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 / 金大春 黃成騫 翁長陽 孫進淼 潘可可 周佳麗
(浙江省溫州市畜牧獸醫局)
奶業是公認的節糧、經濟、高效產業,其上連種植業,下連加工業,產業鏈長,涉及面廣,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發展奶業,有利于調節人畜爭糧矛盾,能夠合理利用當地資源,生產奶肉滿足市場需求。世界各國都把發展奶業作為改善居民膳食結構,提高國民營養水平,增強國民身體素質的大事來抓。目前,世界上不少發達國家,如荷蘭、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的奶業已經成為這些國家的重要支柱產業。但是,在溫州這樣一個經濟強、人口多、資源缺的城市,奶業基礎薄弱,發展后勁不足,產業提升緩慢,人均生鮮乳占有量低。可以說,近年來的溫州奶業,是在博弈中求生存,在徘徊中思發展,在整治中謀轉型。未來的溫州奶業,困難多,機遇好,潛力大,前景廣。
近年來,溫州市的奶牛養殖業一直徘徊不前,存欄總數基本維持在7 000~8 000 頭。據2013年3月底的調查統計,全市共存欄奶牛7 393 頭,與2012年同期基本持平。溫州全市現有常住人口912 萬人,每萬人奶牛占有量僅為8.1 頭,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在溫州市的11 個縣(市、區)中,除文成縣、洞頭縣沒有養殖奶牛外,其它9 個縣(市、區)共有203 家農戶(場)從事奶牛養殖。溫州市奶牛飼養的區域分布和飼養規模分布情況見表1和表2。
全市共有可繁奶牛約3 500 頭,平均單產不到5 000 kg/年,年提供生鮮乳不足1.8 萬t,年人均生鮮乳占有量僅為1.97 kg,不足全國人均水平的1/14,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50,且遠未能滿足當地乳品加工企業的需求。

表1 溫州市奶牛養殖的區域分布情況

表2 溫州市奶牛養殖的規模分布情況

經歷了2012年史上最嚴厲的全國乳業整頓之后,溫州市有3 家乳品企業黯然退出乳制品加工行業,目前只有浙江一鳴食品有限公司(“一鳴”牌)、浙江熊貓乳品有限公司(“熊貓”牌)、溫州市乳品廠(“江心”牌)和瑞安市百好乳品廠(“擒雕”牌、“百好”牌)等4 家企業通過認證。一鳴公司為溫州市奶業的龍頭老大,其原料奶收購量約占全市總產量的80%,通過其在浙、江、閩三省諸多城市開設的580 家“一鳴真鮮奶吧”連鎖門店進行銷售,2012年銷售額達到7.58 億元,2013年銷售額可望突破11 億元。一鳴公司的銷售模式還獲得了“浙江省商業模式創新獎”入圍獎。
2.1.1 土地
土地是制約溫州市奶業發展的主要瓶頸。溫州人多地少,長期以來,建設用地無法得到保障,畜牧業發展空間不斷被擠壓,特別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寸土寸金的溫州不可能在養殖業土地政策上取得根本性突破,畜牧業用地難的問題還將一直延續。
2.1.2 資金
溫州奶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融資難問題。全市80%的養殖戶屬于“低、小、散”奶牛養殖戶,不少養殖戶急需拆遷改建實現轉型升級,全市要建設一批標準化、現代化的奶牛養殖場(小區),大約需要近億元的資金。但由于當前奶牛飼養利潤低,銀行貸款無著落,產業提升成為一句空話。
2.1.3 飼草
溫州奶牛養殖飼草資源極度匱乏。當地自然草場少,牧草質量差,利用價值低。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的溫州,要想大面積改田種草養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加上土地流轉難,奶牛場要想種草養畜,困難重重。目前全市種植青貯玉米等優質粗飼料的土地不到100 km2,只能滿足1/10奶牛飼喂青貯的需求。
奶牛的糞量大、尿水多、清理難,一頭成年奶牛日排糞量約為30 kg、排尿量約為22 kg,大約相當于60 個人一天的排泄量,若治理不徹底,對環境影響較大。一些奶牛場還存在糞便亂堆放,污水亂排放的現象,嚴重影響周邊環境;不少奶牛場因農牧結合、種養配套沒到位,導致排泄物無法得到有效治理,奶牛養殖已成為轄區政府最不受歡迎的產業之一。
