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進 張衛國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是影響農村穩定和發展的大問題。實行“三資”委托代理是規范“三資”管理、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客觀需要,是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1.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化,農村暴露出一些問題和漏洞,存在產權權屬不清、農村集體資金管理混亂、農村集體資產資金流失、會計核算不規范、財務公開不到位、監督機制不健全、債權債務清理不及時等問題,影響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2.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應采取的措施
2.1清產核資,全面審計,摸清家底
為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的監督管理,切實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合法權益,積極推進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在制定《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實施方案》的基礎上,按照清理、登記、公示、確認、上報等步驟,全面掌握各村的“三資”家底。
2.2建立村資金賬目及資產、資源臺賬
在對各村清產核資、全面審計的基礎上,代理中心與各村辦理財務交接手續,并按村建立資金賬目及資產、資源臺賬。
2.3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要做好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制度是保障。根據有關的法律和財務制度,可制定出臺《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農村集體三資審計制度》、《村級重要經濟事項招投標制度》、《收入管理制度》、《支出管理制度》、《民主理財和財務公開制度》等各項規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照章辦事,保證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順利開展。
2.4嚴格程序,規范操作
(1)簽訂委托代理協議。在確保村級集體資金所有權、使用權、監督權、收益權、處置權“五權”不變的前提下,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經村民代表會議表決通過,鎮代理中心與各村簽訂《村級三資代理委托書》。
(2)統一收款收據。村級收款收據,使用統一的收據專用票據,各村取得的所有收入必須在規定期限內及時上交到鎮代理中心資金專用賬戶。
(3)嚴格審核村級各項支出。村級每筆支出必須經六道程序。一是財務事項發生時,經手人首先在取得的有效原始憑證上簽字;二是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審核簽字;三是有村民理財小組集體審核,對審核同意的加蓋民主理財小組審核專用章,并有民主理財小組長簽字;四是鎮代理中心審計人員對原始憑證是否符合有關規章制度,手續是否齊全,程序是否合規,對審核同意的加蓋代理中心審計專用章;五是對村級重大支出事項要執行四議兩公開程序并報鎮分管領導審批;六是在履行上述手續后,代理中心按照會計制度入賬核算。
(4)統一建檔。鎮代理中心對村級資金賬目、資產資源臺賬等財務資料統一建立檔案進行管理。
(5)統一財務公開。
按照確定的公開內容、程序和時間,鎮代理中心統一打印財務公開榜,并由包村干部張貼在村財務公開欄上,接受廣大群眾的監督。
(6)強化審計監督職能。
每年對各村的三資情況進行全面審計,并將審計結果及時公布到村,接受廣大群眾監督。
(7)強化組織領導、 加強監督檢查。
三資管理服務工作要在鄉鎮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進行,把監督檢查作為推動工作落實的重要手段,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研究制定的解決措施。建立嚴格的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對工作不力,進度遲緩甚至弄虛作假的單位和個人要嚴肅責任追究。
3.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成效
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推行農村集體三資代理新模式,可切實加強對村三資的制度化、規范化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規范財務收支行為,強化科學管理
通過村三資代理,通過統一委托程序、統一資金管理、統一會計核算、統一財務制度、統一財務公開、統一票據管理、統一檔案管理,從而有效地規范村級財務行為,使財務管理工作逐步實現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科學化。
3.2促進財務工作的開展,強化民主監督
村三資代理后,通過定期報賬、結賬,并按時出具財務收支報表,為財務及時公開提供保障,也為廣大群眾及時了解村級賬務狀況、參與民主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3.3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促進廉政建設
村三資代理后對資金使用規定了限額標準和嚴格的撥付程序,不僅有效防止資金使用上的隨意性,而且可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促進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
3.4促進村級債務有效化解,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村級債務歷來是制約村級經濟的瓶頸,村三資代理后,通過加強對村級賬務有效管理,在確保村級組織正常運轉的同時,使各村能把余下的資金運用在化解村級債務上,并嚴格控制新債。
3.5防止村集體資產、資源流失
村三資代理后,代理中心 為各村建立資產、資源臺賬,并對資產、資源臺賬實行動態管理,村處置資產、資源時,要及時上報代理中心備案。各村嚴格執行資產資源管理制度,可有效防止村集體資產資源流失,切實維護村集體和廣大村民的合法權益。
3.6促進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
村三資代理后,農村干部之間猜疑減少了,農村干群之間關系和諧了,農村黨群、干群關系密切了,有效的維護農村穩定大局,促進農村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