95%,已經遠遠高于目前大學生的就業率。但高中階段教育恰恰是我省教育發展的短板:毛入學率為62.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約20個百分點,其中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比例約為7∶3。
《意見》明確指出,到2015年,貴州省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5%,普通高中在校生、中職在校生規模分別達85萬人左右,力爭基本形成1∶1格局。目前,貴州職業教育發展還面臨諸多問題,如中職學校辦學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等,還不能滿足貴州省加快工業化進程中對大量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辦法總比問題多。2011年11月,清鎮職教城開工建設,標志著貴州省開始打造結合區位優勢、產業優勢的現代化、集群化、規模化的職業教育聚集區。“職教航母”起航,全省各地職教園區也隨之掀起建設高潮。用省委書記趙克志的話來說,“清鎮職教城的建設是一個創舉,模式值得推廣”。在調整教育結構過程中,不斷豐富“教育優先發展”的內涵,創新中等職業教育的傳統辦學理念,不失為促進該項教育發展的突破口。還有即將打響的貴州中職“百校大戰”,借鑒“百團大戰”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方法,對實施教育“9+3”計劃提出:組織115所中職學校為“百校大戰”項目學校,作為大力發展三年免費中職教育的主力軍,集中解決貴州職業教育發展滯后、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薄弱、技能型人才培養和培訓認證等問題。
黨的十八大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其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
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貴州的“中國夢”。實現這個夢想必須教育優先。貴州作出“壓縮行政經費5%支持實施教育‘9+3’計劃”的決定有著豐富的內涵,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歷史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