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紅 李啟民
(1.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綠化隊,山西太原 030001;2.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資源與環境學院,北京 100083)
校園是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是教學和生活兼顧的場所,也是文化交流和學習的場所。所以,校園的園林綠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實現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傳達著學校的歷史與文化,豐富著師生的文化業余生活,增強了師生的審美感和歸屬感。
校園綠化也是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環節。在城市中,校園綠地分布廣,服務對象廣泛,服務時間長。所以,校園的園林綠化既是師生使用最多的綠色活動空間,也是衡量城市現代化水平和生活環境的重要標志。校園園林綠化的主要功能包括:營造綠色戶外環境,體現綠化生態功能[1];塑造優美景觀,體現美化環境功能;美化校園,體現文化教育功能;創造多功能的戶外活動空間,有利于師生的健身和社交活動,促進校園文明建設。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審美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廣大師生員工對校園園林綠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所建設的一些校園園林綠化工程難以滿足時代要求,山西某學校就是一例。該校于1985年搬遷至汾河東岸,校園占地面積為49 575 m2,主要建筑物為20世紀80年代初期建設。作為配套工程,校園綠化工程與早期建筑物同期建設。該校園的園林綠化工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綠化不足。
由于教學用地、活動用地,以及車位等方面的影響,校園的多數地方被逐漸硬化,綠化面積日趨縮小,綠化覆蓋率較低。
2)美化不足。
教學樓南側的高大喬木(垂柳、毛白楊等)使教室內光線不足、通風不良、陰暗潮濕,影響教學。部分草坪因種植年代過久,現已變得雜草叢生,且日趨老化,影響校園的美化效果。由于種植年代較長,喬、灌木嚴重老化,生長不良,病蟲害較多,花期變短。綠籬生長過高,下部老葉脫落、干枯,失去了應有的觀賞價值,與當代校園景觀要求已不相適應。
3)立體綠化不足。
隨著建筑物的增多,校園內的綠化已顯得單調并缺少層次,缺乏立體綠化效果和藝術觀賞性。
4)活潑不足。
校園既有綠化采用“規則式”布局,缺少自然美。一些喬木、灌木經過幾十年的生長,非常擁擠,不僅減少了活動空間,也縮小了人們的視覺范圍。這種擁擠、封閉、呆板的空間容易使人產生壓抑、煩躁的情緒,不利于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調節自我,放松心情。
1)設計簡捷,易于管理。校園綠化改造工程設計時應結合學校的總體規劃,充分考慮師生學習、娛樂、休息等方面的因素,同時還應考慮之后的維護管理問題。由于學校綠化受到經費、隊伍業務水平的限制,綠化設計要注重簡單,便于日常管理,采取“改管并舉”的方法,改好一片,管好一片。
2)改良品種,調整格局。針對原綠化不足、美化不足的實際情況,確立以植樹造景為主,綠化與美化相結合的原則,增加校園文化內涵。以提高校園綠化的觀賞性和藝術性為目的,在現有的綠化框架上進行格局調整。改“封閉式”為“敞開式”綠化,使綠色真正融于師生的日常生活中。以動勢構圖進行造景,使其富有時代感和詩情畫意。
3)增設景點,提高內涵。學校的綠化美化工作要充分重視精神環境的塑造,營造一個充滿文化氣息和美好精神面貌的育人環境。結合校園的整體布局,按照合理安排、重點突出、建有特色的原則進行景點建設,達到“寓教育于景物之中”的目的。
4)循序漸進,推陳出新。老校園的既有綠化風格已與學校的精神面貌融在一起,成為師生員工所接受的一種精神上的模式[2]。所以,校園園林綠化改造時,不應大砍大伐,不應大起大落,不應在短時期內突改校園的既有風格,應局部修正,逐步改變那些不適應時代要求的綠化。
教學辦公區位于校園的東北部,是學校教學科研和行政辦公的主要場所,其綠化改造設計側重整齊大方。教學主樓正對主校門,是學校的主要建筑物。所以,在教學主樓前兩側設置小塊綠地,在綠地中對稱列植6棵高大油松(株距5 m)作為“迎客松”,歡迎師生員工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光臨。
