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成都市武侯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緊緊圍繞建設“中西部地區就業創業先導區、社會保障首善區和諧勞動關系樣板區、和人力資源服務示范區”,堅持以“破解民生難題、做優做強服務”為工作抓手,在創建惠民利民制度機制上主動攻堅破難、在推進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中大膽務實探索,努力做到“常規業務出特色、重點工作求突破、民生服務創一流”,為建設“商務高地,宜居武侯”奠定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礎。
率先提出“三個同步”就業促進思路。為從源頭破解就業難題,武侯區率先在成都市提出 “三個同步”就業促進思路,即企業改制與分流人員培訓再就業同步、土地征用與農民培訓就業同步、項目引進與擴大就業同步,確保了全區失地農民、企業改制下崗職工就業率達95%以上。
創建推廣“十五分鐘就業圈”服務模式。近年來,為著力解決轄區內失地農民、返鄉農民工、下崗職工再就業壓力日趨加大的普遍性難題,武侯區在全國率先創新探索出“十五分鐘就業圈”轉移就業工作模式,通過建立用工求職信息庫、召開現場招聘會,使轄區內的城鄉居民能就近就地實現再就業。2009年以來,全區先后促進1萬余人實現就近就業,得到了人社部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并向全國推廣。
探索建立以“直補方式”為主導的中高級技能培訓新模式。武侯區打造武侯特色的品牌技能培訓,結合轄區重點優勢企業用人需求,探索建立區級重點企業勞動力提升性培訓補貼“直補模式”,加強企業在崗職工提升性中高級技能培訓,促進職業技能培訓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型轉變。通過引才引智“項目資助+培訓直補”的方式,引進法國、意大利及川大鞋業專家,針對有培訓意向的制鞋企業,開展在崗人員鞋業設計、制造方面的中高級培訓,有效發揮培訓促就業的積極引導作用。僅2011年,全區完成技能培訓9350人,其中培訓中高級技術人員和復合型人才1000人。
創新完善小額貸款工作、創業促就業長效機制。為切實解決轄區中小企業和創業者融資難的瓶頸問題,武侯區率先在全國啟動小額貸款無抵押、無擔保的社區金融互保聯保模式,破解了融資需求、規模、貼息等瓶頸難題,健全了“創業培訓+小額貸款”聯動機制,實現創業培訓、小額貸款二者良性互動,開拓了創業帶動就業新局面。2009年以來,全區先后為企業、個人提供貸款6330萬元,貼息122萬元,吸納6000余人實現就業,小額貸款還款率平均達到95%以上。
創新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模式,構建社會保險三級公共服務平臺。2009年,武侯區財政一次性投入175萬元,率先在全區13個街道辦事處、工業園管委會(現新城管委會)和28個社區建立社保業務經辦點,面向群眾辦理社保業務,建立以區社保服務大廳、街道社會事務服務中心、社區(村)綜合服務管理站為載體的社會保險三級公共服務平臺,切實滿足參保單位和個人不同的社會保險業務需求。
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建立以基層醫療機構為主體的醫療保險公共服務平臺。自2011年起,武侯區以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區級財政每年投入75萬元,率先將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特殊疾病業務委托區屬公立醫療機構辦理,通過前移辦理窗口、優化業務流程、縮短結算時限,實現了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特殊疾病業務在區屬公立醫療機構“一站式”辦結,極大地方便轄區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病人就近就地辦理門診特殊疾病業務。
創新醫療救助機制,切實強化對重點群體的服務保障。為切實解決低保人員和困難家庭重度殘疾人住院醫療費用負擔偏重的問題,武侯區對上述人群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醫療互助補充保險實行全額資助。同時,將市、區原有救助政策進行整合,按照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醫療互助補充保險先行報銷,再按一般救助政策予以救助,剩余由個人負擔在5000元以下的費用,區級財政再給于特殊救助。
