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周彝
這幾年,“穿越”已經成為當代人返回古代社會發生荒誕際遇的名詞。其實,“穿越”的語詞本義遠不局限于此。在街頭擁擠人群中疾行是鬧市穿越,出差旅游是地域穿越,偵察兵潛行封鎖線是戰斗穿越,西菜中食、素菜葷名、川菜粵烹、異地嘗新屬于味覺穿越。我愛好旅游、美食和烹調,每“地域穿越”到一處,都會走街串巷,在餐館排擋尋找美食,異地嘗新,偷師學藝。
以主編古典名著《淮南子》著稱的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可能也是個美食家。公元前164年,他在淮南八公山上煉丹時,無意中以石膏點豆漿,從而發明了豆腐。兩千多年來,豆腐不僅成為中國人最喜愛的食材,也成為在世界各國都隨處可見的綠色食物。
作為一種基本食材,以豆腐為基本材料可加工出無數衍生產品,統稱豆制品:豆腐干、百葉(千張)、豆腐衣(腐竹)、油豆腐、臭豆腐、乳腐(霉豆腐)、霉千張、冰豆腐、豆腐花、豆腐腦……
從食材角度看,遍布華夏各地的豆腐是“百搭”,幾乎可以與任何葷素食材天衣無縫地融合“穿越”,成為一款款別具特色的美味:香椿咸蛋黃拌豆腐、家常豆腐、雪菜冬筍豆腐、薺菜豆腐羹、青菜豆腐湯、菠菜豆腐湯、麻婆豆腐、香菇肉片老豆腐、魚頭豆腐煲、雞茸豆腐、肉糜豆腐餅、鯽魚豆腐湯、文蛤豆腐羹、泥鰍燉豆腐、香炸臭豆腐、清蒸臭豆腐……
2009年我到四川樂山,瞻仰樂山大佛之余,朋友介紹嘉陵江對岸有家著名的西壩豆腐店,供應全豆腐宴。我在西安吃過餃子宴、在蘇州藏書鎮吃過全羊宴、在陽澄湖鎮嘗過全蟹宴,但全豆腐宴久聞其名卻未曾領教。
進餐館,老板娘介紹,這里的豆腐是手工制作,用鹽鹵點豆漿,加上附近水井的水中礦物質含量豐富,因此西壩豆腐白嫩細膩。與大城市流水線用葡萄糖酸鈣生產的豆腐風味迥異。她家每道菜都以豆腐為主角,輔以高湯和各種葷素搭配,名聞遐邇。
我們請她配一桌豆腐宴,未幾,滿桌佳肴就出現了:芙蓉豆腐(豆腐燉黑木耳)、銀絲豆腐(豆腐切成細絲,內裹肉丸,高湯汆成)、砂鍋豆腐(嫩豆腐配肉片冬筍燉煮)、水煮豆腐(嘉陵江名魚“江團”熬的湯和魚片豆腐同煮)、三鮮豆腐(豆腐與蝦仁、魚片同炒)、金沙豆腐(豆腐剁成碎末與雞蛋同炒)、熊掌豆腐(豆腐切厚片,煎黃后與肉片紅燒)、豆腐春卷(豆腐切得如春卷皮般薄,內裹肉餡油炸)、雪花豆腐(豆腐切成圓球,油炸拌白糖,這是道甜點)……一桌豆腐宴,耗資不到300元。別出心裁的手藝,地方風味濃郁的美食享受,令人印象深刻。
前年在豆腐發源地、淮南王劉安的封邑安徽壽縣,品嘗到一道特色菜竟然是以嫩豆腐為餃子皮,內嵌肉餡、成為口感軟腴、湯汁濃郁、鮮美異常的豆腐餃。
看著潔白如玉、滑嫩精致的豆腐餃在高湯中沉浮,大家紛紛探討:嫩豆腐如何能作為餃子皮裹住鼓鼓囊囊的肉餡?有人說把豆腐掏空,用針管把肉餡注入;有的說把肉餡浸入濃豆漿再點鹵,使豆漿變成豆腐外皮,再修整而成……不過,這些“工藝”都是憑空想象穿鑿附會,難以自圓其說。
請出廚師長才得到圓滿答案:薄刀在整板嫩豆腐上輕輕切出2毫米厚、餛飩皮大小的薄片豆腐,輕放在濕紗布上;再在豆腐上放肉餡,輕提紗布使豆腐合攏,用手按壓豆腐餃子皮的邊,將上下兩層豆腐皮融合在一起粘牢,形成餃子狀;去掉紗布將豆腐餃輕放入蒸籠,蒸熟后再下鍋與高湯同煮,然后盛入小碗上桌。
一次在紹興郊區吃農家菜,主婦端上一盤“霉千張蒸咸鲞魚”,異香撲鼻,食指大動。舉筷細品,霉千張的霉香軟腴配咸鲞魚的咸鮮,構成獨特的難以形容的風味感受,畢生難忘。
多年的美食經歷,使我悟出一個道理:不論居家烹飪還是外出餐飲,如果墨守成規地固化自己的食譜或餐飲選擇,很難品嘗到真正美食,只有經常“穿越”,才能夠使自己的美食體驗得到升華,就如我的豆腐穿越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