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振華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
產業轉移是一項系統工程,能否成功取決于國家相關部門、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的共同推動與努力。近幾年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土地越來越緊張,使得江蘇、浙江、福建等地的紡織業向新疆、河南、湖北、江西等中西部省份轉移,一些大型紡織企業紛紛選擇在新疆建立生產基地,以便從源頭保證棉花的穩定供應。國務院于2009年4月出臺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指出:要鼓勵中西部地區發揮資源優勢,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發展紡織服裝加工基地,形成東中西部優勢互補的區域布局?!笆濉逼陂g,我國棉紡織業將實現由數量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增長的轉變,以加快紡織強國建設的步伐。
在推進產業轉移過程中,我國棉紡織業也加速了優勝劣汰和淘汰落后產能的進程。但與此同時,新建的棉紡紗錠規模也在急劇增加,這又有可能引發全國棉紡織業的產能過剩,使內地中型棉紡織企業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以新疆為例,近幾年新疆新建的棉紡紗錠數成倍增長,生產規模也越來越大。如果政府宏觀調控不力,紗錠規模過度擴張,不僅加劇行業競爭,也將會引發新的問題,不利于紡織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棉紡織業由于資金、技術門檻較低,對勞動力成本敏感度高,對原料依賴性強而成為優先轉移的行業。在國家《紡織工業“十一五”規劃》、《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及工信部《關于推進紡織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指導下,來自浙江、上海、江蘇、山東等省市的眾多棉紡企業和一些海外棉紡企業紛紛進入新疆,特別是《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推出,加速了內地棉紡企業進軍新疆的步伐,新疆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承接紡織產業轉移。
我國棉紡紗錠經過1997年限產壓錠后,在2003年以前發展極為緩慢。2001年全國棉紡紗錠總數約為3548萬錠,當年新疆棉紡紗錠約為182萬錠。2005年后新疆棉紡紗錠數增幅明顯提高,2007年后呈急劇增長態勢,圖1所示為新疆棉紡紗錠的增長情況。
香港溢達集團是最早大規模進入新疆的棉紡織企業之一。該集團于1995年設立吐魯番溢達紡織有限公司,1998年設立新疆溢達紡織有限公司,現已形成烏魯木齊、吐魯番和昌吉三個棉紡基地。2008年底,該集團在新疆總投資超過一億二千萬美元。

圖1 新疆棉紡紗錠數及增長百分比
寧波雅戈爾集團于2005年在新疆喀什建31.2萬錠的新疆雅戈爾棉紡織有限公司;2008年一期投資4億元建5萬錠的庫爾勒雅隆紡織有限公司;2010年投資10億元建30萬錠緊密紡的阿克蘇新雅棉紡織有限公司;在阿瓦提縣工業園區建5萬錠緊密紡及3萬錠倍捻項目。
華孚色紡股份有限公司在2006年先后收購新疆縱橫棉業有限公司、恒豐農業投資有限公司、天宏新八棉產業有限公司、新潤氣流紡織有限公司、五家渠青湖紡織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在南疆、北疆兩個生產大區擁有阿克蘇華孚、新疆紡織工業城(華孚色紡工業園)、阿瓦提華孚、新疆恒孚棉產業集團、五家渠華孚、石河子華孚、奎屯錦孚等工廠。2010年開始在新疆紡織工業城自建一個100萬錠新型高效的色紡紗華孚色紡工業園。
