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聶迎利 陳慧萍 馮艷秋
得奶源者得天下,對于這句話,我國乳品企業在2013年夏季有了最切身的感受,因為從那時起,企業的原料奶供應開始趨緊,而且逐步加劇,這又導致了原料奶價格的持續走高,8月后又出現了異常上漲,不論是北方奶業主產區,還是南方地區均達到了歷史最高。過高的價格,帶來的不是行業的欣喜,而是業內人士對中國乳業可持續發展的擔憂:高價引發的市場無序競爭如果不能避免,那么中國乳業在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后歷經千辛萬苦建立的奶源基地將受到沖擊。
來自乳品企業的信息顯示:伊利、蒙牛、三元、新希望、君樂寶、南京衛崗、濟南佳寶等企業原料奶的不足率在5%~25%之間。
剛一進入2013年,我國的原料奶收購價格就處于高位。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監測的數據顯示,2010~2012年4月國內規模化奶牛場的原料奶價格分別為3.19、3.28和3.57 元/千克,2013年則達到了3.77 元/千克。從4月開始,奶價并未像往年正常的那樣開始漸入低谷,而是一路逆勢上揚,本該是谷底的8月,卻成為了年內最高價。黑龍江、內蒙古、新疆、河北、山東、河南等10 個奶業主產省(區、市),2013年8月原料奶收購價格平均為每千克3.60 元,與7月相比又上升了1.4%,比2012年同期上升了10.1%。在北京、天津等地區的規模養殖場,原料奶收購價格突破了每千克4.50 元。

《中國乳業》雜志社的調研也顯示,2009年至2013年7月間,黑龍江省散養戶原料奶收購價格每千克增長了0.80 元,養殖小區增長了0.50 元,規模奶牛場增長了1.20 元,平均每年上漲0.10~0.30 元/千克之間,但是2013年8月與7月相比,僅僅1 個月時間,散戶原料奶收購價就提高了0.10~0.20 元/千克,小區則提高了0.40 元/千克,規模養殖場提高了0.30 元/千克。在新疆,2013年8月底時,規模奶牛場、小區和散養戶的原料奶收購價格分別達到了4.20~4.50、3.50~4.00和2.60~3.00 元/千克,為歷年的最高水平。河北省在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后加大了對奶業的監管力度,并制定了原料奶收購的政府指導價,但這一價格也是逐年水漲船高:2013年8月時達到了4.20~4.80 元/千克,而2008年時僅為2.30~2.50 元/千克。奶價在我國一直處于前列的華東地區,達到了5.50 元/千克左右,高的甚至為6.00 元/千克。
2013年9月和10月,原料奶收購價格上漲的趨勢在繼續,10月的最新數據顯示:北京為4.80 元/千克;天津嘉立荷優質奶為5.40 元/千克;黑龍江散戶比8月時又漲了二三毛錢,規模奶牛場大多已接近5.00 元/千克,有些則達到5.20 元/千克;河北也已經突破了4.80 元/千克;內蒙古規模奶牛場最高達到了4.50 元/千克,比8月時增加了0.30 元/千克,散戶的也已經超過3.00 元/千克……
當前的奶價,無疑會使乳品企業的成本壓力驟增,特別是那些大企業,每一毛錢或一分錢的增長,都可能需要投入上億元的資金;對于因飼料、人工等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而利潤被不斷擠壓的奶牛養殖者來說本來是利好的,但同樣也帶來了擔憂。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自2010年1月開始,針對體系內200 多家規模化奶牛場的調研顯示,2013年1月,原料奶生產成本就創了3 年來的最高,達到3.32 元/千克,經過幾個月的徘徊后,7月又增加至3.40 元/千克,比1月增加了0.08 元,而進入8月后,原料奶生產成本達到了3.50 元/千克,比7月猛增了0.10 元/千克,比2012年同期增長了0.32元/千克。
內蒙古犇騰牧業有限公司存欄奶牛15 000 多頭,2013年8月,其原料奶收購價格為4.60 元/千克,在內蒙古地區已算是最高的,但其負責人卻表示,由于各種成本的增加,扣除飼料成本、泌乳牛折舊、固定資產折舊、工資、燃動費、獸藥等,每千克原料奶的凈利潤率為19.82%。按照該負責人的說法,原料奶的利潤率控制在20%~25%牛場才是理想的和合理的。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榮森牧場負責人也介紹,2013年8月時,原料奶的收購價格為4.60 元/千克,盡管奶價有所增長,但是成本也有所上漲,如豆粕價格上漲最快,2013年價格為4 200 元/噸,較2012年的3 800 元/噸增長了400 元/噸,玉米、羊草的價格也較2012年增加了200 元/噸,達到了2 000 元/噸和1 250 元/噸,僅苜蓿的價格較2012年下降了100 元/噸,總體而言,收益的變化并沒有想像的那么大。
2008年后,我國奶牛養殖的規模化進程加快,100 頭以上規模奶牛場的比例達到38%,比2008年時提高了18個百分點;同時機械裝備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中國乳業》雜志社2009~2012年對我國規模奶牛場的的調研顯示,目前,規模奶牛場機械化擠奶率和TMR設備的使用率已經分別達到100%和92.7%。為了獲得穩定、優質的奶源,同時也為了提升企業形象,不少乳品企業通過自建、收購、接管等多種方式,增加自有奶牛場的數量。已有的規模奶牛場奶牛存欄保持平衡或略有增長,再加上新建的規模奶牛場增加的奶牛存欄,使得規模奶牛場奶牛存欄緩慢增長。《中國乳業》雜志社2012年的調研顯示,在隨機調查的全國137 家規模奶牛場中,2009~2011年新建的千頭奶牛場就有32 個,設計存欄共計92 000 頭。
中國奶業協會2013年3月調研也顯示,我國100 家主要乳品企業自建奶源基地的進程也在加快。截至2012年底,這100 家乳品企業自建、參股、控股的規模奶牛場、小區、合作社原料奶占其收購總量的19.1%,而2008年時,這一比例還不足10%。
在我們為中國奶牛養殖規模化取得的成績欣喜的同時,也應該密切關注奶牛養殖模式的另一個重大變化,那就是散養戶的快速退出。雖然現在還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能夠說明散養戶退出的情況,但是從我國奶業主產省的一些情況可見一斑。
黑龍江省雙城市是我國重要的奶牛養殖大市,曾經家家戶戶都養牛,而現在,再在村里轉一圈,要想看到院前屋后拴牛的農戶就比較困難了。2012年底,《中國乳業》雜志社到雙城鎮永河村調研時發現,村里原有1 500 多頭奶牛,而調研時僅剩下600頭,其中還有400 多頭進了小區,全村僅有10 多戶還在家里散養奶牛。

