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饕
這兩天嘴巴饞了,饞蟲直往上爬。約了眾饕客直奔上海體育場里的”鴻瑞興大酒店“。總廚阿梁迎上前來,為我們點了蝦子茭白、川味豬頭肉、馬蘭頭香干、原味舞茸等冷菜先吃起來,一面打電話告訴正在外面忙活的老板是亮。
一會是總趕到,連說“怠慢”。熱菜也陸續上桌,計有一品素蟹粉、波斯頓沙律、干煎臭豆腐、老灶絲瓜毛豆、菱角米、太湖一鍋鮮。大家稱贊不已,是總說:“這都是家門口的美食。”東泰祥生煎館老板宗沛東說,“家門口的美食就是‘剛性需求呀!”
吃了這餐家門口的美食,心想,這才是我所追求的好味道,它沒有對廉政的恐懼,也沒有季節的“淡”、“旺”,一心一意服侍好最大多數的老百姓的舌尖,夫復何求?
宗老板聽我一席話,不以為然地撇撇嘴:“您還沒嘗過‘馬姐私房菜呢!”我馬上回答:“‘某姐私房菜我不吃,不是因為6 000元一桌吃不起,而是怕幾個月排隊‘預約。吃飯像看專家門診那樣預約、排隊,還有滋味嗎?”宗老板說:“您吃過再發言。不過,不是隨時有得吃。馬姐買到好菜了,會發帖子過來。”
馬姐大名馬琳,18歲從臺州來上海打拼,至今已有20多年,在上海生活的日子多于在浙江生活的日子,儼然一位年輕的“老上海”。
馬姐操著沒半點浙江口音的上海話對我說:“江老師,我是燒勿來菜的,小區里姐妹淘常到我家來吃飯,一來二去,這里便成了‘馬姐私房菜。”她請我在客廳里喝茶,不要我去寬敞的廚房里督陣。在她位于世茂濱江花園42樓家的窗口望下去,幾條游艇在黃浦江里“閑庭信步”。
冷菜有冷拌手撕茄、花生豬尾、馬氏獨門鮮蝦、手拍黃瓜。蒸熟的茄子撕成絲拌些爽口調料,淡淡的咸鮮,似有非有。花生豬尾,不是入口即化,卻是軟硬適度,要小心吐骨,這才是幾十年前的老味道呀!鮮蝦實際上是油爆蝦冷吃,但油很少,甜度、咸度都不高,點到為止。而手拍黃瓜倒更像北方大漢的手段,尤其是蒜泥。
馬琳的鄰居姐妹隔著廚房玻璃門觀察吃菜進度,適時端上祁門紅燒肉,這道菜出自我的建議。不過,馬琳在高人指點下將紅茶做成茶包同豬肉共沉浮,味道自然更香更濃。姜蔥海瓜子非常鮮,馬琳說老家是將海瓜子篤鮮后用來做“魚高湯”。干煎帶魚就跟“新榮記”同版本。馬琳出來說:“這其實是遷就上海人帶魚情結,臺州人不是這樣做的。”梅干菜跳跳魚屬一大絕品,梅干菜香而有嚼頭,跳跳魚非常鮮。清蒸梭子蟹肉鮮黃多。姜蔥鷹爪蝦香鮮可口。家燒野生大黃魚兩條,一口“蒜瓣肉”進口,我問旁人:“摸摸眉毛還在不在?”
點心兩道:席餅筒,宗老板吃了又吃,太好吃了,吃客中又有高手卷好后切成段,叫“臺州壽司”,配“綠豆面碎”湯,非常“樂胃”。“糟羹”有改良,按上海人口味,放了薺菜,別具風味。
我想,馬姐是一位“食癡”、“廚癡”,食材新鮮又“不差錢”,不必急吼吼斂財,這“家門口的美食”才成為“上海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