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州縣農機局 龍一忠

靖州是一個山區農業小縣。自2006年開始實施農機購置補貼項目來,至2012年7年累計獲得中央財政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468萬元,共補貼各類農機具8385臺套,受益農戶達到6466戶。2012年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20.1萬kW/5.08萬臺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機850臺、大中型全喂入式聯合收割機482臺、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68臺、動力插秧機78臺、耕整機10620臺。在購機補貼政策的帶動下,全縣農機裝備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但目前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還有很多障礙。因此,必須改變只重數量增長而忽視質量、結構、節能、效益的粗放型發展方式,特別是須在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大力扶持農機作業服務組織等方面進一步下功夫。
(1)加強農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農村機耕道的建設,對于山區來說顯的尤為重要。目前現狀是原有的機耕路嚴重損毀,所剩無幾。而這幾年在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平整項目過程中,部分地方過分注重耕地面積的增加,也沒有充分考慮大型農業機械發展的需要,機耕道建設僅按小型農機具通行設計。除納入通村公路的主干道較寬外,其余機耕道修得過窄,而且數量較少、分布不勻,嚴重影響了大型農業機械作業的使用效率。因而,在加快耕地治理的同時,應按照大中型農機具的作業量和作業要求,加強與機械化相匹配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規劃和修建好田間水利、機耕道路以及相應配套的機庫機棚用建設,改變大型農業機械“望田興嘆”和農業機械無機庫停放、日曬雨淋的局面。
(2)加強農機農藝技術結合。隨著新型高速水稻插秧機的逐步推廣,農機與農藝的技術結合問題已凸顯出來。機械插秧必須要有相應的育秧和田間管理技術相配合才能順利推廣應用。機插秧“七分育三分插”,育秧作為機械化插秧技術關鍵環節和難點,其農藝技術復雜,不易掌握。農民群眾采用傳統的育秧模式和技術,很難滿足新型插秧機對秧苗質量的要求。而農機部門與農業技術部門又缺乏配合,影響了農機與農藝的有機結合。要建立健全農機和農業部門的合作機制,農機與農藝協同攻關、相互配合、相互適應、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機插秧技術的普及應用。要成立由農業和農機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機插秧技術指導小組,加強對農戶機插水稻育秧技術的培訓和指導,使他們熟練掌握育秧、機插、機具維修和大田管理等各環節技術要領,并加強對機插全過程的跟蹤指導服務。同時,要完善和推廣田間集約化簡易育秧技術,推動水稻插秧機械的普及發展。
(3)扶持發展社會服務組織。要抓好農機協會、農機合作服務組織的培育和發展,通過扶持和培育農機作業服務組織、整合農機裝備資源,重點發展大型農業機械,提高機械作業服務的組織化程度和效率效益。扶持發展各類農機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農機專業大戶、農機中介服務組織等農民合作服務組織。通過有序組織,全面整合機械資源與技術資源,解決“有機沒活干、有活沒機用”的矛盾,最大限度發揮農業機械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政府部門要要出臺切實有效的扶持鼓勵措施,加強金融和財政支持,為農機合作組織提供多渠道的資金支持,使之不斷鞏固壯大。
(4)培植農機大戶。積極有效開展實施農機化創新示范工程,以優化結構、提升水平、形成特色的農機化示范鄉村和示范戶為主要內容的“農機示范工程”創建活動。培育一批具有較高水平、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農業機械化試驗示范基地、科技創新基地、種糧大戶和農機大戶,走規模化經營發展道路。同時,要結合農機化發展示范區建設,加快農村土地流轉進程。通過土地整理、土地有序流轉等形式形成耕地的集約化、田園化,促進農業規模經營條件逐步成熟,為培養發展種糧大戶、農機大戶,為大中型農機具作業和高效農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縣財政要對購機累加補貼和農機作業補貼納入年度預算。支持農機裝備更新換代,對利用率高、經濟效益好、發展急需的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重點予以累加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