內蒙古興安盟是以散養為主的地區,50 頭以下的養殖戶占整個飼養量的98%。中國社會科學院劉玉滿研究員2013年4月的調研顯示,2012年初,全盟共有散養戶13 500 戶,到2013年4月,已經減少了1 300 多戶;以收散戶奶為主的奶站2012年初為253個,調研時已經有153 個關閉了;能夠繼續生存的奶站,擠奶牛也明顯減少,有一家奶站,原來擠奶牛有300 頭,現在只剩下七八十頭了。從總體存欄上看,全盟奶牛存欄迅速下降,2010年時,全盟有奶牛20.5萬頭,2011年時為13.5萬頭,下降了34%,到了2012年,就只有8萬頭了,又下降了近41%。奶牛存欄的下降,直接引起了原料奶產量的下跌,2012年全盟每天的原料奶產量為400 噸,到2013年4月底,減少到了200 噸,下降了50%。而企業的收購量也隨之大幅度下降,某乳品企業原來每天的收購量可以達到200 噸,而2013年4月底時,下降到了102 噸,也下降了近50%。對于散戶退出的原因,除了養殖效益下降,肉牛價格上漲吸引散戶迅速淘汰奶牛外,乳品企業關停小奶站和原料奶價格歧視更加不可忽視。調研顯示,2012年1月1日起,某大型乳品企業開始停止收購每日交奶量低于600 千克的奶站;對于交奶量低于1 200 千克的奶站的奶,也按散戶的奶定價,即低于1 000 千克的為2.50 元/千克,1 000~1 200 元/千克的為2.60 元/千克,高于1 200 千克的為2.70 元/千克,而小區和規模奶牛場的奶則為每千克3.00 元和3.60 元。
散戶過快退出導致的奶牛存欄下降超過規模奶牛場存欄的增長,從而導致原料奶總產量的下降,被認為是此次原料奶供應趨緊,價格異常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不進行正確的引導,我國奶業發展的基礎將會被動搖。其實,在2011年底由成本上漲,效益下降引起的散戶退出就已經引起了奶業相關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并為此開展了專題調研,但此次原料奶異常上漲再次讓這一問題成為了業內關注的焦點。

隨著產奶淡季和市場需求旺季的到來,再加上北澇南旱造成的優質粗飼料的不足,以及新西蘭進口奶粉受限,原料奶價格繼續上漲是必然的,而這更令人擔心。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當前的奶價已經嚴重偏離了其價值,如果再上漲,會引發行業的混亂。從乳品企業來看,可能會導致其以更高的價格收奶,為了化解這部分成本壓力,乳品企業可能會采取提高終端市場的價格或者調整配方兩種手段來規避,從而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從原奶生產和收購環節來看,跨區域、長距離運奶、搶奶會加劇,個體流動奶販會死灰復燃,奶農們急功近利,這山望著那山高,雖然收入短期會增加,但原料奶質量堪憂。這些亂象與2008年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暴發前高度相似。危機好像離中國乳業已經很近了。
“危機”,意味著“危”與“機”并存,我們在看到中國乳業可能面臨的“危”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它的“機”。當前正是中國乳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中國奶業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散戶退出是必然,奶牛數量的減少和單產的提高也是客觀規律。如果以此次奶價上漲為契機,出臺相關產業政策,對行業加以適當地正確引導,將有利于中國奶業更加規范和平衡發展。這些政策包括:推動奶牛養殖小區的轉型升級;發展適度規模養殖,對300~500 頭和100~300 頭的小規模養殖進行扶持;鼓勵建立產業化組織體系,如合作社;扶持家庭牧場的發展;建立和完善原料奶定價機制,防止奶價的大起大落;鼓勵乳品企業對奶牛養殖業的扶持;整頓市場,規范秩序,加強企業自律;開放更多的奶牛進口國,適當解禁新西蘭奶粉進口等。
雖然上述措施不能立即緩解原料奶供需矛盾,抑制奶價過快上漲,但從長遠來看,是中國奶業健康持續發展所必需的。相信經過此次危機的歷練,中國奶業會變得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