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世澄/文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
新年伊始,拉美加勒比地區的形勢值得關注。
從政治形勢來看,目前人們關注的焦點是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的病情、委內瑞拉政局變化及其對拉美的影響。查韋斯于2011年6月被確診患上盆腔腫瘤,此后他多次到古巴治療。2012年10月7日,他在參加總統選舉爭取連任時,聲稱自己已完全戰勝病魔,并第三次奪得總統寶座。然而在2012年12月初,他突然宣布癌癥復發,并于12月10日再赴古巴做了第四次手術。按照憲法規定,他本應于2013年1月10在國會宣誓就職,但因健康原因,沒能回國就職,不得不推遲就職儀式。委內瑞拉國會于1月8日通過了“未限期”延長查韋斯在古巴接受治療許可和推遲宣誓就職的決議,1月9日,委內瑞拉最高法院院長路易莎·埃斯特利亞·莫拉萊斯又宣布,即使缺席10日舉行的宣誓就職儀式,查韋斯也仍將繼續履行總統職責,并且不會宣布查韋斯“暫時離職”。
關于查韋斯能否繼續有效行使其總統職務以及委是否將舉行新的總統選舉,執政黨與反對派意見不一,爭執不下。如查韋斯恢復健康,他將繼續執政,但查韋斯如有不測,按照憲法規定,委將舉行新的總統選舉。如舉行選舉,競選將主要在查韋斯任命的副總統兼外長和指定的接班人馬杜羅與反對派主要領導人卡普里萊斯之間進行,從近期來看,馬杜羅很可能獲勝。如馬杜羅當選總統,查韋斯所未竟的玻利瓦爾社會主義革命將會在委內瑞拉繼續下去,委基本的內外政策也會延續,但可能會做一些調整,但如果反對派在未來選舉中獲勝,則委內外政策會發生大幅度的變化,將對拉美左翼政權和力量,尤其是對古巴產生不利影響。
2013年拉美有五個國家進行大選,其大選結果會對這些國家以及拉美地區的政治格局產生什么影響?拉美政局是向左轉,還是向右轉?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按照時間的順序,我們分別來看這五國的大選。
古巴于2月3日由民眾投票選舉全國人大612名代表和15個省的1269名省人大代表。全國人大代表選舉產生后,將在45天內召開新一屆第八屆第一次全國人民政權代表大會,會議將選舉產生由31名委員組成的新的國務委員會以及國務委員會和部長會議主席、第一副主席和副主席等新的國家領導人。根據古巴有關黨政高級領導人最多只能擔任兩屆(共十年)領導崗位的規定,2008年2月第一次當選并就任的國務委員會和部長會議主席勞爾·卡斯特羅將會再次連選連任一屆,但是值得關注的是誰將當選為國務委員會和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會不會選舉出一位比較年輕的第二把手作為今后可能的接班人。
厄瓜多爾于2月17日舉行大選。現左翼總統科雷亞已宣布作為執政黨主權祖國聯盟提名的候選人參選。據最新民調,科雷亞的支持率超過60%。從目前情況來看,科雷亞聲望比較高,加上反對派四分五裂,各自所提的候選人均難以與科雷亞匹敵,科雷亞再次當選總統的可能性很大,如當選,他將執政到2017年。輿論認為,科雷亞有可能成為拉美左翼新的領軍人物。
巴拉圭將于4月21日舉行大選。2012年6月21日和22日,巴拉圭眾、參兩院先后投票通過對總統盧戈的彈劾議案,由副總統佛朗哥接任總統,完成剩余任期。南美各國紛紛表示譴責這次“議會政變”并抵制佛朗哥政府。南方共同市場暫停巴拉圭的成員國資格。盧戈是在2008年4月20日的大選中作為中左聯盟“愛國變革聯盟”的候選人獲勝上臺的,他的上臺結束了保守的紅黨長達61年的統治。盧戈遭彈劾引發了政治危機,損害了巴拉圭民主體制的運轉,增加了巴拉圭政局走向的不確定性。目前巴拉圭紅黨已提名企業家奧拉西奧·卡特斯為候選人。民調表明,卡特斯很可能將戰勝巴拉圭真正激進自由黨(“愛國變革聯盟”成員之一)候選人埃弗倫·阿萊格雷當選總統,而巴拉圭左派由于四分五裂,提不出統一的候選人,很難在大選中獲勝。因此,巴拉圭很可能出現傳統保守黨紅黨東山再起的局面。
智利將于11月17日舉行大選。如第一輪沒有任何候選人得票超過半數,將于12月15日舉行第二輪大選。目前各黨派尚未確定各自最終的總統候選人?,F總統皮涅拉屬于中右的民族革新黨。右翼的獨立民主聯盟和民族革新黨可能提名勞倫斯·戈爾博爾內或安德列斯·阿利亞曼特為候選人。目前民調顯示,如2006—2010年執政的前總統、社會黨人巴切萊特決定作為中左聯盟候選人參選的話,她很可能再次當選總統,而巴切萊特本人表示,她將于3月決定是否參選。
