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保障農民獲得基本衛生服務、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圖為2013年3月28日,福建省莆田市新度鎮青坨村一位老人在村衛生所報銷醫藥費。
潛規則好比社會的癌細胞,一旦擴散開來,后果不堪設想!所以,消滅潛規則就等同于消滅社會的癌細胞。
人向潛規則低頭可能是無奈,社會向潛規則低頭就是悲哀。有潛規則不可怕,關鍵是要破除它。
“拼爹”拼掉了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拼掉了一些正直的心,這種現象必須改變。
潛規則不除,社會難公平,人心難聚合。
2013年高考前夕,一則消息讓廣大農村考生感到溫暖和振奮:國家決定,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今年比去年增加8.6%。這將使更多農村學子得到改變命運的機會,是黨和政府維護公平正義一項實實在在的舉措。
當前,我們正在為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而奮斗。有人說,如果描繪中國夢的圖景,公平正義就是它不可或缺的底色。只有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照亮每個人的追夢之路,讓每個夢想都能開花,中國夢才會成為美好現實。
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主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我們黨領導人民干革命、抓建設、搞改革,就是為了建設真正公平正義的社會,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實現公平正義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從現實來看,黨和政府促進公平正義的努力有目共睹,但另一方面,人們對公平正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人民日報微博推出的“我期待”系列調查中,對于“讓社會更和諧,你最期待”的問題,選擇最多的是“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占被調查人數的59%。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社會不公現象的凸顯、政策制度不完善、人們權利意識增強以及媒體傳播放大等多重原因。
事不公則心不平,心不平則氣不順,氣不順則難和諧。公平正義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社會諸多矛盾的交結點,成為廣大群眾關注度很高的問題。在新的起點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應把公平正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追求公平正義體現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2012年年底,圍繞異地高考問題,一些非北京籍學生家長與北京籍學生家長在網上展開辯論。一方認為,只有消除歧視,讓隨遷子女享有與本地孩子同等的高考機會,才是公平的體現;另一方則認為,若放開戶籍限制,就會影響本地孩子升學機會,這是不公平的。
面對同一件事,為何人們的理解迥然不同?在公平正義問題上,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于人們的立場、角度不一樣,對公平正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那么,應該怎么看待公平正義?
首先,應歷史地看。公平正義,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話題。人類社會對公平正義的思考和追求從未停止過。因此,公平正義是一個發展著的歷史范疇。在不同社會制度下,公平正義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在階級社會,不同的階級由于階級利益的差別,對公平正義的理解也不同。
“羅馬城不是一天建起來的。”公平正義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螺旋式上升。我們一方面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力求在現有條件下,最大程度實現公平正義。另一方面,要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把蛋糕做大,為實現更高層次的公平正義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
其次,應相對低看。絕對的公平正義,從來都是沒有的,只存在于人們的觀念和幻想中。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社會成員個人情況不同,天賦有差別,能力有大小,不可能每個人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純粹的起點平等是做不到的,競爭的最后結果可能導致不公平,只能求得大致公平、相對公平。如果追求絕對公平,苛求整齊劃一、完全一致,只會回到平均主義的老路,最終導致公平正義的倒退。
最后,應具體地看。討論公平正義,不能泛泛而談,必須放在具體領域、結合具體問題來分析。比如,平等競爭、優勝劣汰的原則,在經濟領域是適用的,體現了公平正義的要求,如果拿到社會領域來,則會導致一些社會困難群體,連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得不到保障,這顯然是不公正的。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讓廣大農民老有所養,和城里人一樣領養老金。圖為山東省臨沂市郭城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服務大廳,工作人員展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繳費證。
維護和促進社會公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吳忠民(中央黨校教授):維護和促進社會公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能夠實現何種程度上的社會公正,從根本上來看,應當視這個時期所能提供的經濟條件而定,必須遵循“量力而行”的準則。只有以高度發達的經濟為基礎,一個社會才能具備相應的社會經濟資源,才能為社會公正的實現提供必要的支撐構架。
