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王瑞軍
(作者系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任玉梅)
剛剛過去的2012年,有兩件大事必將載入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史冊。
一是年初國務院出臺了支持貴州又好又快發展的“國發2號文件”,啟動建設黔中經濟區、貴安新區,聯手打造貴州未來發展的“發動機”;織金至納雍鐵路、夾巖水利樞紐、晴隆至興義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項目列入國家盤子;低丘緩坡荒灘開發利用試點、扶貧開發攻堅示范區、文化旅游產業創新區等相繼啟動,貴州邁開了開放開發的新步伐。
二是成功召開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描繪了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宏偉藍圖,明確“兩步走”戰略部署,提出“到2016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提高到80%以上”、“20個縣(市)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年底召開的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做出了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以全面小康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開啟了貴州科學發展的新征程。
這兩件大事對貴州的影響,必將是全方位、多層面、歷史性的,必將給貴州帶來巨大改變。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主基調、主戰略和重點任務的逐步深入人心,全省上下凝聚起熱愛貴州、建設貴州的巨大熱情,激情干事、發憤圖強的強大自信,增比進位、奮勇爭先的良好氛圍。
最美鄉村醫生鐘晶、最美鄉村教師徐德光、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優秀駐村干部寇強、真心為民服務的“背篼干部”等“最美貴州人”,展現出貴州干部群眾立足本職、扎根山區、創業奉獻的良好風尚。
今年是貴州建省600年,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上回首歷史,貴州曾有過“開一線以通云南”的燦爛輝煌,有過王陽明“龍場悟道”的獨領風騷,有過工農紅軍“突破烏江”、“攻克婁山關”、“四渡赤水”的經典傳奇,有過“遵義會議”的扭轉乾坤,有過史迪威公路“24道拐”的輝煌抗戰印記。
改革開放以來,貴州最早在全省范圍內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早建設“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的畢節試驗區,最早探索“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湄潭經驗。各民族群眾生活水平從解放前的“干人”、食不果腹,到安居樂業、幸福指數不斷提高,貴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今年是貴州同步小康創建活動元年。歷經600年風雨征程的貴州,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昂揚向上、朝氣蓬勃的新面貌走向新的未來。
貴州之新,新在思路。習近平總書記深情闡釋的“中國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豪邁熱情和堅定決心。而現階段貴州的“中國夢”,就是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以全面小康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以縣為單位開展同步小康創建活動,把“中國夢”具體到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必將使我們的圓夢行動變得更加實在、更加可行。
突出人均生產總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三個核心指標,堅持以縣為單位實現全面小康,不以省總體小康代替縣縣小康;堅持多數城鄉家庭達全面小康,不以平均代替大多數;堅持多數群眾認可,不以簡單指標代替直觀感受,必將建成一個不含水分、老百姓得實惠、人民群眾認可、看得見摸得著的全面小康社會。
貴州之新,新在狀態。實現貴州的“中國夢”,決定了必須打破條條框框束縛,沖破陳舊思維定勢,以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全力推動、全民推動。
以“十破十立”為重點,新一輪思想大解放正在更高層次、更深程度、更廣領域逐步展開,把握外部機遇聚合、內部機遇凸顯的“雙重機遇”,發揮比較優勢明顯、后發優勢突出的“雙重優勢”,圍繞既要“趕”又要“轉”的“雙重任務”,全省上下更新觀念、方法、作風,廣大干部群眾拓寬眼界、思路、胸襟,敢創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呈現出創業、創新、創先的嶄新風貌。

王瑞軍認為,通過凝聚貴州精神,弘揚貴州志氣,上下同心、人民響應,煥發激情與信心,始終堅定發展自信、跨越自信、小康自信,我們必將走上同步小康的貴州之路!(本刊記者 張 麗/攝)
凝聚貴州精神,弘揚貴州志氣,上下同心、人民響應,煥發激情與信心,堅定發展自信、跨越自信、小康自信,我們必將走上同步小康的貴州之路!
貴州之新,新在作風。實現貴州的“中國夢”,必須錘煉扎實過硬的作風,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最高位置,一心一意服務群眾,全心全意利民富民。
各級領導干部帶頭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帶頭務實清廉,敬仰黨的事業、敬畏手中權力、敬重服務的人民,密切聯系群眾,真誠尊重群眾,向群眾學習,集中群眾智慧,形成科學決策,推進工作落實。
廣大干部群眾先干不爭論、快干不議論、實干不空論,不斷凝聚、積累和傳遞“正能量”,這樣,必將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必將真正實現惠及全省人民的全面小康,實現到2020年貴州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