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文
(執筆:鄭東超)
1月21日,奧巴馬宣誓就職美國總統。作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在第一任期內表現中規中矩。盡管美國仍在遭受金融危機困擾,但經濟保持了低速增長;結束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一定程度上平息了美國民眾對政府發動戰爭的不滿。奧巴馬在新任期內將面臨諸多挑戰,一是重振美國經濟,這將是奧巴馬面臨的最大挑戰;二是由于國內黨派激烈紛爭,需面對兩黨制民主帶來的煩惱;三是在外交上,奧巴馬將繼續落實重返亞太戰略,同時又不能忽視中東地區的動蕩局勢,在平衡美國的亞太與中東戰略之間,奧巴馬將面臨如何優化外交資源的挑戰。
奧巴馬的內政外交政策也有值得期待之處。一是在控槍、稅制改革等國內問題上,奧巴馬可能制定新政策,以彌補目前的政策缺陷。二是奧巴馬經歷第一任期后,對中美關系的復雜性、敏感性有了更深刻認識,在如何定位中美關系性質和內涵方面值得期待,對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回應值得關注。
安倍晉三組閣以來,在亞洲展開密集外交,配合美國圍堵中國的企圖彰顯。日本副首相兼財務相麻生太郎出訪緬甸,承諾免除緬對日的30多億美元債務并繼續提供巨額借款;安倍派特使、前財務大臣額賀福志郎拜會韓國候任總統樸槿惠,向韓釋放善意;外相岸田文雄訪問菲律賓、新加坡、文萊以及澳大利亞,與這些國家就加強海上安全和經濟合作等問題交換意見;首相安倍晉三對越南、泰國、印尼東南亞三國進行訪問。日本新內閣履新以來外交呈現兩大特點,一是被訪國家多為中國鄰國;二是中國在日本高官出訪中被頻繁提及,日本拉攏亞洲國家圍堵中國的意圖明顯。日本配合美國重返亞太戰略,鞏固日美同盟,妄圖利用價值觀外交、經濟外交、能源外交等編織對華包圍圈。然而,除菲律賓外,多數東盟國家對日本抗衡中國的呼吁表態謹慎,這些國家將經濟合作作為與中國交往的首要選項,政治對抗顯然不符合其利益,有悖于其平衡外交。
在安倍內閣開展密集外交的同時,日本與中國的釣魚島爭端愈演愈烈。安倍內閣對華態度強硬,再三揚言釣魚島問題無交涉余地。針對中國公務船只和飛機在釣魚島海域和空域的合法巡邏,安倍要求強化對釣魚島的警備。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罔顧事實,步步緊逼,導致中日釣魚島爭端不斷升級。日本以為有美國撐腰便可恣意妄為,但美國不會為維護他國利益而直接介入軍事爭端,多次警告和制止日本妄圖拉美國下水的圖謀。
馬里局勢驟然趨緊,反政府武裝向首都進逼,馬里政府岌岌可危。應馬里過渡政府總統特拉奧雷請求,1月11日法國總統奧朗德派兵進入馬里,幫助馬里政府軍扭轉戰局。在法國號召下,馬里的鄰國也紛紛出兵馬里幫助穩定局勢。馬里內戰充分暴露出部分非洲國家目前處于安全缺失的困境。這一方面是因為政府治理國家不力,另一方面是因為伊斯蘭極端主義勢力內外聯動帶來嚴重威脅。盡管殖民主義時代已經成為歷史,但由于法國的長期殖民統治,馬里對法國的依賴仍很強,至今仍將法國視為“保護國”。法國單方面軍事介入馬里,彰顯出“非洲憲兵”的角色。法國軍事支持馬里政府并不僅僅因為兩國的特殊關系,維持并擴大其在馬里的影響也是重要目的。近年來,法國一直將馬里視為推行西方民主的“窗口”,馬里國內局勢失控或領土分裂不符合其利益。需要指出的是,馬里危機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反政府武裝由不同政治訴求的多種勢力組成,且在民眾中有較大影響,單靠武力無法有效解決馬里危機,必須同時借助政治外交和經濟手段。因此,法國的軍事干預無法從根本上消除馬里國內存在的武裝沖突問題。