洪都拉斯將于11月30日舉行大選。執政黨國民黨提名胡安·埃爾南德斯為候選人,而在野黨自由黨提名毛里西奧·比列達為候選人。2009年6月28日被政變所推翻的前總統、原自由黨人塞拉亞于2011年10月2日在原人民抵抗全國陣線基礎上成立了自由與重建黨,該黨提名塞拉亞的妻子希奧馬拉·卡斯特羅為總統候選人。大選將主要在這三名候選人中展開,此外,還有六名候選人。由于國民黨和自由黨的反對,希奧馬拉·卡斯特羅獲勝可能性不大,但左翼力量會在選舉中取得一定的進展。

2013年1月12日,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大教堂,人們舉著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像參加祈愿活動。
此外,哥倫比亞政府與游擊隊革命武裝力量的和平談判也值得關注。經過半年多時間的秘密談判準備,雙方于2012年8月26日在哈瓦那達成《結束沖突建立穩定和持久和平總協議》,并于10月17日在挪威奧斯陸開始進入和平對話的第二階段,即正式對話。隨后,雙方在哈瓦那舉行了幾輪對話。對話的五個主要議題是:農村發展、確保政治反對派的參與、結束沖突、解決毒品走私和人權問題。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成立于1964年,游擊隊與政府之間的沖突已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哥政府希望能在2013年11月份前結束和談,雙方達成結束沖突的協議,但強調和談不討論哥的政治、經濟模式問題,而游擊隊希望在哥實現永久和平,要求在哥實行非軍事化措施和進行深刻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變革。
從經濟形勢來看,自2003年起的近十年來,拉美地區的經濟增長比較快,拉美地區與亞洲地區一起,被認為是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個主要引擎。然而,受美國經濟低迷、歐債危機和中國經濟減速的影響,2012年拉美經濟增長率只有3.1%,明顯低于2010年的5.9%和2011年4.3%的增長率。
據聯合國拉美經委會預計,2013年拉美經濟將增長3.8%,快于2012年。2013年拉美各國經濟增長速度將不盡相同,大致可分三組。第一組是經濟增長快的國家:巴拉圭8.5%,巴拿馬7.5%,秘魯和海地6%,玻利維亞5%。第二組是經濟增長較快的國家:智利4.8%,尼加拉瓜、哥倫比亞和哥斯達黎加4.5%,巴西和烏拉圭4%,阿根廷3.9%,墨西哥、厄瓜多爾、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和古巴3.5%,多米尼加共和國3%。南美洲國家平均增長率將為4%,而中美洲國家平均增長率將為3.8%。第三組是經濟增長較慢的國家:委內瑞拉和薩爾瓦多2%,加勒比國家平均增長率將為2%。
值得關注的是2013年巴西的經濟形勢。巴西是拉美經濟大國,其經濟總量占拉美的40%。2004—2010年,巴西經濟年均增長為4.7%,特別是2010年經濟增長率高達7.5%,使巴西經濟總量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然而,2011年羅塞夫政府執政后,由于國際經濟大環境發生轉折,國際原料價格下跌,貿易需求量下降,加上巴西存在的高利率、高稅收、投資不足,基礎設施缺乏等問題,制約了經濟的增長速度,繼2011年增長2.7%之后,2012年只增長1.2%。2013年由于外部環境有所改善,政府所實施的一系列貨幣和財政刺激政策,包括減稅降息,保護本國市場,鼓勵投資,加快基建步伐,實施600多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等開始生效,再加上2014年和2016年即將在巴西舉辦的世界杯足球賽和奧運會,成為拉動巴西經濟增長的“助推器”。據預計,2013年巴西將出現較強勁的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可達4.0%。巴西較強勁的恢復性增長將帶動地區經濟的增長。
值得關注的還有墨西哥和古巴的經濟改革。2012年12月初就任的墨西哥革命制度黨涅托政府上臺伊始,便與國家行動黨和民主革命黨達成公約,擬共同推行教育、能源、財政稅收等一系列改革。勞爾·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黨和政府在最近也出臺和實施了一系列“更新”經濟模式的措施,如實施新的稅收法、新的關稅法、新的移民法、新的土地承包法、放寬對個體戶的限制和允許住房和汽車買賣等。