大力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
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不得對求職者設置性別、民族等條件,招聘高校畢業生,不得以畢業院校、年齡、戶籍等作為限制性要求。規范簽約行為,任何高校不得將畢業證書發放與高校畢業生簽約掛鉤。加大人力資源市場監管力度,嚴厲打擊招聘過程中的欺詐行為,及時糾正性別歧視和其他各類就業歧視現象。——摘自《國務院辦公室關于做好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
公平正義的制度保障網如何織就?關鍵還是改革。30多年的實踐證明,改革是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制度建設的根本途徑。既應改革不合時宜的制度,也要把實踐中成功的做法制度化,還要探索建立適應未來發展需求的新制度,使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具體來說,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努力。
一是權利公平。在我國,不論民族、性別、職業、財富等,每個人都應一律平等地享有基本權利。應加大法制建設力度,完善法律制度體系,保障公民合法的政治權利和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權利,建立健全公民享有和行使權力的體制機制,保障人民當家做主。重點完善公共財政制度、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制度、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等。完善權利維護和保障機制,著力解決征地拆遷、環境污染、工資拖欠等群眾權益受損的突出問題,確保權利公平的實現。
二是機會公平。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都渴望平等擁有拼搏奮斗、展現自己的機會。應強化政策保障,拆除制度“籬笆”,取消不合理的準入限制,使盡可能多的人有打拼的舞臺。
三是規則公平。一方面,通過科學合理的制度安排,確保規則公正嚴明、不偏不倚;另一方面,全社會都應嚴格按照規則辦事,堅決抵制潛規則。
維護公平正義,還須反對特權現象。哪里有特權,哪里就有不公。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干部搞特殊、耍特權,比如違規占有多套住房,違規占有公家車輛,以各種形式侵占公共利益、群眾利益,群眾對此意見很大。應采取得力措施,堅決反對和克服特權思想、特權現象。進一步完善權力制約監督機制,保證權力依法運行,最大限度地防止公權私用變特權。
“公平正義是每個法律人的信仰。”這是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法官厲莉的座右銘。在審理一起保險賠償案的過程中,她勇敢挑戰顯失公平的行業規則,不僅使原告贏得了訴訟,更使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修改了相關條款。她用自己的堅定與執著、果敢與擔當,展現了法治在維護公平正義中的力量。
以公開促公正。公開透明才能公道公正,暗箱操作則會問題叢生。200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司法公開的六項規定》,要求公開立案、庭審、執行、聽證等方面內容,有力促進了司法在陽光下運行。今后將繼續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完善公開審判和公開執行制度,推廣庭審電視網絡直播、網上曬判決書等做法,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和人民陪審員制度,讓司法公正成為人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東西。
以完善體制促公正。科學規范的體制和制度,是阻止金錢、權力、人情干擾司法公正的隔離墻。下一步的關鍵,是按照黨的十八大要求,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進一步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創新和加強審判管理,改進司法權運行機制,完善內部和外部監督制約機制,確保司法公正不斷向縱深推進。
以強隊伍促公正。司法隊伍頭頂天平、手握準繩,是公平正義的化身。建設一支廉潔正派、執法公正的司法隊伍,是維護司法公正的關鍵。這些年涌現了“柔情的女法官”陳燕萍,“法官媽媽”詹紅荔等一批先進典型,同時也存在少數司法工作人員知法犯法、執法犯法、貪贓枉法,滋生了司法腐敗,加強司法隊伍建設的任務還很重。
維護公平正義不只是司法部門的事情,全社會都應樹立法治理念,增強遵法守法用法意識,自覺做公平正義的守護者。廣大群眾要自發維護自身權益,不斷提高學習運用法律的能力,避免在維權的同時違法。社會輿論應依法、客觀公正地進行監督,努力防止“權力”傷害“權利”現象的發生。
實現公平正義是一條很長的路,但前景必然越來越廣闊。只要我們大家共同攜手,持續努力,不斷朝著更加公正和諧的社會邁進,我們每個人也必將贏得屬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努力做到每一個案件審理都要實現公正
周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要實現“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各級法院就是要把每一個案件審理好,尤其是對當前社會關注的一些復雜、疑難、敏感案件,各級法院更要審理好。
曹建明(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檢察機關要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理念。從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出發,更要關注民生,更加關注人民各項權益的保障,通過扎扎實實辦理好每一起案件,努力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重慶市云陽縣啟用“便攜式法庭”巡回審判。這套審判工作裝備配備了國徽、筆記本電腦、審判時用的條幅、標牌等,以規范法庭場景設置、改善基層法官辦案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