隨后,華芳集團于2006年投資20億元建34萬錠的華芳石河子紡織有限公司。沙特的阿吉蘭公司于2007年投資5000萬美元建環錠紡7萬余錠、線錠12800錠的新疆愛立澤紡織有限公司。天豐紡織2008年底在阿拉爾市投資建11萬錠紡織廠。上海系方實業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阿克蘇輕紡工業園區投資22億元建100萬錠紡織、日產440噸染色和年產5000萬件服裝生產線。山東岱銀紡織集團于2010年在喀什投資4.5億元建10萬錠精梳棉紡廠。新疆得力棉業有限公司和香港查氏集團常州名力紡織有限公司于2010年共同出資1.2億元建6萬錠的新疆鴻力棉業有限公司。中國立天集團于2010年在阿克蘇建10萬紗錠、10臺氣流紡、100萬套家紡的新疆立天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潔麗雅紡織集團有限公司于2010年投資35億元在阿克蘇建立年產3萬噸毛巾生產基地和20萬錠的毛巾特種用紗線項目。廣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伽師投資6.5億元建20萬錠。江蘇聯發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新疆阿克蘇市紡織工業園區內投資6億元建20萬錠。
2010年前后,在新疆投資的知名企業還有浙江天盛集團、浙江巨鷹公司、浙江永翔集團、浙江雄風集團、浙江弘生集團、浙江富麗達公司、河南新野紡織集團公司、山東魯泰、山東銀鷹、河北天鵝、香港百隆、香港福田集團等。這些大型紡織企業在短時間內集中進入新疆并快速擴張,一方面使新疆棉紡織業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對棉花資源的控制力度。
由于沿海地區土地、勞動力、原材料等成本上升及國際貿易環境變化,紡織行業向中西部轉移成為一種趨勢,而新疆因為有豐富的棉花資源成為首選地區。由于紡織企業進入新疆主要是看重其棉花資源,這些企業中大多數以紡紗加工為主,產品結構比較單一,產業的下游聯動比較困難,人才缺乏等問題比較突出而制約了新疆紡織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未來大規模投資還存在一定的風險。
棉花市場價格容易受到種植情況、自然條件、產品供求等因素的影響,某些不確定因素變化會引起棉花市場價格的急劇波動,并對紡織企業特別是上游企業產生巨大影響。
與小麥、稻谷、大豆等農產品相比較,棉花種植面積調整的彈性最大。棉花的種植情況直接影響到棉花產量,并最終反映到市場價格上。如2004/2005年度棉花大豐收導致棉花價格出現了幾十年未遇的大幅下跌,價格幾乎被腰斬,結果農民在下年棉花種植面積上進行了適當的調減。
自然條件對棉花總產量的影響十分明顯,也會引起棉價的波動。當棉區光照時間充裕、雨量充沛,對棉花生長有利時,棉花市場價格運行平穩;而當雨量過剩、光照時間不足對棉花生長產生影響時,不僅棉花質量下降,棉花減產都將引起市場價格上揚。
產品供求關系變化實際上是各種因素的綜合反映,對棉價的影響更為直接。如2008年金融危機使棉紡產品出口受阻,棉價低迷,棉農種棉積極性受挫,導致2009年我國棉花播種面積減少1240萬畝。2010年上半年金融危機影響減弱,紡織服裝出口逐步恢復,棉花需求量大增,棉花價格則從2010年8月份的1.7萬元/噸一路攀升至2011年3月份的 3.4萬~3.5萬元/噸,之后又掉頭猛跌至近2萬元/噸。這種大起大落式的漲跌不僅損害了紡織企業的利益,更是打擊了棉農植棉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棉花市場的健康發展。
總之,棉價受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也直接或間接影響棉紡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因此,紡織企業在產業轉移過程中應認真分析棉價對企業未來發展帶來的風險。
在我國長江流域棉區、黃河流域棉區和新疆棉區三大棉花生產基地中,新疆棉區的棉花產量約占全國產量1/3,占世界棉花產量8%左右,是我國重要的棉花資源。近年來新疆棉花播種面積逐年增加,棉花產量不斷上升,為滿足日益增長的棉紡織企業生產的需要,2011年新疆棉區棉花播種面積達2457萬畝,總產289.8萬噸,比上年增長14.5%。
棉花作為紡紗的主要原料,占產品成本的70%左右。隨著我國紡織業的快速發展,對棉花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掌握了棉花資源,則意味著在紡織品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為此,內地眾多依賴新疆棉的棉紡企業通過在新疆圈地種棉或擴大紗錠規模等方式加緊對新疆棉花資源的爭奪,試圖從源頭搶占棉花資源。
