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凡 詹國輝/文
(作者劉邦凡系燕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公共經濟管理等研究;詹國輝系燕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

現代服務業主要包括基礎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個人消費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但需看到,現代服務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緊密聯系在一起。現代服務業從制造業剝離,主要就是指生產性服務業從制造業剝離。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河北省制造業有了非常大的發展,鋼鐵、醫藥、電力等產業在國內市場已有明顯的競爭力。但河北省制造業盡管生產總量與經濟總量大幅度增長,但相應的生產性服務也一直伴隨,這在一定程度制約了河北制造業的升級轉型。基于此,不論從政府管理的角度,還是從理論研究的角度,都非常有必要考慮這樣的問題:在制造業中是不是該剝離出生產性服務?
我們實地考察了石家莊、廊坊、保定、秦皇島、唐山等地21家河北省2010年河北制造業百強企業。從走訪與調查的信息看,得到以下兩點基本結論:一方面,河北省還沒有出臺有關鼓勵或支持現代服務業從制造業剝離的相關政策,也沒有相應的政策和理論研究;另一方面,21個被調查企業,生產性服務業沒有從本企業剝離,也沒有相應的政策導向或規劃設計、基本上都不愿意剝離其生產性服務業。
因此,從總體上看,河北省現代服務業從制造業剝離的道路還不暢通,還存在諸多的障礙,尤其突出表現在企業自身,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制造業企業不愿剝離其生產性服務業。正是基于河北省內多數傳統型制造業企業的自給自足運作模式,使得河北省內獨立性質的生產性服務缺乏整體化而又必要的需求基礎,從而造成生產性服務不能在河北省得以良好發展。在傳統思維模式(“大而全”、“小而全”)的引導下,大多數制造業習慣性將生產性服務在企業內部企業自己自營或者供給,這會大大降低生產性服務剝離于制造業企業的可能性。
(2)制造業的生產性服務業沒有能力剝離。在固有性思維影響下,制造業企業會不受控制地將生產性服務自動劃歸為非生產性領域,而筆者所調查的21個企業中,幾乎都把可創造新效益的生產性服務直接以制造業企業的非生產性領域論處。隨著過快的經濟發展,這勢必會伴隨著企業體制改革的不徹底,最終結果會造成大多數制造業企業仍然是以傳統公司運行模式運營,企業內部的財政、人事、采購、運輸、加工再生產等部門依舊習慣于原有套路,這會進一步地加劇生產性服務部門在公司運轉過程中的過大壓力。簡而言之,這種半封閉式的企業運轉模式勢必會造成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性服務部門沒有經營管理經驗,缺乏基本的作為服務部門在企業運轉過程中自我營運能力。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相當部分的企業主意識到,倘若制造業企業將生產性服務部門作為獨立部門,那么這些部門就會出現自營能力缺失現象,進而大大增加了生產性服務部門生存困難的可能性,種種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業主對生產性服務患有“恐剝離癥”。
(3)不能剝離的觀念仍然突出。傳統制造業大多是國家支柱產業或基礎產業,大多數是國家獨資或國家主資。一方面,基于傳統的國有資產管理的理念,不少企業領導認為生產性服務業的剝離是國有資產的流失或者對生產性服務從企業剝離是否屬于國有資產流失還存在顧慮;另一方面,大多數制造業的企業主認為,倘若將企業內部的生產性服務部門獨立于企業中,這就直接將上一層級企業的生產性服務所分離,其必然結果就是:所獨立的部門或者子企業不再依賴于原有母企業的業務和服務上的指導與控制,進而大大降低了其與原有母企業之間的歸屬忠誠度,最終將會導致企業主收歸原先的生產性服務。
當然,從總體環境看,制約河北省生產性服務業從制造業剝離出來的原因還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市場未形成規模。相較于制造業而言,當前我們國家生產性服務業的規模過小,勢必會造成較低的市場化程度,進而就會導致生產性服務的市場機制不能有效地對市場內部進行資源配置,使得生產性服務業在大市場下不能有效地發揮服務業優勢,其最終結果必然對整體性行業發展有阻礙作用。突出表現為:價格機制未能形成以市場為主導,企業內部生產性服務部門的存活難度大,企業生產性服務外包需求不足等。
第二,生產性服務業的管理體系不健全。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比較健全的生產性服務業的制度、標準和服務等管理體系,正值社會和市場改革的轉型期,整體市場環境發展成熟度低例如社會中介服務組織發育不良、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同時再加之執法部門對不法商家的違法、違規行為(商業違約、欺詐行為)處罰力度過小,這對制造業企業從市場中購買一定的生產性服務是有阻礙作用的。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上述的行為勢必會給生產性服務業從制造業企業剝離帶來過大的生存風險,進而會增加從制造業企業中所剝離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滯后性可能。
