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帆
(浙江農林大學 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1300)
南酸棗(Choerospondias axillaries Burtt et Hill)又名酸棗、山棗,為漆樹科漆樹屬落葉喬木樹種,在我國長江以南各省普遍分布。南酸棗生長迅速、枝葉繁茂、材質好(心材寬、淡紅褐色、紋理美觀,刨面光滑有光澤)、用途廣,常用于加工精美工藝品,其果實酸甜,可生食,也可加工成酸棗糕等。酸棗是一種經濟價值高、速生、優質用材樹種。南酸棗為中性偏陽樹種,適應性強,在酸性、中性或石灰巖風化的土壤上均能生長,垂直分布大多在海拔300~800m[1]。目前在浙西南、福建等地南酸棗常與杉木、馬尾松、木荷等樹種混交種植。
南酸棗的適應性比較強,為速生多用途優良樹種,具有較高食用、藥用價值,是重要的工業原料[2]。為推動這一優良鄉土樹種人工林的發展,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在麗水市開展了南酸棗生長表現調查研究。
麗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閩兩省結合處,在甌江中上游,介于 N27°25′~28°57′,E118°42′~120°25′之間,處中亞熱帶,東南與溫州市接壤,西南與福建省寧德市、南平市毗鄰,西北與衢州市相接[3]。
麗水市以中山、丘陵地貌為主,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以中山為主,有低山、丘陵和山間谷地;東北部以低山為主,間有中山及河谷盆地。全市土地面積17298km2,其中山地占88.42%,耕地占5.52%,溪流、道路、村莊等占6.06%,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區[3]。
麗水市地處中亞熱帶,生態環境優越,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同時由于境內多山,造成全市氣候具有較明顯的水平地域性差異和垂直差異。常年平均氣溫16.9~18.5℃,≥10℃期間年積溫5301~5889℃,極端最高溫度37.6~41.7℃,極端最低溫-13.1~-5.3℃。年日照時數1700~1900h,無霜期260 d左右,最長274d,高海拔山區210~235d。年平均降水量1400~1750mm。全市土地總面積17298km2,占浙江省的1/6。全市山地面積15473km2,占土地總面積89.5%。這就為該地區發展速生工業原料林提供了有利條件[4]。
2012年7~8月,參加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的“特種工藝闊葉用材樹種項目”的調查工作,歷時35d,從浙西南的代表市縣(龍泉市、遂昌縣、云和縣等)的試驗基地的南酸棗試驗林進行因子調查,取樣木進行樹干解析,最終形成數據。
在全面踏查的基礎上,重點對龍泉市、遂昌縣、云和縣等地的南酸棗速生豐產林的試驗基地進行了調查,選擇代表性的林分設置塊狀標準地。在標準地內進行調查,實測樹高、胸徑、冠幅等因子,根據標準地的平均木選擇1株南酸棗進行樹干解析,再通過分析數據及現實的生長環境得出南酸棗在浙西南山地生長的表現。
對7~9年的人工南酸棗的樹干解析數據如表1~表3),現以龍泉市、遂昌縣、云和縣的南酸棗生長情況相比較,得出最適宜南酸棗生長的環境。
通過對龍泉市、遂昌縣、云和縣三地的實驗基地樹干解析木胸徑生長過程的相互比較如表4??梢钥闯鲋?年時,遂昌縣的樣地平均木的胸徑總生長量已達8.2cm,比其他兩個地方的都要大的多,且平均生長量也比其他兩個地方要高,所以從這個數據可知,遂昌縣是麗水最適宜南酸棗種植的地方。

表1 龍泉市林科所南酸棗試驗基地平均木樹干解析數據

表2 云和縣林業局南酸棗試驗基地平均木樹干解析數據

表3 遂昌縣林業總站南酸棗試驗基地平均木樹干解析數據

表4 龍泉市、遂昌縣、云和縣三地樹干解析木胸徑生長過程
通過對龍泉市、遂昌縣、云和縣三地的實驗基地樹干解析木樹高生長過程相互比較如表5??梢钥闯瞿纤釛椀臉涓呱L的比較快,特別是遂昌縣的南酸棗,在7年時間內可以長高到9.3m高,比龍泉市的7.3m及遂昌縣的7.7m都要高出許多??梢钥闯鏊觳躯愃钸m宜種植南酸棗的地方。另外通過三地樹干解析木的平均生長情況的比較,可以看出麗水各市縣種植的南酸棗的生長情況都比較好,同樣從數據可以看出遂昌縣實驗基地平均木的生長情況比其他兩個地方長勢都要好,這就進一步證明了遂昌是麗水最適宜種植南酸棗的地方。

表5 龍泉市、遂昌縣、云和縣三地樹干解析木樹高生長過程
南酸棗對立地條件反應強烈,在好的立地條件下長勢較好,表現出速生豐產的優勢;而在差的立地條件下,南酸棗仍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但樹高、胸徑生長均受較大影響。根據麗水山地各因子調查和工業原料林建設的要求,選擇優良鄉土速生樹種南酸棗營造速生工業原料林的立地應以向陽坡地、緩坡山地、退耕還林地為主。南酸棗速生原料林輪伐期較短,采用多輪萌芽更新方法可發揮南酸棗速生工業原料林最大經濟效益,在實際生產中應加以重視。
根據樹干解析數據,標準木生長過程的分析以及龍泉市、遂昌縣、云和縣三地的實驗基地的標準木的胸徑、樹高生長比較,麗水的地理環境總體適合南酸棗的生長,尤其是遂昌縣,環境條件更為滿足南酸棗喜光、喜濕潤、喜肥的生物學特性。
[1]曾凡地.南酸棗天然林生長規律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01(1):13~14.
[2]朱 慧.優良樹種南酸棗研究綜述[J].廣西林業科學,2005(3):122~125.
[3]袁春報.浙江省風物志傳說叢書麗水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4]柳新紅,王章榮.浙西南速生工業原料林闊葉樹種評價與選擇研究[J].林業科學研究,2006(4):497~503.
[5]李永儒,曹艷杰.樹干解析實用技術的探討[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6(1):63~65.
[6]王海明,牛迎福,楊志敏.樹干解析測定楊尺蠖防治經濟效益[J].山東林業科技,2006(3):12~14.
[7]劉相杰,于秀軍.林口林業局落葉松人工純林生長變化分析與人工更新發展對策[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4):49~52.
[8]何貴平,陳益泰,余元華,等.南酸棗地理種源幼林生長性狀變異研究[J].林業科學研究,2007(1):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