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萍 朱民
摘 要:就高校(工程)實踐教學建設的一些問題提出了意見,并對提高高校工業制造技術的實踐性教育質量和科學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工程實踐;技能教育;科學發展
作者簡介:馮小萍(1975-),女,南昌航空大學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為工程訓練。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35-0068-02
制造業中,完成產品制造的工藝技術是否先進,能否保證產品設計的質量和可靠性,取決于采用的制造加工手段(設備)和掌握該項作業人員的技術(技能)水平的能力上。在一定層面上講,后者的作用更加重要。
培養技能人才,特別是掌握高技術水平的技術(技能)人才,是國家和企業高度重視和全力推進的人才工程。在我國現行體制下,一般有幾個層次的培養渠道。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高等學校、企業培訓和社會職業技能培訓等。在此就高等教育中工程實踐教學結合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談一談技能培養的幾個問題。
一、科學定義和定位
在高等教育的實踐教育環節中,一般設置為一般性工業制造工藝認知和前沿技術的研究和掌握上。對一般性的工業制造工藝認知實踐,針對的是大學生普遍性的教育;前沿技術或高新技術的研究和掌握,針對的是相關專業及更高層次學生的教育。在實踐性教育越來越為社會和教育部門重視的時候,對高校工程實踐教育定義和定位的問題應進行更加科學的研究。
(一)定義
近十年來,大多數高校中的工程實踐教學逐步從實習工廠、車間或院(系)實驗室剝離,組建成規模更大、條件更加優越的實訓中心。這為提高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提高學生素質和實踐動手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條件因此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由于各高校專業設置要求和側重點不同,不能把實踐教學基地統一設定為“ⅹⅹ中心”,在名稱或命名上應科學、易懂。現在許多學校都把工程實踐教學單位(基地)稱為“工程訓練中心”、“基礎工業培訓中心”等,從字面上推敲很難讓人理解,“工程”能“訓練”嗎?對“工程”一詞美國企業工程協會SEE(Society for Enterprise Engineering)1995年的定義為:用于企業分析、設計、改進和運作的知識、理論與實踐的整體。而學生在訓練中心或培訓中心實踐通常是對工程(工業)制造中的一些技術或技能的認識、學習和掌握。
筆者認為,既然高校學生的訓練是指對工程技術或制造(加工)技能的學習、培養,在稱呼命名上叫做“工程技術訓練中心”、“工業制造技能培訓中心”似乎更為貼切。
(二)定位
高校工程實踐教育與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實踐環節層次是不同的,大學生理論知識面更寬、掌握高新技術的能力更強。同時,高校工程實踐教育又與高校工科實驗室實驗和社會、企業培訓不同,訓練中心或培訓中心主要的教育目的是掌握工程技術方面較全面的工藝知識,為步入社會(企業)或更高層次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目前一種是一些高校為提升實踐教學水平或創建省級或更高層次的牌子,把許多工科實驗室納入中心,這些實驗項目并非大學生基礎技術訓練,也不是面對大多數學生學習,成了一個“混血兒”,甚至出現多頭管理,不利于整個中心的建設;另一種是重現代制造技術輕傳統制造項目、重冷加工項目輕熱加工項目,縮窄了學生實踐的知識面,不利于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培養。同時師資隊伍建設中,層次配備不盡合理,有工程背景的一線實習指導教師缺乏,有一種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展的趨勢,與定位產生了矛盾。
(三)共享
從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開始,國內高校均加大了對實踐教學的建設投入,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政策上的要求。某地區有所本科高校,在實踐教學方面很有特色和一定的規模,本校畢業生非常受用人單位和社會的歡迎,曾被國家教委授予實踐教學優秀成果獎。一段時間來,本地區數十所高校要求與其合作,送學生來該校實習。
加強實踐教學建設固然重要,但首先應強調本校培養人才的特色,可以把主要資金投入到專業實踐特色項目建設上,而全面性的工藝認知實踐應該盡可能在本地區高校中資源共享。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重復固定資產的投入,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管理和運營上造成的浪費,比如,省級和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就可以承擔這方面的義務。當然對該實踐教學中心可否采取認證制,該項認證不同于一般的企業認證,它應該是由勞動和教育部門共同制定的考核標準,只要達到標準并嚴格規范按照運行的就可以授予這方面的培訓權限,學生實習后取得的成績就應該為教育部門認可。
二、科學建設
科學地建設好高校工程實踐教育環節,應該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視。如何科學建設,每個人都會有各自見解,但無論如何應統籌規劃、目標明確、管理規范、學以致用。
(一)培養人才的質量標準要明確
大學期間的工程技術訓練與企業中師傅帶徒弟的教授方法有顯著不同,師傅帶徒弟一般要二~三年才能出徒,而且專業性強;而大學通常是短時間培訓,掌握的知識面又需較為全面。因此,必須制定好科學的實踐教學大綱,圍繞大綱建設和培訓學生。
許多高校在拓展學生技能訓練方面與獲得社會承認的技能等級掛鉤,應該說有積極的作用,但一定不能把獲取技能等級證書作為商品來組織教學和培訓,1~2個月甚至只用幾周的時間就能培訓出中級工或者級別更高的技術等級工人嗎?即便他們是大學生,也只能證明他們是應試教育的優秀者,但在動手能力上他們并不一定比中學畢業后學徒或技校畢業從事產業制造的從業人員強,何況絕大多數學生入學前從未聽說或看過工業制造工藝技術。經濟利益的驅使會使整個培訓工作變味,證書也就失去了其鑒定掌握技能水平能力的價值。
在工程實踐教學或技能培訓中,學校一定要非常明確培養人才的目標是什么?怎么樣實現這個目標?檢驗的方法是否科學、真實?大學工程實踐教育應該把學生掌握較寬的知識面作為主要目的,培養他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技能培訓可以在一些有條件的大學的實踐教學中心開展,但應制訂專門的技能培訓大綱,建立培訓檔案,真正實行培、鑒分離,對社會負責。
(二)基地建設中產學結合要科學
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很多高校工程實踐教學基地的實踐條件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新技術、新設備比比皆是,實踐場所寬敞明亮,有的學校還經過了ISO9000認證。如何看待和使用這些條件和資源呢?各高校的做法和要求不盡相同,也很難一樣。筆者認為應該重視實踐基地的產學結合。
實踐條件的配置是以大學生接受實踐教育為主要目的,營造企業環境和強調大工程背景不應重走校辦工廠的老路,但僅做教學(培訓)或過分注重產品加工的“造血功能”都是不利于基地建設的。
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與社會制造業很好的結合對工程實踐教學的促進、學生開闊知識視野有很大的幫助。學產要結合,但要科學。不要怕生產影響教學,關鍵在管理要科學;也不要過于強調學校的資源給了中心,中心就要給學校創收多少多少,這樣一定會影響正常教學。
實踐基地的產品制造可以多種形式,即可以做單一的來料加工,也可以利用人才優勢自身研發產品,但一定要結合自己情況來支撐學校的實踐教學。同時要考慮教學的特殊性對產品交貨期的影響,反過來訂單的增加也不能影響正常的實踐教學。
綜上所述,在高校工程實踐教育建設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的探索和探討,只要以科學的發展觀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就一定能使實踐教育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傅水根,編著.探索工程實踐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夏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