奶牛結核病和布魯氏菌病的檢測凈化已歷時10 年,溫州市政府為此投入撲殺經費達1 500 多萬元。2013年4月,全市共檢測奶牛7 368 頭,查出結核病陽性牛116 頭,陽性率為1.57%;查出布魯氏菌病陽性牛139 頭,陽性率為1.88%。雖然“兩病”檢出率為10 年來最低,但政府為此仍需支付奶牛撲殺補助127.5 萬元。結核病和布魯氏菌病系人畜共患傳染病,近年來溫州市每年新增結核病約7 000 例,布魯氏菌病近10 例,這是否從奶牛“兩病”傳染尚待考證,但已知從飼養員、人工授精員、獸醫員中檢出多例布魯氏菌病患者。
雖然溫州市本級已建立了奶牛凍精供應中心,并在樂清、瑞安、平陽等縣(市)建立了4 個凍精配送站,有9 位配種員每年為奶牛養殖場(戶)選配高產奶牛凍精3 000 多枚、性控凍精600 枚。但全市奶牛頭數和單產并沒有上升,分析原因:一是奶牛群體產量低下,自然淘汰率較高,一般為25%;二是奶牛“兩病”陽性檢出率仍較高,因凈化“兩病”每年要撲殺部分奶牛,一般為3%左右。這樣,就算每年新生母犢牛2 000 頭,并在市域內流動調劑,也只能勉強維持存欄量平衡。而部分養殖戶短期趨利性強,一方面對培養的高產奶牛見利就賣,另一方面又從外地引入廉價低產奶牛,因此,全市奶牛單產水平一直沒能得到提高。
奶牛養殖戶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接受專業培訓較少,多數飼養人員沒有掌握高產奶牛養殖技術,大部分散養戶依然采用傳統喂養模式,養殖機械裝備水平低,先進的養殖技術和養殖理念難以推廣。全市已建成的標準化奶牛場不到30 家,應用TMR飼喂技術、性控凍精、打包玉米微貯,以及配套種植優質牧草的奶牛場則不到10 家。
在奶牛養殖戶中,存欄10 頭以下的養殖戶占總養殖戶的1/3強,形成一定規模(按存欄100 頭以上)的養殖戶只有17 家,僅占8.4%。較之于其它畜禽養殖業,奶農組織化程度最低,合作能力最弱,與乳品企業關系最差。養殖戶與乳品加工企業經常在生鮮乳收購和利潤分配上互相博弈,沒有形成利益共享機制和產業優勢,難以助推奶業發展。
編制和實施奶業發展規劃,通過科學布局,逐步形成產業優勢,突出“一鳴工業園”這個產業中心,打造“泰順一鳴澳洲良種奶牛基地”和“平陽一鳴生態休閑觀光高產奶牛基地”2 個奶牛核心群,建立平陽、瑞安、蒼南3 個縣(市)奶牛基地產區,扶持引導奶農擴大養殖規模,抱團組織生產,實施入區養殖,形成“一園二心三區”的產業新格局,并同步實現數量擴張與質量提高。到2020年,“一鳴工業園”日加工生鮮乳能力達到400 t,2 個奶牛核心群存欄高產奶牛3 000 頭,3 個基地縣(市)奶牛存欄數和生鮮乳產量占全市的80%。
在“牛場建設與產業組織攜手并肩、龍頭企業與牧場奶農利益共享”的框架下,以“新型奶業組織體系建設和搭建奶業資金互助平臺”為突破口,以“良種、良草、良法、良策”為手段,全面啟動“十場百師千店”主體培育戰略擴張新工程,通過7 年努力,建成規模500 頭以上標準化生態化奶牛養殖示范小區(場)10 家,專業從事奶業的技術行家(含畜牧獸醫師、工程師、營養師、人工授精農民技師等)100 名,在“長三角”建成“一鳴真鮮奶吧”連鎖店1 000 家,真正實現溫州奶業的轉型升級。
以“拆、改、遷、建”為手段,以“農牧結合、生態循環、資源利用”為措施,以“萬頭奶牛農牧結合工程”為載體,立足生態、高效、循環的農業發展道路,充分考慮環境承載能力,鼓勵支持在“糧食功能區”和“農業園區”中優先發展農牧結合、種養配套的規模化生態奶牛場,按照每15 頭奶牛配套2 km2牧草基地的生態飼養模式,投資新建若干個規模奶牛養殖小區,推進奶牛“出村入區”集中養殖;加快改建一批符合產業規劃和技術要求,存欄在100~200 頭的適度規模奶牛場,推進標準化奶業提升工程。到2020年,實現全市奶牛存欄1.5 萬頭,泌乳牛年平均單產6 500 kg,生鮮乳總產量5 萬t,人均生鮮乳占有量上升至5.5 kg。
整合資源,實現集聚,提升檔次,適時組建溫州乳業集團,打造國內知名品牌。鼓勵養殖和加工企業強強聯合,擴大養殖規模,提升加工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培育1 家競爭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經濟效益好、年產值超過20 億元的現代乳品加工集團型企業,重點抓好2 個與奶農、乳品企業形成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的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聯合帶動4 個“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行模式,建成存欄100 頭以上的規模奶牛場50 家,存欄500 頭以上的奶牛養殖小區10 家,乳品日加工能力達到500 t,奶業總產值超過30 億元。
4.1.1 良種