溢達集團率先于1998年搶灘新疆,收購新疆綠洲長絨棉公司后成功介入長絨棉種植,形成了從棉花種植、紡紗、織布到成衣制作、品牌開發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經過7年培育,成功開發出長絨棉新品種“溢達1號”。新疆雅戈爾棉紡公司于2006年底在伽師縣夏普吐勒鄉開墾荒地2萬畝,作為公司長絨棉生產及研發基地。華孚控股從2006年開始種植8萬畝長絨棉。江蘇華芳集團也要將新疆的優質細絨棉、彩色棉和有機棉開發為高檔精梳針織紗等系列產品,為整個集團生產解決原料供應問題。
2010年是新疆紡織工業飛速發展的一年。為享受新疆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抓住棉花供給源頭,內地許多大型知名棉紡織企業,如華芳集團、華孚集團、如意集團、山東魯泰、河南新野等,從南疆到北疆進行大規模投資及兼并,牢牢占據一方“根據地”。這些大型紡織企業對棉花資源的搶奪使得內地眾多依靠新疆棉生產的紡織企業備受煎熬,甚至引發新一輪的洗牌。
若將產業轉移看作是一次產業調整升級過程,則大規模的產業轉移或會因為承接地產業鏈的配套不完善而導致產業鏈的脫節。雖然新疆在承接紡織產業轉移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也存在著遠離紡織市場、產業下游聯動困難、缺少機配件和染化料市場配套不足等問題,還有紡織企業對上游產業投入加大而下游產業開發不到位,將導致局部產能過剩情況。
新疆的紡織產業主要集中在產業鏈的上游部分,棉花加工及棉紡產品占絕大多數,織布、印染、服裝等產業承接較少,整個產業尚未形成上下銜接配套、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完整產業鏈。自2009年以來,內地紡織企業不斷加大在疆棉紡紗錠的投資力度,新疆的棉紡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以棉紡為主的產業結構容易導致紡織企業市場同質化,很容易受下游市場需求的影響。要做大做強棉紡業,首先要形成一定的產業集群,繼而進一步保持產業鏈的完整性。因此,在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的新疆棉紡織業,應根據市場需求,逐漸加大下游相關產業的建設力度,如支持紡織企業通過收購、重組和控股等方式構建棉花加工、棉紡織、印染、服裝、營銷為一條龍服務的深加工產業鏈。當然,新疆紡織業的發展還受到水資源不足的制約,織布、染色等產業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紡織產業鏈難以短時間完成配套,產業結構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紡織工業屬于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產業轉移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在于對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隨著內地企業投資棉紡生產的勢頭不減,用工剛性需求不斷加大,新疆紡織企業已出現普通技工斷層、高級技工短缺的尷尬局面,用工緊缺、招工難、穩定職工難以及培訓團隊難等問題越來越突出,人才匱乏已經成為制約紡織企業在新疆發展的瓶頸。盡管當地政府和企業已開始著手培訓工作,但遠水難解近渴。在投資建廠的紡織企業越來越多的情形下,“技工荒”短期內不可能有大的改善,這已使先期來新疆投資的部分企業陷入“產品有訂單、生產無技工”的窘境。按新疆紡織“十二五”發展規劃,以現有條件計算,僅新增棉紡紗錠能力所需要的員工將達到3萬多人。就目前而言,新疆紡織行業不僅普通技工斷層、高級技工短缺,現有勞動力素質和技能也無法適應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需要。
同時,現有的勞動力資源結構性矛盾也日益突出。在國外先進的紡織行業里,高級、中級、初級技術技能人員比例大致分別為45%、50%、5%。但在新疆近九萬多紡織工人中,高級工以上的技術技能人員僅占0.8%,中級工占3%,初級工占6.2%,大多數工人沒有技術等級。在產業轉移過程中,企業急需的具有優秀管理能力的高級管理人員和精深專業能力的關鍵技術人員卻無法得到解決。這種勞動力資源的結構性不合理會給新疆紡織業未來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對于擴大內需,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對于促進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使我國紡織行業向新疆轉移后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應處理好如下幾方面的關系。
