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仍軒
教材是聯接課程標準與課堂教學的最主要橋梁,是學生學習、教師教授的最基本藍本,把教材研究好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市小學數學學科使用的是青島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為了幫助廣大教師全面了解教材的編寫思路,充分發揮青島版教材在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提升、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中的作用,我們歷經六年的時間圍繞青島版教材開展了“情境串教學法”課題實驗,初步探索出教學法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教學流程。
情境串教學法的核心理念是:讓學生在一連串的現實情境中,經歷知識與技能的形成過程,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獲得對數學學習的良好情感。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的數學課程內容是作為科學的數學的一部分,提供給學生一些現成的數學結構和結果。情境串理念下的數學,每個知識點不是以孤立的形式存在的知識體系,一般傳統教材提供給學生的那些復雜規則和性質的集合不會冷冰冰地呈現給學生,而是根據學生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的特定需要,創設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串,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設計后包含到情境串中,拉近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間的距離。情境成為生活在數學課程中的載體,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它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經驗平臺,同時也架設了一座聯系“數學”與“生活”的橋梁。情境串給學生提供了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的多種多樣的途徑,讓學生在課前有一種期待,課中有一種滿足,課后有一種留戀。因此可以說,情境串是支撐和激勵學生學習的源泉。
情境串教學理念基于這樣一種假設:當學生在學習一個新知識時,他們對即將接觸的新內容是不陌生的,是在生活中已經有所體驗的。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經驗出發,運用屬于他們自己的方式和策略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情境串教學,就是通過創設情境串,把屬于學生自己的、不那么嚴格的數學知識和經驗作為發現的基礎,把交流作為數學學習的基本方式,通過一個充滿探索的學習過程,讓已經存在于學生頭腦中的那些非正規的數學知識和數學體驗上升為科學的結論,讓學生在知識的主動建構中,通過對知識的理解、發現與生成,體驗數學的“再創造”過程,經歷“從一個問題開始,由實際問題到數學問題,由具體問題到抽象概念,由解決問題到更進一步應用”的數學化的全過程,從中感受數學發現的樂趣,增進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完成兩個轉化。一是從實際問題情境中獲取有用的數量關系,抽象成數學問題,二是分析其間的數量關系,用數學方法求解或近似解,并在實際中檢驗。針對傳統數學課程重第二個轉化而輕第一個轉化的弊端以及新課程改革之后出現的重第一個轉化而忽視第二個轉化的現狀,情境串教學法倡導學習新知的過程就是學生解決一連串現實的、有挑戰性的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完成對系統的數學知識的學習,之后,又把學習的新知作為解決情境中問題的工具,從而把解決問題與數學知識的學習融合在同一過程之中,形成以解決問題為線索的學習框架。
如何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是數學課程標準實施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學生的應用意識主要體現在學生能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并探索其應用價值。而情境串創設的核心意義是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對新知的探究欲望。根據學生的學習目標與學習內容的特定需要創設的情境串,可以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有時情境串教學中的情境會延伸到課外,課外的實踐對于知識的掌握、理解和應用也起著重要作用。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斷豐富對數學的理解,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睛觀察世界,用數學的頭腦思考生活。
情境串教學法倡導用兩條線貫穿整堂課。一條是情境線,一條是探索線。情境線表現在課堂教學的外在形式上,讓學生在解決由連續情境產生的連續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新知形成技能。而探索線則是課堂教學的實質,解決問題的過程遵循以下基本流程:

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用文字、語言、圖片、動畫、視頻等形式,把學生引入一個與學習內容有關的情境中。這里的情境要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情境都有其相應的作用。情境中既蘊含嚴謹豐富的數學知識,又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可以讓學生從情境中得到學習的動力和源泉。
情境中呈現的信息是包含多個信息的“信息包”,低年級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信息進行梳理并提出問題,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以及能力的提高,教師要適度放手。此環節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情境篩選數學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正在經歷弄清 “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過程,思維因問題而發動,因問題而深入,并以問題的最終解決為目的,從而提升其思維的品質,促進數學思考目標的落實。
提出問題僅僅是解決問題的開端,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此環節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注意并處理好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合作學習的互動性、探究學習的過程性,一般要經歷“獨立思考——組內交流——大班匯報”的過程,讓學生在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后交流解決問題的策略,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在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走近學生,對學生所出現的不同想法進行及時點撥與適時引領。對教師來說,調動學生已有經驗中的積極成分,調整師生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培養學習興趣,完成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交流學生可能出現的多種策略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優化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將新知建構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中。
至本環節,經過學生的合作探究和教師的引導建構,學生已經解決了由情境引出的主要問題。如前文所言,情境中呈現的信息是包含多個信息的 “信息包”,學生必然還會提出其他有價值的問題。本環節,教師將引導學生繼續解決上述問題,而此時,剛剛學會的新知便可以作為解決情境中其他問題的工具。教師也可以呈現與“信息包”一脈相承的其它情境,引領學生自主解決。這樣,多個連續的情境就構成了情境串,其中蘊含的多個問題構成了問題串,整堂課將教學情境分散在各個教學階段,貫穿始終。
需要說明的是,教學流程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這個結構不是機械和僵硬的,要因人、因材、因時等客觀因素而合理、靈活運用,可進行必要的調整、增刪、穿插、整合。
在總的教學流程框架下,情境串教學法分新授課、復習課和練習課系統闡述了各課型的具體應用。其中對新授課,按照數學課程標準,把四個教學領域按內容標準細分為10類。其中概念教學、計算教學、規律性質、解決問題、測量教學、統計教學可作為多年來小學數學教學領域中常見的類型,圖形的運動、圖形與位置、可能性、綜合與實踐則作為課程標準新增的教學內容。對每一類教學,都提出了基本的教學流程供廣大教師借鑒。以概念教學為例,我們提煉的基本教學流程如下:

對練習課教學,情境串教學法提出,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所要練習的知識內容,創設一連串的現實情境。在這些現實情境中,蘊含著一系列現實問題需要學生去解決,而解決問題的過程,正是對已學的知識進行回顧梳理、深化練習、拓展提升的過程。教學過程一般按以下流程展開:

對復習課教學,情境串教學法提出“在情境中再現知識,在解決問題中自主建構,在綜合應用中全面提高”的指導思想,教學過程一般按以下流程展開:

“情境串教學法”課題研究,融科研與教研、理論與實踐于一體,教學即研究,實踐即成果,反思即收獲,開創了基于教材開展科研活動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條大面積提升學科教學質量、整體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的新途徑。今天的數學課堂如同五彩繽紛的萬花筒,不時地綻放著教師和學生智慧的火花。情境串教學法來源于教學實踐,也必將為教師改進教學、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提供有效的借鑒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