加快高產奶牛凍精和性控凍精選配技術的推廣,不斷提升奶牛群體素質,通過7 年努力,使良種高產奶牛比例由目前的50%上升到90%,單產水平也從目前的5 000 kg/年提高到6 500 kg/年。進一步提高優質奶牛凍精供應能力,完成10 個區域性凍精站建設,健全市、縣和重點鄉鎮三級配種改良服務網絡。繼續落實良種奶牛補貼政策,在省級財政對高產奶牛和后備母牛良種補助的基礎上,從2013年開始,溫州市本級財政對高產奶牛凍精及性控凍精的補助額度提高到50%。
4.1.2 良草
按照優化結構、扶強壯大的原則,做強飼草產業,為奶業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充分利用土地流轉承包,擴大青貯玉米、飼料專用玉米的種植面積;利用冬閑農田和灘涂荒地進行有序開發,種植紫花苜蓿、黑麥草等優質牧草;改良小山坡地,種植大葉枸等桑科類牧草。推廣打包玉米微貯、全株玉米青貯、稻草桔桿氨化處理技術,力爭通過7 年努力,在全市發展種植優質牧草4 000 km2,綜合利用稻草600 km2,消耗當地秸稈25 000 t,基本實現全市優質青粗飼料供給平衡。對成片開發種植優質牧草6.67 km2以上的,除牧草種子免費外,還可出臺政策給予1 500 元/ km2的獎勵。加快產業服務體系市場化運作機制,鼓勵創辦專業飼草青貯服務公司,開發飼草種植、加工服務和青貯專業經營;完善政策,將牧草收割機、飼草切碎機、飼草青貯包膜機、TMR機等納入農機補貼范圍。
4.1.3 良法
建立不同規模奶牛場的技術支持體系,依據不同規模奶牛場的分群條件和飼喂系統,確定不同的營養標準技術體系,建立統一的繁育服務體系和疫病防控體系。重點推廣全混和日糧飼喂(TMR)、高產奶牛選種選配、奶牛生產性能測定(DHI)、奶牛專用飼料飼養、優質牧草和專用青貯玉米調制、糞污無害化及資源化處理等6 大實用技術,不斷提高奶牛科學養殖技術水平。
4.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制定出臺溫州市奶業發展扶持政策,建立奶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在標準化生態奶牛場建設、良種奶牛引進、良種凍精站建設、高新技術推廣、成片牧草種植、飼草青貯技術、奶牛政策性保險、大學生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補貼。引導建設一批高檔次、上規模的標準化生態奶牛養殖小區(場)和適度規模奶牛養殖場,可按基本建設投資額的20%給予補助。建立奶業自動化機械農機補貼政策,重點實施奶牛養殖標準化提升項目,加快對現有養殖場的設施化改造,大規模實現“機器換人”。
4.2.2 搭建奶業發展融資平臺
積極整合現有奶業項目經費,統籌建立奶業導向基金。創新奶牛活體抵押融資機制和抵押擔保形式,推廣多戶聯保、合作社內保、龍頭企業擔保和銀行等級授信貸款等,擴大銀行信貸額度,金融部門應對奶業發展給予靈活的貸款政策,著力破解奶業發展資金不足的難題。通過政策激勵,積極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投資奶業,實現奶業跨越式發展。
4.2.3 落實農業設施用地政策
各級政府、國土資源和農業部門應將奶牛場(小區)用地納入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做好奶業發展用地儲備,按設施農業用地管理;電力、水務等部門對奶業生產用水、用電執行農業生產統一水電價。
4.2.4 推進準入倒逼機制
以“品種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為要求,通過機制創新、準入倒逼和政策擠出,加快淘汰一批“低、小、散、亂”奶牛養殖戶(場),重點支持大型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小區(場)建設,加快引導養殖密集區域的散養戶“出村入園”,集中規模養殖。
4.2.5 堅持適度規模發展
在突出抓好奶牛養殖小區(場)建設的基礎上,重點發展100~200 頭適度規模的奶牛場,在牧場周邊配套種植20~30 km2牧草基地,規劃安裝沼液、糞尿、污水管網輸送系統,并在這些規模奶牛場配置TMR機、牧草收割機、飼草切碎機和飼草青貯包膜機等畜牧機械設備。堅持糧草先行,把優質牧草種植、飼草青貯、TMR技術應用等作為培育優質高產奶源基地的核心技術措施優先落實到位。
4.3.1 創新合作組織模式
鼓勵創辦新型奶農專業合作社和奶業協會,完善機制,積極探索產業鏈合作聯盟、研發合作聯盟、技術標準聯盟、廢棄物治理產業聯盟、品牌聯盟等新型產業組織形式和運作機制,提高奶業組織化程度。