探索建立定點醫療機構監管機制。通過引入了定點醫療機構監管“第三方監管”機制,探索建立了醫療行為專家定期會審、醫療機構及參保個人誠信監控、社保騙保有獎舉報等制度,采取社會監督、專家獨立評審、定點醫療機構交叉檢查三種方式,多措并舉、組合“出拳”,形成定點醫療機構監管的“網絡體系”,確保醫保基金合理、安全運行。2011來以來,武侯區加大了對定點醫療機構檢查和醫療費用稽核的力度,確保了定點醫療機構監督檢查覆蓋率達100%,基本醫療保險費用稽核面占全部定點醫療機構的50%。
建立勞動監察預警和群體性事件應急機制,妥善化解有效處置勞動糾紛。武侯區建立了涉及勞動保障方面群體性事件的應急預案;會同維穩辦、公安、工商等相關部門,建立勞動監察預防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預防、預警和督查。通過在涉農社區(村)綜合服務管理站設立勞動關系調解室,力爭將因勞動用工引發的勞資矛盾糾紛和群體性事件,最大限度地及時化解在街道和社區(村)。近年來,全區勞動關系調處與和諧勞動關系創建成果突出。2007年,原武侯工業園(現武侯新城)被評為國家級“勞動和諧工業園”,目前全區所有街道先后通過了省級、市“和諧勞動關系街道”評審。
健全工傷預防預控聯動機制,切實預防和減少工傷事故。加強工傷保險政策法規宣傳教育,強化企業與個人工傷預防管理主體責任;會同安監部門、工會、婦聯、質檢、工商等部門定期建立工傷預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分析工傷事故動態,研究協商應對措施。建立用工單位重大安全生產(工傷事故)信息披露機制,對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工傷事故)進行通報,協助安監部門做好相關調查處理。
積極推動社區“兩網融合”社會管理創新試點。武侯區依托勞動保障監察“網格化”成熟的工作網格和信息管理系統,在金花橋街道陸壩村探索建立 “兩網融合”社會管理創新平臺。該平臺利用平板電腦、手機等通用設備,通過勞動保障信息實時傳輸,前后臺互聯互通等信息技術手段,將勞動監察網格有效嵌入村級綜合服務網格,整合服務力量,促進勞動保障監察業務與其他社會管理事務整合互補,實現“管理精細化,服務全覆蓋”,探索出了一條創新公共服務、提升社會管理水平、保障民生的新路子。2011年10月,“全國推進勞動保障監察‘兩網化’工作座談會”與會領導觀摩了陸壩村“社會管理創新平臺”,并給予了高度評價。
實施人才國際化戰略,加快促進產業事業急需人才培養聚集。武侯區通過加強與意大利鞋業協會、法國青年鞋業設計師協會、法中科技創新網絡等專業機構合作,采取“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加快“中國女鞋之都”重點企業高端鞋業設計師培養。近年來,先后為“中國女鞋之都”重點企業培訓高端鞋業設計師近100名。以主導產業重點優勢企業和教育衛生重點公共事業人才需求為導向,加大國際人才智力交流項目資助力度,加快促進產業和事業人才國際化交流,為建設全面現代化、充分國際化中心城區提供人才智力保障。2011年,全區引進急需海外高層次人才(含留學回國人員、外國專家)11人;全區共資助人才智力交流項目6個,其中,引進國外專家項目4個,引進外國專家11人,累計資助金額達90多萬元。實施了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培訓,在教育、衛生等領域培訓5400余名專業技術人才。
加強與專業機構戰略合作,加快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通過加強與專業人力資源機構開展戰略合作,加快推進實施產業人才培訓、人才測評、人才招聘、獵頭服務、人才派遣和人力資源管理外包等服務項目,積極探索政府與企業、網絡與實體一體化人才資源開發運作新模式;密切關注新興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通過建立專業的人力資源服務平臺,及時摸清該區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人才需求狀況;在武侯新城建立了“一站式人力資源服務站”,為加快轄區產業急需人才有效聚集,提供了現代化專業化人力資源服務。
近年來,武侯區人社系統干部職工牢記“為民、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宗旨要求,始終腳踏實地、崇尚實干,在確保各項民生目標和工作任務保質保量圓滿完成的同時,在城鄉充分就業、統籌城鄉社會保險、和諧勞動關系、人事人才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探索改革也不斷取得了突破進步和創新發展。從而使得近年來武侯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在全市保持了領先優勢、率先步入了領先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良性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