近幾年來,我國棉紡紗錠增長勢頭強勁,截至2010年,全國棉紡紗錠已突破1.2億錠。因此,棉紡織業在東部地區發展受限情況下向中西部特別是新疆轉移是大勢所趨,而這種大規模的產業轉移使得新疆棉紡織業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如圖2所示。但目前的這種產業轉移大多是以搶奪棉花資源為前提條件的,整個產業鏈并不是十分完整。若新疆棉紡紗錠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就地消化新疆棉數量將逐年攀升,出疆棉花必將大幅度減少,使得許多依賴新疆棉的內地紡織企業將很快就會面臨“無棉可紡”的局面,對我國棉紡織業的發展將產生不利影響。

圖2 新疆棉紡紗錠、用棉量及棉花產量統計
為防止新疆棉紡業出現新的產能過剩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政府應適當控制棉紡紗錠的擴張速度,保持紗錠總量和棉紗產量溫和放大,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同時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節能降耗,真正做到產業調整升級,做大做強我國紡織行業。
目前新疆依托豐富的棉花資源大力發展棉紡織業是一種方向,但由于棉紡紗錠規模短期內快速擴張,一些企業過分依賴對棉花進行生產加工,產品結構單一,特色不明顯,使得產品同質化嚴重。一旦棉花市場價格波動和紗線供求關系發生變化,這些上游企業將面臨更深層次的市場危機。為使新疆棉紡織業健康發展,企業應調整產品結構,求異求新,進行差異化發展,以滿足市場不斷變化的需要。
一是以棉紡為主的產品高檔化。企業若以棉花生產加工為主,則應根據新疆長絨棉的特點,走高端產品路線,避免低層次盲目競爭,如大力開發精紡紗、無接頭紗、高支及特高支紗等紡紗產品,滿足市場對高端紗線產品的需求。二是纖維加工差異化。除大力發展棉紡織業外,新疆紡織行業還應以差別化和高性能粘膠纖維為發展重點,同時色紡、毛紡、麻紡等特色產業也要得到相應的發展,引入先進的賽絡紡紗、緊密賽絡紡紗等生產工藝,并根據市場需要適度發展人造纖維產業,多生產精梳紗、功能及時尚紗線、包芯紗、棉/羊絨紗、棉/麻混紡、棉/麻/滌混紡等特殊紗線。三是產業發展一體化。從棉花種植、纖維加工入手,逐步形成棉紡、針織、印染、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等深加工產業,初步形成從棉花種植、紗線、坯布、印染、面料、服裝、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紡織產業鏈。四是產品結構多元化。除面料生產加工外,紡織企業可研究開發產業用紡織品、家用紡織品等,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資源,保證紡織行業可持續發展。
新疆紡織行業要想不斷壯大自己,就必須建立相應的產業集群,當然這需要培養大量的紡織專業人才不斷滿足企業的需求。針對目前新疆紡織業人才短缺的狀況,地方政府、行業、企業應采取相應措施積極實施人才戰略,保證企業用人需要。
一是就地培養紡織專業人才,加速人才本土化進程。新疆各相關高校應根據市場需要開設紡織專業,并根據企業需要調整課程設置,培養企業急需的各級各類紡織專業人員。二是推動產學研相結合。各紡織企業要加緊與內地紡織院校、紡織研究所建立合作關系,有計劃有步驟地把優秀員工送到內地企業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為企業培養儲備干部。第三,新疆各紡織企業應面向國內外人才市場,招聘急需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積極吸引國內外優秀的科技、營銷、管理人才和大中專畢業生,從質量和數量上保證企業對人才的需要。第四,對企業現有的工人定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加強紡織職業技能鑒定指導和培訓。對新招聘的工人制定就業前培訓課程,提高企業工人的整體素質。通過多途徑多層次使人才培養問題逐漸得到解決,保證新疆紡織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紡織行業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