從社會形勢來看,據2012年11月27日聯合國拉美經委會《2012年拉美社會概況》的報告,2012年拉美窮人人數比2011年減少了100萬,為1.67萬窮人,占總人口的28.8%;而赤貧人口與2011年持平,為6600萬,占總人口的11.5%,但拉美財富分配依然不平均,10%富人占有32%財富,40%的窮人只占有15%財富。因此,減少貧困,特別是減少乃至消滅赤貧,依然是拉美各國政府的當務之急。
拉美社會面臨主要問題之一是,墨西哥、巴西和中美洲一些國家暴力活動猖獗,毒品走私囂張,像一顆毒瘤,影響拉美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正常發展。目前拉美各國正在采取措施,與毒品走私、有組織犯罪展開斗爭。
從對外關系來看,近年來,由于拉美政局相對比較穩定,經濟形勢趨于好轉,拉美的國際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上升。在拉美地區召開了多次重要的國際會議。2012年6月,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召開了二十國集團峰會,在巴西里約召開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
近年來,拉美的一體化進程也取得了新的進展。2011年12月,由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全部33個國家參加的拉美和加勒比共同體正式宣告成立。2013年1月26—27日,拉美和加勒比共同體與歐盟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召開第一次首腦會議。這標志著拉美33個國家將第一次以一個聲音與其他地區進行對話。緊接著,1月28日,拉美和加勒比共同體本身召開首腦會議,繼委內瑞拉、智利之后,古巴成為該共同體為期一年的輪值主席國。2012年6月6日,墨西哥、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四國總統正式簽署太平洋聯盟框架協議,標志著拉美太平洋聯盟正式誕生。聯盟的成立將進一步推動成員國間一體化進程,實現貨物、服務、資金和人員的自由流動。拉美一些國家之間,如哥倫比亞與尼加拉瓜、玻利維亞與智利、秘魯與智利等存在一些歷史遺留下來的領土和領海糾紛,有待通過對話和談判解決。2013年1月初,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在英國《衛報》和《獨立報》上刊登致英國首相卡梅倫的公開信,要求英國“歸還馬爾維納斯群島”,并要求英國政府履行聯合國1960年通過的有關結束一切形式殖民主義的決議,同阿根廷就馬島主權爭端展開談判,但遭到英國的拒絕。2013年1月20日,奧巴馬開始了他總統的第二任期。奧巴馬在第一任期開始時,曾表示美國和拉美的關系將開始一個新的時期,并承認過去美國對拉美的政策是錯誤的,承諾他領導的政府將與拉美國家開始一個平等的新紀元,要同拉美建立“平等的聯盟”,但無疑他在第一任期并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大多數拉美國家希望新一屆奧巴馬政府能對拉美地區予以更多的關注,希望美國改善與拉美的關系,特別希望美國改變對古巴的封鎖政策。
近年來,中國與拉美關系發展迅速。2012年中拉高層互訪成果豐碩,6月,溫家寶總理對巴西、烏拉圭、阿根廷、智利進行正式訪問,全面提升中國與四國關系,并從戰略上推進中拉整體關系。8月,拉美和加勒比共同體“三駕馬車”代表訪華,9月28日,楊潔篪外長在聯合國再次與拉美和加勒比共同體“三駕馬車”代表舉行對話。雙方就深化中拉合作以及建立中拉合作論壇的可能性等議題深入交換意見。中國同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發展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全面合作伙伴關系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中拉作為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好朋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好伙伴,將攜手并肩推動中拉關系在今后取得更大的進展,為雙方人民帶來更多福祉,為世界與地區的和平、穩定、發展、繁榮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