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 平/文
(作者系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
歐亞集團在其一份有關2011年最高風險的報告中寫道:“2011年看來是這樣一年,在這一年里,我們以往對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行的理解正在逐漸變成過時的東西。”
這段話不僅反映了2011年的特點,更揭示了世界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一個國家人民的生活和命運前所未有地與整個世界聯系起來。在此背景之下,世界的新的運行規律值得我們探討。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材料顯示,20世紀70年代末,北美與太平洋彼岸的貿易第一次超過大西洋彼岸,這是全球的政治經濟重心開始由大西洋轉向太平洋地區的一個標志。三十多年過去了,亞太地區的飛速發展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學術界關于亞太地區的討論越來越熱烈。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亞太地區經濟的耀眼表現和對全球經濟的貢獻更加強化了其在新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對于學者們而言,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并且對于未來有啟示意義:一、為什么亞太地區會有如此長足的發展?二、一個崛起的亞太對世界意味著什么?
關于亞太地區發展原因,學者們認識大體相同:客觀環境上,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結束之后,亞太地區從殖民統治、侵略戰爭和意識形態斗爭中走向獨立自主,擁有了相對穩定的國內外形勢和投資環境。同時,亞太地區有較為廉價且較高質量的生產要素,經濟基礎處于很低的產出水平,邊際產出較高。這些國家逐漸開放的市場和政策為生產要素釋放出很大的自由。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亞太地區的飛速發展幾乎是一種必然。
與發展原因相比,亞太地區發展的意義引起的爭論和思考更為豐富。首先,亞太地區的發展肯定意味著世界政治經濟的進一步向此轉移,但我想亞太地區的發展對于世界的影響遠比這一層面深刻。亞太地區帶給人們的挑戰和思考應該是全新的:與幾個世紀前封閉的世界不同,現在的世界不但是平的,而且是通的,全球化形勢前所未有;與大西洋兩岸一脈相承的思想、文化、理念不同,亞太地區有著悠久而多樣的文明、多樣的宗教背景、多樣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因而,亞太的繁榮帶給世界的是一個全新的樣板。什么是發展的前提?如何發展?是不是存在唯一最優的發展方式?有些國家和有些人曾經信奉的一些理念或某種共識在亞太地區受到了挑戰。
亞太的發展更像是一種多元共生、共同發展的樣板,為世界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思路,在探索當中為世界尋找新的更包容、更全面的發展方式,建立新的更和諧、更公平的全球秩序而做出自己的實踐和創新。對此,越來越多的亞太國家變得自信起來,其中尤以中國最為典型。剛剛閉幕的中共十八大提出“在建黨一百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共領導人還要求全黨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中國的自信來自于其政治決斷,也來自于其自身的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非擴張型的文化,但對于這一點西方國家,甚至是某些東方國家也不能準確理會。例如,在鄧小平提出“韜光養晦”的政策時,有人把這一政策解讀成一種別有居心的“隱藏實力,準備伺機而動”的狀態;后來,胡錦濤提出“和諧世界”的主張時,有人把這一主張與美國的“霸權”聯系起來,解讀成中國想“人為地制造某種秩序”。這些誤解的產生不僅僅是因為語言上的障礙,更多的是因為缺乏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中國講求中庸之道,“韜光養晦”中更多體現的是一種謙卑(humble,《圣經》中所提倡的品質)和對內查找自身不足、完善自己的過程。西方向外推廣型且帶有拯救感的文化可能很難理解這個詞語中的中國韻味。而“和諧”一詞在中國人的語境中從來都建立在“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這樣一個前提基礎上的,根本不存在有意掩飾矛盾,強顏歡笑的意思。當然,這里還存在著一個國際話語權和溝通能力的問題。

2012年11月19日,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15周年紀念峰會在柬埔寨金邊“和平宮”舉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圖為與會領導人合影。
一個著名而被廣泛利用的對照可以看出東西文化的差異。西方的探險家、航海家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帶來了西方列強向海外殖民與擴張的時代。但歷史上相近的時間,中國的鄭和在中國國力最強盛、相對海上力量最強大的時期,七下西洋,帶去的卻是貿易、友好和財富,并且至今仍被當地的人民紀念尊敬。用基辛格的話說,“鄭和下西洋沒有任何領土征服的雄心,沒有得到實際的殖民地和資源,只是擴大中國的影響,展示中國的軟實力”。“歷史上強盛的中國也像現今的美國一樣,在世界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中國并不像美國那樣試圖把自己的價值觀推廣到全世界,中國不對外輸出觀念,但歡迎他人前來學習。”基辛格評價這是“中國的傲慢與偏見”,但我理解,這更多的是中國在漫長的歷史變遷過程中,經歷了多種文化的沖突、磨合、雜糅之后呈現出的一種“兼容并包”的態度和一種“以德服人”的理念。
因而建立在這種文化基礎上的政策走向是完全可以預見的。從中我們不難推演出這樣一個結論:“和平發展”將是中國長期的政策。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和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給全人類留下了痛苦的回憶。中國在一個多世紀被侵略的戰爭中,更是付出了血淚的代價才走向獨立自主,又在迷茫中摸索了很多年才走上改革開放的路。被侵略的歷史和貧窮的深刻記憶讓中國人民愈發珍惜當前和平的國際環境和人民安居樂業的局面,也讓中國政府更明白,只有改善人民福祉才是國家政策的立腳點。我們認為,“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無法帶來美好世界”。
