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鼎坤
高黏度血癥俗稱“血黏度增高”,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飲食結構和習慣的改變,導致人體血管內的血脂變稠變黏,積淀在血管的內壁,使原本光滑順暢的血管變得凹凸不平,血管壁迅速增厚,血管失去彈性和柔韌性,管腔縮小,血管中血液流量減小,流速減慢,嚴重時可能影響人體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血黏度增高最大的危害在于對人體微循環的侵蝕。毛細血管負責與外界的物質代謝與廢物排出,但由于血液被“脂肪”污染,不僅造成供血供氧不足,同時被脂肪的微粒包裹的血紅細胞無法順利通過毛細血管“網眼”,導致毛細血管堵塞,久而久之,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變成了一條泊滿“垃圾”的血液通道,造成嚴重堵塞,導致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脂肪肝、動脈粥樣硬化、腦血栓等各種心腦血管疾病,危害健康與生命。為此,應高度重視血黏度增高的危害,加強自我保健意識。
血液為何會黏稠
血液黏稠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水 大量出汗、服用利尿劑、腹瀉等引起的身體失水,都可使血容量減少,此時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紅細胞等)相對增多,血液黏稠度自然增加。
有形成分 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越多、脆性越弱,血液黏稠度越高;血漿中的蛋白質、脂肪、糖越多,血液越黏稠。當血液中的纖維蛋白質含量增高時,血液黏稠度會明顯升高。
環境 有些環境因素可以影響血液的黏稠度,如夏季血黏稠度高,清晨和上午高,陰雨、悶熱、低氣壓時高,厚味飲食后高等。
了解上述一些因素,有利于防治血液黏稠,進行自我保護。
血黏度高有何特征
晨起頭暈,晚上清醒 早晨起床后感到頭腦暈暈乎乎,早飯后大腦逐漸變得清醒,晚飯后精神狀態最好。
午飯后犯困 午飯后馬上就犯困,需要睡一會兒,否則全身不適,整個下午都無精打采。如果睡一會兒,精神狀態明顯好轉,這是因為午飯后,血黏度高的人大腦血液供應不足。
蹲著干活氣短 下蹲時,回到心腦的血流量減少,加上血液過于黏稠,使肺、腦等臟器缺血,導致呼吸困難、憋氣,蹲著干活時胸悶氣短。
陣發性視力模糊 血黏度高的人血液不能充分營養視神經,視神經和視網膜會暫時性缺血缺氧,導致陣發性視力模糊。
如果存在上述癥狀,說明血黏度升高,應及時進行檢查和治療。
降低血黏度的食療與自我保健
飲食原則 應食有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食物,日常膳食應清淡,少吃高脂高糖食物,多吃魚類等水產品及新鮮果蔬。應以素食為主,葷素搭配。
多飲水 補充水分可稀釋血黏度,飲水時間最好是在早晨起床后、每餐飯前1小時和就寢前,一天應飲2 000毫升。最理想的飲用水是20℃~40℃的涼白開水或淡茶,因為這種水的張力、密度、生物活性都接近血液和組織細胞液,有助于保持體內血循環順暢。
可常食的食物 黑木耳、青蔥、洋蔥、大蒜、柿子椒、香菇、檸檬、菠蘿及具有降脂作用的胡蘿卜、香芹、魔芋、螺旋藻、紫菜、海帶、山楂、核桃、玉米和具有類似阿司匹林作用的抗凝食物如西紅柿、紅葡萄、桔子、生姜等。
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人的一天中早晨易使血小板凝集,血黏度明顯升高,有些不吃早餐又不喝水的人,最易造成體內血液中的血小板活性增加。嗜煙者常會使血液黏度增高,使血液中形成血液凝塊,情緒不好的人發怒時也可使血壓驟升、血液變稠。
堅持適合自身體質狀況的體育鍛煉 適當的鍛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及體內脂類的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