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磊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強農惠農政策,加大了惠農補貼資金的投入和發放,對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穩定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農民群眾也從中得到了很多實惠,但在政策落實和資金發放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
從摸底核實種植面積,集中時間張榜公示,公示無爭議后再把農民身份證號碼輸入電腦數據庫,到將資金劃撥到各個農商分行,分批打入農戶的存折,再到農民持身份證和存折領取惠農資金,整個發放過程較為復雜。
當前,國家和省的各項惠農補貼項目多、資金來源渠道多、管理部門多,但缺乏統一的規范管理,從而增加了基層工作的難度和壓力,尤其是一些比較相近的補貼項目由多個部門管理,增加了工作量。如:糧食直補和水稻良種補貼,基礎數據基本是相同的,但分屬農業和財政兩個部門管理,增加了數據審核的工作量,造成重復勞動,影響了工作效率。
如良種補貼是國家為推廣良種、鼓勵農民擴大良種種植面積、提高良種覆蓋率而對農民發放的一項補貼。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有些鄉鎮不是按良種播種面積補貼,而是將良種補貼資金,按稅費改革時的計稅面積和糧食種植面積發放給農戶的,變 “專惠”為“普惠”,沒有發揮出良種補貼應有的作用。
鄉鎮政府按照政策要求和工作程序,采取以會代訓的方式,安排部署惠農政策補貼。由于農戶居住分散,政策宣傳不到位,因此補貼資金常由村干部代辦、代簽和代領,公開公示流于形式,農民對補貼大項清楚,對子項不甚明白。再加上銀行代發資金標注不明,每項補貼資金委托農商行代發到 “一折通”存折時,資金來源標注易讓人產生歧義。比如,糧食“兩補”和良種補貼代發到賬戶,只在 “一折通”上標注“糧”,無法與當年《農民負擔及補貼政策監督卡》細項進行核對。
個別村干部和具體經辦人員利用手中權力,采取擠占、挪用、套取等方式非法獲取糧食綜合直補、退耕還林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家電下鄉補貼等惠農資金。
將惠農補貼政策宣傳納入鄉鎮村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年度工作計劃,并列入績效目標考核。一是建議政府各職能部門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繼續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宣傳力度。二是采取形式多樣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深入持久地宣傳惠農政策,使廣大干部群眾正確理解和掌握惠農政策,增強干部群眾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的意識和法制觀念,不斷增強執行力,確保各項政策落到實處,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繁榮。三是在各村組培養一批熟悉惠農政策的人,讓他們成為政策的義務宣傳者,使各項惠農政策家喻戶曉,為惠農政策的全面落實營造良好氛圍。
各相關部門要嚴格把握政策范圍,嚴格執行政策標準,以二輪延包面積為發放補貼測算依據,進一步核實因退耕還林、土地征用、人口流動、稅費改革前瞞報少報的面積以及土地承包時按三級九等折算導致的測算不準確問題,摸清底數,抓好落實,改變以年報數據為基準的做法,杜絕“沒種糧領補貼、領補貼不種糧”現象。同時,對直接向農民傾斜的惠農補貼,如家電下鄉補貼、低保救助金等款項,必須核實補貼對象,將其直接發放到農民手中,以防他人虛報、冒領、套取,確保惠農政策落實到戶、落實到人。
建議對所有惠農補貼項目和資金進行整合歸并,避免重復交叉,在確保不降低農民實惠的基礎上,減少補貼項目,提高補貼額度,爭取將各項涉農補貼歸集到一個賬戶,用一個存折領取,一年發放一次惠農補貼,減少農民往返奔波之苦。同時,簡化相關部門的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地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與農商行多做溝通協調,代發做到與委托單位的要求一致,將每項資金標注清楚明白,讓百姓一看就懂,有本明白賬。

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監督機制,保證惠農補貼落到實處。進一步完善公開透明的公示制度,以村組為基礎,試行惠農補貼層層公開制度,為惠農補貼監督到位打好基礎。加強惠農補貼檢查,將重點檢查和經常性檢查相結合,每年集中對強農惠農資金落實情況進行一次性綜合監督檢查,提高行政效率和資金使用績效,改變“重補貼輕監管”現象,將檢查延伸到田間地頭和農民家中。此外,要暢通自下而上的咨詢舉報渠道,限時解決舉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