三十多年前中國確立改革開放政策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有一個基本判斷,那就是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在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判斷成為后來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理論基礎。在此思想指導下,中國非常有誠意地解決了二戰以來與周邊國家的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努力消除誤解,建立正常邦交關系。鄧小平先生說:“過去,我們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我們總結了這些方面的經驗。”即便是當前,有些國家在對華關系上心猿意馬,心態復雜,既想撐美國的保持傘,又想搭中國的順風車,我們仍然秉承“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來處理雙邊關系。
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總量雖然已經是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只有5400多美元,位于世界90位左右,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還有3000萬絕對貧困人口需要解決溫飽問題,中國的改革正在艱難推進,國內還面臨著許許多多需要解決的問題,而發展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中共十八大再次強調“三個沒有變”的基本國情。即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因此,在可以預見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對外謀和平對內求發展的政策也不會變。走和平發展之路是中國唯一的最優選擇。雖然當今世界上“中國威脅論”的聲音仍此起彼伏,但凡是真正了解中國的學者大多是不會支持這種觀點的。
那么,一個和平崛起的中國會對世界格局帶來什么樣的深遠影響呢?
首先,新時代的發展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正和博弈,中國的和平發展將帶來共贏的發展局面。中國的經濟是高度開放的,貿易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比美國高出兩倍左右。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出口國,第二進口國既提供了海量的產品,也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在國際經濟分工中承擔重要角色,有利于各國比較優勢的發揮,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此外,隨著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對外投資增加,很多發展中國家從中受益。截至2009年底,中國政府免除了50個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的共計256億元人民幣債務。《金融時報》稱中國2009-2010年間至少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貸款 1100億美元,總量超過世界銀行。雖然受國際經濟環境影響,中國的增長有所放緩,但中國經濟整體健康平穩,無疑還會是世界經濟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增長輻射點。
其次,中國的和平發展將構建一個更加民主公平的國際環境。眾所周知,當前的國際格局是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雖然這一體系為世界一體化、維護國際秩序等做出很多貢獻,但在其公平性上還有很多問題。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和亞太地區各國有著相似的立場和看法,面臨相同的處境和挑戰,有著一致的目標和追求。中國既在適應現有秩序,也在改變這一秩序。中國的崛起將作為一個催化劑,加速世界多極化的進程。
第三,中國的發展將是構建一個多元化世界的開端。中國的發展讓人耳目一新,當今世界正在擺脫某種發展的思想定勢,展現出一幅千姿百態的畫面,不同民族構成、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意識形態自然會形成一種獨特的政治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把某種成功模式強加于人已經過時,單獨照搬別國的做法也不明智。中國屬于傳統的東方文化,中國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很多方面的嘗試和成功不僅對于亞太國家,而且對于整個世界都會有積極意義。亞太地區具有“博物館”的性質,多元共生將成為亞太文化復興過程中形成開放型新文化的主要特征。這種新文化不僅能夠把亞太不同種族和宗教群體緊密地聯合在一起,而且更具有能夠容納全世界所有民族和文化的品格。這種特性比在單一文化模式下不同群體共存的西方社會模式更充滿希望,更能成為推進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靈感源泉,還為人類知識的積累和創新提供新的源頭活水。
中國有句古詩可以大體體現中國人的歷史觀,“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在我們看來,人類社會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這些規律都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人類社會在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化之后,歷史的天平再次擺向亞太。我們應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來接受這一變化呢?我們相信,亞太地區作為一個古老而嶄新的地區將會向全世界展示其獨特的魅力。
[1] 張玉臺主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1——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3.
[2] 胡錦濤.中共十八大報告“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3] 基辛格.論中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 胡錦濤.中共十八大報告“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5] 同上.
[6] 同上.
[7] 溫家寶. 為實現千年發展目標而奮斗——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上的講話.
[8] 吉密歐.“國開行的雄心”.金融時報.2011-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