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慶全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許多強農惠農政策,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資金投入越來越多,大量的財政資金自上而下分布于基層多個部門,即使在財政內部也有多個科室進行管理,從而形成了資金 “多渠道進水”、分散投放的局面。如此一來,不僅給財政監管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而且使資金的效益難以得到有效發揮。目前,諸如糧食直補、農機購置、新農合等補貼資金多達二三十種,資金量十分龐大。以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為例,2002年上級撥入支農專項資金77項,總額 68907860元。其中,農業項目30項 (由3個部門撥付),分別為水利11項、農機6項、林業7項、其他6項;這些項目中投資額小于10萬元的有16項,投資額最少為9000元。
雖然這些資金的投入讓農民得到了實惠,但是由于資金多頭管理、投放分散,沒有形成合力,農民得到的實惠只是暫時的,涉農資金難以發揮較大的作用。而一些重點項目所需的資金投入較多,單純依靠單項資金的支持,只是杯水車薪。例如,土地增減掛項目既能增加村民耕地,又能改善居住條件,還能為經濟發展騰出寶貴的建設用地指標,但卻因為資金缺乏而難以有效推進。為此,建議對各級、各部門的涉農資金進行整合,突出重點,集中投入,連續投入,連片開發,形成支農合力,避免資金使用管理分散,出現“撒芝麻鹽”的現象,以更好地發揮涉農資金的規模效應,使農民能夠長遠受益,并惠及后世子孫。
根據臨沂市的新農村建設規劃,圍繞優勢產業壯大和區域發展重點(如中心鎮、大社區),以縣區為單位每年上報篩選一批重點項目。對農業、畜牧、水利、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等分散的涉農專項資金(除救災、糧食直補等特殊用途的資金外)進行整合歸攏。在現有的政策框架下,在不改變資金用途的前提下,由縣區政府統籌安排項目建設,集中各部門、各渠道的財力對重點項目進行集中、連續的投入扶持,集中財力辦大事,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用在老百姓受益最大的項目上。
資金整合涉及基層多個職能部門,甚至觸及到部門利益。因此,應建立財政部門內部、財政與涉農部門之間的資金統籌機制。在每年編制涉農資金部門預算時,由財政部門牽頭,與涉農部門進行會商,將涉農資金在預算中進行細化,并分解到具體項目。縣區財政要發揮“蓄水池”作用,做到“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同時各部門各負其責,兩者優勢互補,形成支農合力。
堅持項目資金性質、資金用途、主管部門和檢查驗收標準“四個不變”。明確每項資金的申報流程和撥付審批手續,將涉農資金納入專項資金國庫集中支付,避免中間環節。政府各項目管理部門要加強對項目實施過程的監管,及時掌握資金到位情況、使用情況及項目建設質量和進度情況。此外,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專項資金按照指定的用途合理使用,避免出現借整合涉農資金名義變相提高補助標準或擠占、挪用涉農資金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