2009年11月15日的大雪毀壞了校園的部分垂柳,其中有的已是殘缺不全。所以,教學辦公區南側主干道行道樹在保持原有風格的基礎上略加調整,即兩側列植垂柳,并對原有的垂柳進行修整、補種,并取消遮擋教學樓的16棵垂柳。教學區南側主干道垂柳株距8 m,共36棵,其中保留原有20棵,新栽16棵。垂柳之間及兩側布置大葉黃楊,形成綠籬。體育活動中心北側的行道樹布置為欒樹,株距7m,共8棵,形成“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樹景,與對面的“探索求知園”相呼應。教學辦公區的東、南圍墻內側大間距布置西府海棠,并根據空間大小在海棠樹之間及周圍布置草坪和大葉黃楊綠籬,提高綠化覆蓋率,同時避免冬季遮擋陽光。教學辦公區的圍墻根下種植爬山虎,形成綠墻。
體育活動區位于校園的西部,直沖汾河灘的風口,其綠化改造設計側重凈化環境。操場東側保留原有的5棵垂柳,并補栽12棵,與教學辦公區南側主干道兩邊的垂柳相連接,形成一道垂柳長廊。垂柳之間及兩側布置大葉黃楊綠籬。
由于西鄰濱河東路,操場的西側、北側和南側靠墻密植毛白楊(株距4.5 m,共76棵,并保留原有6棵),再在毛白楊的內側密植檜柏(株距3 m,共89棵),毛白楊與檜柏的排距為2 m。通過毛白楊和檜柏的高度結合,在操場西、北、南三面形成錯落有致的綠色屏障,有效遮蔽校外的灰塵、風沙及噪聲。
家屬住宅區位于校園的中北部,主干道行道樹按照原有風格,保留較好的5棵泡桐,并補栽3棵,形成較大的陰涼區。保留北側外墻原單邊栽植的7棵毛白楊,再補栽6棵,形成綠色屏障。取消“住宅一”“住宅二”南側的6棵遮光泡桐,設置草坪,綠地上的花木布置紫薇、石榴、山桃和龍爪槐等小型樹種,周邊用大葉黃楊形成綠籬,為家屬區提供一個四季皆宜的休閑場地。
在教學樓的東側建造“春華秋實園”,讓青年學生切身體驗春花爛漫、夏綠成蔭、秋果累累、冬姿蒼勁的園林勝境,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熱愛勞動的高尚情操。
春華秋實園采用開放式布局,草坪鋪地,園間由多條1.2 m寬的鵝卵石曲徑分隔為4個小園,根據植物開花、結果的季節差,每個小園主要種植2種~3種喬灌木,形成花果延綿、春華秋實勝景。春華秋實園的中間為假山,與花、果、林形成一組圣境[3]。
在教學樓的西側營造“荷塘映日園”,大塊草坪中間建造一個橢圓形噴水魚池,水面上漂浮睡蓮,草坪上點植西府海棠、玉蘭、碧桃及龍爪槐等。荷塘映日園的入口為平坦的青石道,道路寬1.5 m。荷塘映日園與春華秋實園相呼應,均采用開放式,形成一對典雅的休閑場所。
結合校園的建筑布局,在教學樓南側建造“探索求知園”,外圍采用月季和薔薇作花籬,中間由花架分隔。花架采用鋼筋混凝土構架,乳白色,其上部固定綠色透明塑料板。花架兩側種植葡萄、紫藤。花架延伸至三面,中間種植草坪,點綴龍爪槐、合歡、廣玉蘭、紫薇、丁香、檜柏、蘋果、山楂等[4],并在入口處設置拱門銜接。探索求知園內的高大喬木均遠離教學樓布置,密集的葡萄藤也僅布置在東、西花架兩側,較低矮的灌木栽植在教學樓附近。探索求知園植物的布置兼顧了花、果、色、姿、蔭等各方面的景觀效應。探索求知園在總體處理上,追求靜雅,為師生營造一個思考問題、探索真理的環境,見圖1。

圖1 探索求知園園林景觀布置平面圖
本方案設計是在深入挖掘該校歷史文化的基礎上,探索了校園景觀的表達方式,因地制宜地進行了校園的綠化改造、園林造景的設計與研究。將毛白楊、垂柳、泡桐、檜柏、油松等的綠化作用與其特定功能相結合,形式與內容相統一,一舉多得;將迎春、丁香、櫻花、玉蘭、紫薇、棗、桃、李、果等在綠化中的作用予以抽象和隱喻,與校園的空間布局、功能、景觀融為一體。方案設計在布局合理、內涵豐富、循序漸進、推陳出新的基礎上,融校園的園林綠化、景觀觀賞和生態保護于一體,追求一種完美的、和諧的藝術效果,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歐陽春霞.中國園林意境淺析[J].益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75-76.
[2]李 慧,段艷紅.校園綠化設計原則研究[J].平原大學學報,2004,5(21):8-10.
[3]夏重立.園林植物造景的設計藝術與構建[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9,25(1):82-85.
[4]邵麗艷,王 麗.漫談園林植物配置與造景[J].天津農學院學報,2004,11(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