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秀梅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江蘇 蘇州215123)
《會計電算化》課程是高職會計專業知識結構和技能結構體系中的專業必修課程,同時它也是一門集信息系統、管理學、會計學、計算機技術為一體的邊緣學科。該課程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培養的學生在實際崗位中能否快速順利進入工作角色,能否被企業所接受。培養高質量高社會適應性的學生是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如何把這一目標貫徹到《會計電算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和模式的選擇至關重要。本文從課程性質與特征,教學現狀分析和新模式的探討建議等幾方面來著重入手。
該課程是高職院校會計相關專業以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為主的職業知識課程。它是融會計學、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和管理科學為一體的邊緣學科,因此它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另外它也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應用型課程,課程設計思路主要通過教師操作演練和學生操作練習相結合的方式來完成。會計電算化是為培養適應信息化需要、符合市場經濟要求、既具有會計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操作和會計軟件操作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的一門主要課程。該課程要求學生在具備了《基礎會計》、《IT素養》專業基礎知識之后,運用ERP軟件,圍繞總賬、報表、資產管理、往來賬款、工資管理等幾大模塊開展訓練,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斷提高,會計手工操作正逐步被會計電算化所取代,會計電算化運用的軟件也日新月異,這就要求學校培養一批既懂計算機軟件技術,又懂會計的復合型人才,會計電算化課程也正是迎合社會這一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
縱觀大多數高職院校中擔任會計電算化的教師隊伍,我們不難發現,有來源于會計專業的應屆畢業生,也有一部分來自于企業,有著豐富的財務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但是這些教師隊伍當中,即使是來源于企業,也往往只對自己操作過的財務軟件較熟悉,教學過程中一旦使用新的財務軟件,并且軟件出問題的時候,都需要求助學校的IT部門人員。正因為運行會計軟件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和處理,上課過程中一旦電腦出現不可預測問題時,會直接影響上課的質量和數量,從而影響教學的效果和課程進度。
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學目標定位在某個軟件的業務操作上,比如用友、金蝶等。在教學內容上,部分院校只對總賬系統模塊重點講解,從而忽視資產管理、往來賬管理等模塊的講解;也有部分高校只針對會計單方面進行講解,從而忽視財務會計在整個企業中所處的地位和位置,以及與供產銷等其它環節的銜接和邏輯關系的講解,從而導致學生接受的知識較片面,不能作為整體來把握企業的各個環節的相互關系。
目前大多數院校采取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和演示法。教師在臺上一邊講解,一邊用軟件操作,很少顧及學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學生在下面盲目地聽,這樣會導致教師一味的在臺上手忙腳亂地講,而學生死記硬背地記住老師講解的步驟,而沒有理解實質。這樣的課堂效果可謂不盡人意。很多學校在會計電算化的教學過程中,沒有合理利用項目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只是盲目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
教學資源是指構成教學活動各要素以及實施教學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教師、學生、教材是基本的教學資源,還有一些教學資源,如:圖書館、實驗室等,這些屬環境資源,還有教學設備、設施資源、媒體資源等。很多高職院校在該課程的教學資源的安排上不合理。首先沒有很好的既懂會計又懂計算機的復合型教師資源,其次也沒有合理利用學生動手能力強,但思考能力欠缺的這個資源特點來教學。還有些院校連基本的實訓室教學資源都不完備,導致整個教學進程的滯后。
在課時安排上,由于某些院校對教學目標的定位不合理,從而導致課時安排環節也經常出現問題。很多老師往往等到新學期一開始,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才發現,使用的教材與學期的課時安排并不能很好的滿足教學目標的實現,經常會出現課時過少或者課時過多的情況,從而影響課程的教學效果。
首先,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一方面學校可以經常聘請企業中既懂計算機技術又懂會計專業的高端復合型人才來學校,給教師做培訓,從而提高既有教師的師資隊伍水平。另外,學校在聘用新教師時,盡可能棄用或者少用應屆畢業生,多考慮有企業實踐經驗的、既懂計算機又懂會計的復合型人才。只有師資隊伍強大了,教學目標的完成才有保障。
要綜合運用項目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問題教學法,角色體驗法等方法來教學,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發揮自己的思考想象力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在項目教學法上,可以圍繞總賬系統來教學,以應收應付往來賬,資產管理等環節進行輔助教學(見圖示1)。要經常應用問題式教學方法,教師提出問題,引起學生高度重視,便于集中學生思維,加強記憶。要適當采用角色體現法,經常創設問題情景,設置財務經理,財務主管,總賬會計,往來會計,出納等工作角色,讓學生分角色體驗其中的樂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圖1 會計電算化教學的主要模塊
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財務軟件的操作貫穿課程的始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學生應該了解財務會計在整個企業資源計劃(ERP)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不僅要讓學生學習財務會計模塊,還應該讓學生接觸ERP中供產銷等模塊的學習,理解整個ERP系統各模塊的邏輯關系,從而讓學生系統掌握軟件與企業資源計劃的關系,財務會計與供產銷環節的無縫銜接以及財務會計中總賬與往來賬,資產管理等模塊的無縫銜接關系。另外在課時安排上要合理,要以能完成最終教學目標為基準來安排課時。
隨著企業信息化的不斷深入發展,僅僅掌握傳統的財務核算軟件以及初級的會計電算化知識已經不能滿足企業對全方位的信息處理需求,這不僅需要院校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還需要進行知識擴充,導入ERP系統的學習,重點學習生產控制管理模塊和供應鏈管理模塊。另外要提高運用Excel電子表格和Access數據庫進行會計數據分析處理能力,同時合理補充軟件開發、程序設計相關知識,從而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水平。
[1]彭艷梅.《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模式新探討[J].財會教育,2012,08(16):115-116.
[2]陳娜.關于會計電算化教學的思考[J].知識經濟,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