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隸蓮,戚 林,彭 輝
(玉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玉林 537000)
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文化性,“以文化人”是教育文化本性的必然要求[1]。2010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藝術教育作為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實現美育最主要的載體和最有效的途徑,對培養中職生積極的人生態度、健康的審美情趣、良好的品德修養和人文素養具有重要作用。2009年12月,我校課題“在中等衛校開展校園集體舞教學的實踐與研究”獲得廣西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立項。為積極推進我校藝術教育改革,學校開展了以校園文化建設為抓手,以校園集體舞教學為突破口,融合音樂、舞蹈、美術、戲劇、文學等多種形式的藝術課程改革實踐研究。
2009年2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要求中職學校將德育課和藝術課等列為必修課,并且強調中職學校應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盡管國家反復強調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但在非藝術類中職學校仍較普遍存在輕視藝術教育的現象,突出表現在:第一,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未能凸顯藝術課程應有的地位;第二,缺少專業藝術教師,藝術課程大多由非藝術專業教師承擔;第三,教學模式落后,教學內容陳舊,未能緊跟時代發展;第四,評價手段單一,過度強調“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落實,輕視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第五,缺少實施藝術教育的環境、設備等基礎資源。因此,切實改變中職學校藝術教育現狀,將藝術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充分發揮藝術教育“以文化人”的功能,是目前中職學校藝術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為深入了解中職學校的藝術教育現狀及學生對藝術教育的需求,為藝術課程改革尋求依據,課題組采用自行編制的“中職學生藝術教育調查問卷”對我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10份,收回有效問卷400份,有效回收率為97.6%,其中女生293人(占73.3%),男生107人(占26.7%);農村學生352人(占88.0%),城鎮學生48人(占12.0%)。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中職生曾接受的藝術教育情況、對藝術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對藝術教育的需求情況3大項,20小項。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中小學曾開設的藝術課”選項中,音樂占61.8%,美術占45.7%,舞蹈占14.5%;大多數藝術課由非藝術專業教師任教(占68.8%),而由專業教師任教的僅占31.2%;學校曾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的僅占26.8%;曾參加音樂、舞蹈、美術、文學等比賽或表演的占29.6%。由此可見,藝術教育在農村中、小學中的開展情況不容樂觀。
62.5 %的學生認為藝術教育對學習、生活、工作很有幫助;69.0%的學生認為藝術教育對提高人文素養很有幫助。“哪種形式能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選項中,70.3%的學生選擇開設藝術課程,63.5%的學生選擇校園文化藝術節,52.5%的學生選擇學生社團或協會,45.0%的學生選擇邀請專業藝術人士來校講學。由此可見,學生對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有正確認識,大多數學生認為藝術教育對提高自身人文素養及綜合素質有積極影響。
超過半數的學生(55.8%)很喜歡藝術課;67.8%的學生認為在中職學校很有必要開設藝術課;“在中職學校希望開設哪類藝術課”選項中,選擇音樂類的學生占66.0%,選擇舞蹈類的學生占64.3%,選擇手工類的學生占52.8%,選擇美術類的學生占51.3%,選擇攝影類的學生占45.0%。由此可見,學生對藝術教育是有迫切需求的,其中音樂、舞蹈類更受學生的喜愛。
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教育課程體系中設置音樂、美術、舞蹈等單科課程顯然有困難,原因在于:一方面,專業課程科目繁多,學生學習任務重,很難在有限的時間里系統地安排藝術課程;另一方面,若以班級為單位開設藝術課程,很難照顧到每名學生,無法實施因材施教。而開設綜合藝術課程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綜合藝術課程并不是音樂、舞蹈、美術、戲劇、文學等單科課程的簡單疊加,而是融音樂、舞蹈、美術、戲劇、文學等藝術門類為一體的綜合性課程。通過藝術與生活、情感、文化、科學的銜接與融合,使學生不斷獲得基本的藝術知識以及藝術的感知與體驗、創作與表現、反思與評價、交流與合作等藝術能力,全面提升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從2010年3月起,在課題組開展校園集體舞教學實踐研究的基礎上,我校進行了藝術課程改革實踐。
綜合藝術課程以學習模塊的形式呈現,借鑒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內容標準,設定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科學4個學習系列共16個學習模塊[2],課題組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從中選擇12個學習模塊作為課程教育的內容,并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發展特點及專業背景,分別從音樂、舞蹈、美術、戲劇、文學等藝術門類中發掘與現實生活、社會實踐、專業崗位相貼近的內容資源(見表1)。
我校每學期安排綜合藝術課程的6個學習模塊,1學年即可完成12個學習模塊教學。由于12個學習模塊相對獨立,各模塊之間并不存在嚴密的邏輯關系及遞進關系,因此,在校兩年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及藝術能力發展需要,從中自由選擇學習模塊作為選修內容。
綜合藝術課程主要以專題性學習為主,包括專題講座、訓練課及活動課。每個模塊一般安排4~6次專題性學習,每次專題性學習1學時(40分鐘),課程安排在下午5點以后的文體活動時間。專題講座以大班形式開展,而訓練課及活動課則以小班或小組形式開展。專題講座、訓練課及活動課所占學時數則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學習內容需要及學生實際水平靈活調整。為提高藝術課程教學效果、拓展藝術課程的學習內容,除綜合藝術課程的專題性學習外,學校還通過組織合唱隊、舞蹈隊、禮儀隊、軍樂團、國旗隊、文學社、戲劇社、美工室等形式進行教學,并且每年舉行校園文化藝術節,經常舉辦各種人文講座,鼓勵學生參加藝術類學生社團或協會。