第三,高端水平服務人才稀缺。高校設置相關專業數量比較少,專業化程度較低,而且設置時間稍晚(省內某些專業在近五年才開始設置),即使設置生產性服務專業,其課程和教師的應用性和專業性都不強,使得河北省內生產性服務專業人才嚴重稀缺。

要從制造業企業中剝離出生產性服務,目前社會中主要存在著以下三種模式:其一是“分散分離、分步整合”模式。此模式主要是通過有計劃、有選擇地發展和扶持一批典型生產性服務企業,倘若這些企業能夠自我獨立發展,那么此生產性服務就可從原有企業中分離出來,進而和同類型服務企業相整合。其二是“整體分離、分步整合”模式。此模式主要是采取“整體性分離”方式將生產性服務一次性地分離出原企業,再對所分離出原企業的生產性服務進行整合,通過業務發展和配置化服務后再“所在行業的服務特征和專業化程度”,進而以多次反復整合來達成生產性服務目標。其三是“整體分離、整體整合”模式。此模式主要是基于前期生產性服務整體從相關制造業分離后,再將所分離后的新生產性服務企業與同類型相關制造業企業進行重新整合。基于河北省制造業的現狀,筆者認為,適合的模式是:分散分離、分步整合。具體而言,可以從不同類型制造業的企業選擇一兩個試點,如從唐山市的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中選擇“唐山市豐南區新利達鋼管有限公司”和從秦皇島市的農副食品加工業中選擇“秦皇島金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進行試點。在試點取得豐富經驗的基礎上,再推廣到相同的行業或不同的行業。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推進河北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通過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交流互動,促進河北傳統制造業實現生產性服務環節剝離,推動全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快速打造服務中心平臺,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進一步推動河北服務外包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做大做強現有的服務外包企業,努力將河北省石家莊、保定、唐山、秦皇島等中心城市建設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服務外包基地。
在生產性服務業從制造業剝離試點基礎上,充分總結成功的經驗,積極爭取與國內外IT、環保、配送以及其它形式的商務流程外包業務為主的企業之間的合作,逐步實現河北制造業物流、配送、后勤的三產剝離,從而構建起河北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剝離的新模式。
1. 省府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制定有利于生產性服務分離的政策體系
為了實現有序的剝離過程,既要依靠整體化生產性服務的市場調節作用,又應當以政府服務產業政策為導向。對河北省而言,主要包括兩個亟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快撤除阻礙其剝離工作的產業政策和規章。應進一步撤除當前相關產業中不符合分離工作的政策和規章,尤其是撤銷有歧視生產性服務的產業(金融業、房地產、水電方面等)對有阻礙于分離工作的政策和規章,進而完善各項收費制度,以期來完成生產性服務業的剝離。二是加大力度來健全有助于剝離工作的財政保障政策體系。對生產性服務產業實施低稅收政策,以此來健全其產業的良好有序發展,進一步地將生產性服務剝離工作納入產業扶持政策(進出口貿易、人才優先機制、技術扶持)體系中。
2.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要著手建立生產性服務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
產業標準是產業發展的基石。基于產品是知識化的前提,其服務規格和水品測度就只能由服務者的主觀意識所定。產業標準的缺失,勢必會導致服務供求雙方之間的矛盾,同時這也會制約對此類服務的需求。因此,要實現剝離工作的目標,就應當建設此類產業化基地,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制訂和實施整體化、系統化的產業標準體系。借鑒當前發達國家對生產性服務產業在產業標準體系上的國際經驗,以此來快速推動河北省內生產性服務產業標準體系的完善,進而平穩有序地實現剝離工作。
3. 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教育廳和科技廳著手建立起有利于生產性服務分離的服務體系
促進剝離工作的完成,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教育廳和科技廳等部門應當要建立服務體系,具體如下:其一,人力資源服務體系。應加大吸引人才政策體系,例如建設專家公寓和人才小區來改善人才住宿條件,或者是成立科研人才專項基金來增加人才吸引的強度;吸引周邊京津地區的高層次人才來擴展河北省的生產性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從事企業生產性服務工作;其二,構建人才建設的基礎設施體系。合理配置政府投入的社會資源來加強對人才建設中的基礎設施建設,例如擴建符合生產性服務的實驗基地,進而實現各大基礎設施資源的資源共享;整合信息資源來拓展公共化的信息網絡平臺,以期實現信息化服務體系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