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祖蘭
素質教育主張學校教學工作不僅要抓好智育,更重視德育。作為基礎教育必修課的中學歷史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教育性,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方面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充分發揮歷史的教育功能是新課程的理念之一。那么如何做到教學中滲透德育呢?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展述個人認識。
一、歷史教學中需滲透的德育內容
(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十分豐富,它滲透在歷史教材中,教師應充分發掘這些因素,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內容可以大致歸納如下:
1、忠心報國,勇赴國難
這一美德的行為表現是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如東晉時祖逖從小“聞雞起舞”,立志報效國家,成為收復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飛從青少年起就有“精忠報國”之志,終于成為我國歷史上眾口皆碑的抗金將領而名垂史冊。再如戚繼光組織“戚家軍”英勇抗倭,并賦詩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戰中的愛國將領鄧世昌、林永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再如收復臺灣的鄭成功,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血灑疆場的關天培,他們所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美德。
2、國而忘家,公而忘私
這一美德的本質就是把“天下為公”作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范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譚嗣同喋血街市、喚醒民眾;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毛澤東的“身無分文,心憂天下”;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國共產黨堅持“為人民服務”等,都是以天下為己任,為國為民的無私精神。
3、文明禮貌,仁者愛人
我國是禮儀之邦,尊重人、關心人、幫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個鮮明特性。例如名醫扁鵲周游列國,為民治病;文景兩帝提倡節儉,減輕農民負擔;雷鋒關心他人,服務群眾;羅盛教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英勇犧牲,都充滿了對人民的關心、熱愛之隋,表現了民族的傳統美德。
(二)、革命傳統教育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們應該牢記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國恥。在教學中,循著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的精神和業績,使學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是極好的革命傳統教育。
(三)、鄉土歷史教學
鄉土歷史是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祖國教育的具體而生動的材料。重視和加強鄉土歷史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具體、更豐富。我從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鄉土歷史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如講到歷史名人姜尚是阜陽臨泉人;管鮑之交中的兩位主人公是阜陽潁上人;宋朝名人歐陽修曾到潁州做過太守;宋朝大文豪蘇軾游覽潁州西湖時,寫出了名句:大干起滅一塵里,不覺杭潁誰雌雄;抗金名將劉琦取得順昌大捷地點就在阜陽;臺灣第一巡撫劉銘傳是安徽人等等。學生聽了,又新奇又自豪,感覺原來歷史離我們并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進行鄉土歷史教學,可以把愛國斗爭講近了,把愛國人物講親了,使學生通過對家鄉歷史發展的認識,促進對家鄉現狀的研究,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感情與家鄉與祖國聯系得更真切,更緊密,培養他們為建設家鄉的美好明天和實現中華的騰飛而努力奮斗的志向。
二、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方法
(一)寓德育于歷史故事講述之中
教師以豐富的感情和生動的語言講解歷史,講述故事,在講述歷史故事中滲透德育教育。比如,在講《甲午戰爭》一課時,以講故事的方法給學生講了中日黃海大戰的經過。重點講了著名愛國將領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全體船員浴血奮戰,痛擊日本敵寇,最后壯烈犧牲的動人事跡,使學生在聽故事中受到教育,學生從中認識到:鄧世昌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表明了中國人民的抗擊侵略者的反抗意識,培養了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
(二)通過討論讓學生受到啟發
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有計劃、有目的地創設情境,設計一些專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有助于學生分清是非,克服認識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有利于學生思想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例如,在講完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我發現不少同學由于對歷史缺乏全面的了解,再加上受電視電影的影響,只看到了他們的功績,看不到他們的過失。為此,我引導學生如何全面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結合課文內容在班上展開大討論。使學生既認識到歷史人物的功績,又看到他們不斷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極大的災難。培養了學生全面看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討論,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教育,既要學習歷史人物好的品質和優點,又要擯棄他們身上的缺點和不足。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
(三)榜樣引路,教育引導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引導學生以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為榜樣,來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學習。這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大有好處的。比如在講《偉大的友誼》一課時,我引導學生以這兩位無產階級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為榜樣,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圍繞我們應向青少年時期的馬克思和恩格思學習什么展開討論。大家通過討論明確了以下三點:第一、應樹立崇高的理想,立志為人類謀幸福;第二、要勤奮學習,服務社會;第三、好好鍛煉身體,做一個有用的人。這樣既使學生學習了革命導師的崇高品質,又樹立了遠大的理想,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通過分析比較,強化思想政治教育
例如,在講《辛丑條約》時,引導學生將已經了解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與《辛丑條約》,從時間、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意義上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使學生了解了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再通過這三次條約的賠款把中國社會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人民受苦受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通過這樣的分析比較,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增強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從分析比較中強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五)名言品析激勵法
歷史教材中有許多歷史上的名人名言。這些簡潔精辟的名言警句含義深刻,富有哲理。教師如能正確引導學生品字析句,不但有利于對教材的深刻理解,而且還能深化思想教育。比如在講有關《唐太宗納諫》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品析了李世民說魏征之死,我失去了一面鏡子這段話。使學生領會這是唐太宗李世民能夠聽取臣下的意見,所以他把忠心向他納諫的魏征當做自己的一面鏡子。通過品析,學生不但掌握了較全面的知識,而且從中受到了啟示:做人應該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就會少做錯事,少犯錯誤。
(六)情境感染、潛移默化
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和課文的主要內容,有目的的創設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促進學生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和圖片,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觀看有關的電視電影和文藝節目,來提高學生政治思想素質水平。還通過其他各種渠道,充分利用美的感染力,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德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歷史教學中,老師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利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以真正實現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