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清
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盤活流通、互利互惠、促進發展為目的,是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開始施行后才規范進入農村的新事物。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合作社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
1.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狀
1.1增加了農民收入
由于信息不通、組織不力等原因,“一家一戶”的小生產模式往往造成農產品銷售不暢、價格低廉,而合作社的成立則有效扭轉了這種不利局面。
1.2提高了風險抵御力
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信息整合、分工互助、智慧共享等多方面的優勢,通過互助來分散市場風險,對產銷活動的產前、產中、產后都有促進作用。在生產環節,由合作社統一購買生產資料,統一提供技術指導,降低了生產成本;在銷售環節,由于合作社與部分生產加工企業建立了相對穩定的業務關系,種植戶根本不用擔心銷售渠道、銷售價格等問題。另外,由于合作社建立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有效避免或降低了可能發生的個人經濟損失。
1.3優化了農村經濟管理體制
通過合作社的形式,形成了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經營,解決了龍頭企業與農戶對接和協調問題。合作社采取基地種植、自主加工、自主銷售的“一條龍”經營模式,經營效益明顯提高。目前,在我分局的引導下,他們正積極打造自己的農產品品牌。
2.存在的問題
2.1人才缺乏
由于進城務工的青壯年農民較多,因此造成了農村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高素質經營管理人才缺乏。另外,合作社牽頭人雖然是本地的一些能人或專業戶,但仍缺乏全面管理經營知識,難以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這些都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
2.2運作不規范
個別專業合作社在成立時,吸收社員不規范、社員入股不規范、年終分紅不規范、各項制度不健全;有證無牌,只在工商管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無辦公場地等;章程不規范;注冊資金與實際出資不符;其四是組織機構不健全。
2.3是思想不端正
一些專業合作社,在發展中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等政策、靠扶持、要資金,自我發展信心不足。還有個別專業合作社,就是由一些在社會上有地位、有關系、有頭腦的人牽頭主辦,就是為了獲取國家扶持資金,根本就沒有想如何為農民服務,有其名無其實。
2.4宣傳力度不夠
一些基層干部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及登記管理條例的了解還不夠深入,對國家賦予農民經濟合作社組織以法人資格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一些農民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政策理解上有偏差,對合作社的性質和運行機制不夠了解,有種種疑問和顧慮;偏遠和經濟不發達地區農民的市場意識還不夠強,合作經營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加之受我省農業生產周期長,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時間短的影響,示范引導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步伐。
2.5缺乏資金扶持,發展難有后勁
從目前運行的合作社看,不僅數量少、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還缺乏外部力量的扶持,尤其是各大商業銀行的信貸支持。如《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財政應適當安排資金,支持農民合作組織的建設,以促進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各項配套政策遲遲不能到位。
3.促進合作社發展的措施
3.1重視合作社人才培養
農民的素質直接關系到農業經營主體組織化進程,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提高農民文化水平,應開展對農民的培訓普及市場經濟基本知識,增強農民的市場觀念和風險意識,逐步改善農村人力資源狀況,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村健康發展;建立業務培訓制度,培養一批合作事業的積極分子和帶頭人,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內部教育和學習機制,引導社員加深對合作制度和組織章程的理解和認識,提高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對合作社的認同感。
3.2搞好典型示范,發揮合作社的帶動作用
要繼續堅持分類指導、典型示范、逐步推進的原則,通過示范性合作社的輻射帶動作用,幫助農民群眾增強合作意識,帶動農民群眾開展專業合作。在技術服務、生產資料供應和農產品銷售等方面,促進合作社運作更趨規范、市場更趨穩定、效益明顯增加,真正起到“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帶動效應。將“品牌興農”戰略貫徹到戶,當好現代農業發展的“宣傳員”。工商部門加強對專業合作社商標法律宣傳和注冊輔導,積極鼓勵合作社申請注冊農產品商標、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等,并根據合作社商標發展的不同階段,實施分類指導;引導培育具有地域資源優勢和特色的農產品和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優先推薦條件成熟的合作社商標申報著、馳名商標;引導合作社正確運用廣告宣傳手段,提高合作社商標品牌的知名度、信譽度和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壯大一個”及“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地經濟,富一方百姓”目的。
3.3強化政策扶持,助推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
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對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隨著專業合作社的迅速增長,政府應加大財政資金、信貸等方面的支持,增加財政扶持預算資金。另一方面,政府對專業合作社的扶持,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應該考慮共性的政策扶持。政策扶持要側重于對示范性、規范化、骨干型、品牌化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獎勵,側重對專業合作社教育和培訓經費的安排。為有效防止“空頭社”的產生,對內控制度未發生作用、未實行按交易額返還和按股金分紅的分配制度、未執行合作社會計制度,合而不作的“空殼合作社”不予以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