4.3.2 創新奶牛生產模式
通過農牧結合、種養配套,實現奶業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土地流轉、承包、租賃等方式審批或備案農業用地,獲得與其養殖規模相配套的生產用地來建設標準化養殖場。積極探索循環經濟型、質量效益型、集約經營型、自主創新型、文化導向型、產業一體型等現代規模化奶牛場飼養模式及運作機制。
4.3.3 創新奶業經營模式
創新奶業產業一體化經營模式,探索“奶業龍頭企業-奶牛養殖場(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和奶牛養殖場(戶)的支撐作用,實現產業鏈的有機融合。鼓勵乳品加工企業通過合作、承包、租賃、獨資等形式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提高奶源自有化比例,同時,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奶業協會及產業聯盟等形式,構建完善奶牛養殖場、養殖小區與乳品加工企業的對接機制。
4.3.4 創新人才培育模式
實施養殖技術提升工程,可委托相關機構舉辦奶牛養殖高級人才培訓班,力爭在3~5 年內培養出一批規模奶牛場的場長和技術骨干團隊,并通過5~7 年的努力,讓所有奶牛養殖場負責人和技術骨干進行一次封閉式輪訓。組建市、縣兩級奶業專家技術服務團隊,為奶牛養殖提供智力援助;鼓勵專家采取技術承包或技術托管方式,對奶牛養殖企業開展技術服務。
按照《動物防疫法》和《浙江省動物防疫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嚴格執行《牛結核病防治技術規范》和《布魯氏菌病防治技術規范》,通過科學運作,依法推進,按照“統一工作時間、統一技術操作、統一診斷試劑、統一判定標準、統一記錄檔案、統一監管要求”,組建專業檢測隊伍和撲疫處置隊伍,統一開展奶牛“兩病”檢測和凈化工作,確保診斷一批,無害化處置一批,及時果斷凈化,不留疫情隱患。同時,嚴格按照國家強制免疫計劃,對奶牛A型口蹄疫實施全群強制免疫;強化管理,健全制度,規范檔案,做好防疫,抓好奶牛健康證的發放和管理,確保病死奶牛無害化處理到位。
引導奶農抱團組建新型專業合作組織,注冊品牌商標,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鼓勵奶農與乳品企業間相互參股,相互聯合,共同建設,實現雙贏。推進乳品企業市場化運作,實現利益再分配,讓養殖場出效益,讓第三方參與生鮮乳誠信檢測,促進奶牛養殖與乳品加工相互依存、互利互惠。扶持乳品企業實施改造升級工程,鼓勵技術創新、工藝改進,研發生產高端乳制品,提升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引導乳品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兼并、聯盟,適時組建溫州乳業集團,整合資源,提升產業集中度,打造國內知名品牌。
4.6.1 強化養殖環節監管
嚴格按照《畜牧法》、《動物防疫法》、《浙江省動物防疫條例》等法律法規要求,幫助、指導奶牛養殖場(戶)健全養殖檔案,完善追溯體系,嚴格投入品監控,加強監督檢查,推進規范管理,實現依法養殖。加強對飼料、獸藥生產和經營企業的監管,加強對奶牛場自配料的監督,嚴肅查處“三無”飼料、獸藥產品,及時消除投入品的安全隱患。
4.6.2 完善監測監管體系
加強市、縣畜產品安全監測中心機構建設,健全檢測網絡,提升監測能力。借助現有的溫州市農產品檢測中心和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技術力量,重點監測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堿性物質、β-內酰胺酶、硫氰酸鈉等違禁添加物,推進市級承擔定量、縣級具備快速定性監測違禁物質添加的判定能力。
4.6.3 實現監督信息公開
利用溫州市三農網和溫州市重大動物預警預報系統平臺,增設生鮮乳生產和安全監管信息網絡平臺,實現市、縣監管部門對奶牛養殖、生鮮乳收購和貯運及加工生產等整個過程和環節的監管監測信息公開。
4.6.4 保障乳品質量安全
嚴格乳制品行業準入制度,嚴格執行乳制品生產規范,建立銷售臺帳,確保產品質量可追溯。實行“養殖-擠奶-收奶-原料奶入廠”封閉運行,建立從原料奶進廠到產品出廠全過程的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確保各個環節各項質量保證措施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