1月16日,阿爾及利亞東部的阿邁納斯天然氣田遭到伊斯蘭極端武裝組織襲擊,法國、日本等多國人質被劫持。阿政府態度強硬,派軍隊強攻營救人質,期間造成多國人質死亡。由于人質事件涉及的人數和國家眾多,引起聯合國及多國政府的密切關注。“基地”組織聲稱對此事負責,表示劫持人質旨在反對法國軍事干預馬里內戰。阿人質事件是馬里內戰外溢效應的顯現,它暴露了部分非洲國家依然面臨脆弱的安全環境,也說明恐怖主義勢力在非洲地區逐漸蔓延。鑒于巴基斯坦動蕩不止、西亞北非爆發“阿拉伯之春”、阿富汗和伊拉克尚未從戰爭中恢復元氣等諸多因素,從地處伊斯蘭世界東北端的巴基斯坦到伊斯蘭世界西端的馬里,“不穩定之弧”呈現新的變化。
1月6日,敘利亞總統巴沙爾時隔七個月后公開發表演講,提出通過全國政治對話解決危機的倡議。巴沙爾堅持以現政府為主導,舉行民族對話,發布“國民憲章”,堅持由敘利亞人民主導修訂憲法和安排選舉,敘利亞政府不會與受國外勢力操縱的反對派開展對話。巴沙爾此次公開露面釋放了兩個信號:一是表明巴沙爾仍然掌控著敘利亞局勢;二是鼓舞政府軍士氣,同時向反對派示威,不會下臺,但巴沙爾的講話并未得到美西方國家、敘反對派的積極回應,他們認為巴沙爾的講話空洞無物,毫無意義。
鑒于敘利亞目前的復雜局勢,以政治對話解決危機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敘利亞政府與反對派之間的立場背道而馳,決定了敘利亞危機難以和平收場。巴沙爾主張以現政府為主框架推動全國對話,而反對派的前提是巴沙爾必須下臺,否則一切免談。巴沙爾的講話將政府與反對派不可調和的矛盾更直觀地公布于眾。另外,國際社會并未為解決敘危機營造和平氣氛,美西方推翻巴沙爾政權的目標不會改變。俄羅斯從敘撤僑行動已經啟動,預示著美西方國家未來有可能對敘危機進行軍事干預。然而,由于巴沙爾政權的韌性,加之伊朗力挺巴沙爾政權,敘危機仍可能持續一段時間。
1月9日,委內瑞拉最高法院宣布同意查韋斯缺席原定于1月10日舉行的總統宣誓就職儀式。此舉引起國內反對派諸多不滿,要求查韋斯親自露面以澄清其身體狀況不佳的傳聞,大有向查韋斯逼宮之勢,引發委內瑞拉國內政治波動。查韋斯病情牽動委國內政局,如仍不好轉甚至惡化,反對派可能加大施壓力度,執政黨內部也可能出現權力紛爭。
查韋斯的病情以及委政局發展也引起地區國家關注,阿根廷、秘魯等國領導人赴古巴探視正在治療中的查韋斯,美國也密切關注查韋斯病情。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查韋斯的病情主要原因有:一是查韋斯領導的統一社會主義黨是拉美地區的主要左翼力量,委政局發展方向將直接影響拉美地區的左翼運動發展;二是查韋斯作為富有激情的政治領袖,威望頗高,是拉美地區反對美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旗幟;三是作為石油出口大國,委國內穩定與否對世界石油市場將產生較大影響。
六、緬北戰亂再起,朝鮮半島局勢與勢與伊朗問題值得關注勢與伊朗問題值得關注
2012年底,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之間的武裝沖突升級。從歷史上看,緬政府與少數民族勢力之間的武裝沖突是英國殖民統治遺留的惡果。現實來看,克欽族尋求自治甚至獨立是緬北戰亂的重要原因。此次緬北戰爭在緬民主轉型的背景下爆發,勢必對緬的民主化進程造成不利影響。從緬北戰亂的角度看,緬政府無法做到對全國有效控制,增加了民主化進程中的不確定性。因此,緬當務之急是保持國家穩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這些無法實現,緬民主化進程將難以有大的突破。中緬互為鄰國,有2200公里邊境線,緬北戰亂也給中國的邊境安全帶來一定隱患,已有數枚炮彈落入云南省,緬難民涌入中國境內。中緬有傳統友好關系,維護好兩國邊境地區安寧符合兩國根本利益。中國希望緬甸國內各派通過談判解決爭端,盡早恢復緬北地區平靜,使中緬邊境地區成為兩國友好合作的紐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