學校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開發利用藝術教育課程資源。由于我校藝術專業教師數量有限,無法滿足教學需要,因此,學校充分挖掘校內藝術人才,充實藝術教育師資隊伍:一是充分調動具有藝術才能的教師的積極性,讓其參與綜合藝術課程教學;二是充分調動具備藝術特長的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擔任“小老師”,開展互幫互學。另外,學校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各種文娛活動設施、校園規劃、校園文化長廊、教室學習園地、學生社團或協會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藝術氛圍,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藝術才華的機會。充分利用社區藝術教育資源,一方面聘請校外藝術人才,通過講座、座談、展演活動等形式參與學校的藝術教育;另一方面加強與社區藝術組織或機構的合作,組織學生參觀社區藝術展覽,參與社區藝術活動,使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有機結合。

表1 綜合藝術課程的學習模塊與主要內容
綜合藝術課程尤其強調體驗式學習,從注重結果轉向注重過程,從注重認知轉向注重體驗,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每個模塊始終圍繞體驗式學習方式,遵循感知與體驗、創造與表現、反思與評價3個步驟組織教學活動。
第一步:感知與體驗。教師創設藝術情景、展示藝術作品,引導學生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觀察、欣賞藝術作品,由此獲得對藝術概念的知曉和理解,并獲得初步的藝術感知與體驗,感受不同藝術作品的情感表達,為學生的藝術創造與表現提供素材和方法。
第二步:創造與表現。在藝術感知與體驗的基礎上,師生共同確定藝術創作主題,在教師組織引導下,學生運用舞蹈、音樂、攝影、繪畫、服飾、語言等藝術形式,創造性地表現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藝術體驗,以加深對藝術作品所蘊含的人文內涵和文化價值的理解。
第三步:反思與評價。對藝術概念的知曉和理解并不能保證藝術教育被內化為學生的藝術素養。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反思及評價在鑒賞藝術作品、參與藝術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體驗及感悟,確保把從藝術概念所得到的價值認識滲透到個人的體驗中,并在個人的情感層面得到肯定,在行為層面得到體現,最終實現藝術素養的提升。
每個模塊的教學都是從某一藝術門類相關的人文主題切入,逐步擴展延伸,實現與其他藝術的交融滲透。教師根據學習模塊、內容標準的不同,靈活采用情感體驗、資料收集、藝術鑒賞、藝術匯報、作品展示、文藝活動、文藝比賽等形式進行藝術教學。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以文化人”理念,并遵循以下原則。
2.4.1 普適性為主,專業性為輔 非藝術類中職學校的藝術教育應是大眾化而非精英化。由于學生的藝術資質和審美能力參差不齊,對各種藝術種類的興趣不同,并且綜合藝術課程的課時有限,因此,應適當降低課程內容的專業性,突出其基礎性和普適性,滿足大多數學生對藝術教育的需求,使綜合藝術課程真正成為適合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文課程。
2.4.2 因材施教為主,統一要求為輔 藝術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更要尊重個體差異,實施因材施教。因此,在選擇學習模塊、教學內容、組織形式、教學評價時,應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性別差異、興趣愛好、個性特點等因素,倡導個性化的學習方式,采用“分層管理、因材施教、差異評價”,才能促進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潛能。
2.4.3 情感體驗為主,知識技能為輔 情感教育是藝術教育的生命。藝術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因此,藝術教育要以情動人,不能僅關注學生藝術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更應強調學生通過藝術的情感體驗,在文化修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人文素養上獲得發展。因此,教學設計要注重教學目標的全面性,著眼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
2.4.4 自我評價為主,他人評價為輔 綜合藝術課程強調多元的評價方式,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與個性發展的評價,尤其強調學生作為評價主體的自我反思、自我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是一種內在評價,是學生的自覺行為,有利于形成自我激勵機制,促進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他人評價是一種外在評價,評價者往往無法把握學生的內在狀態和情感體驗,因而難以實現藝術教育的差異性和生成性。
經過兩年的綜合藝術課程實踐,課題組采用自編“藝術課程改革實效調查問卷”對我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綜合藝術課程實施效果。共發放問卷430份,收回有效問卷425份,有效回收率為98.8%。問卷調查結果見表2。

表2 學生對綜合藝術課程的評價[n(%)]
表2表明,藝術課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學習綜合藝術課程,大多數學生提高了藝術素養,促進了身心健康發展,培養了良好的品德、審美情趣、團結協作精神和人際溝通能力。
實踐證明:開發與實施具有校本特色的綜合藝術課程是構建中職學校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效途徑。但由于學校硬件設施不夠完善,部分教師不具備實施綜合藝術課程的素質,不能很好地貫徹課程理念,并且學生專業課學習負擔較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綜合藝術課程的深入開展及推廣。因此,今后在開發與實施綜合藝術課程時,必須注重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才能有效構建“以文化人”的藝術教育新體系。
[1]邢亮,喬萬敏.文化視閾下的高校創新人才培養[J].教育研究,2012(1):9-1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