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觀點
新一屆政府的施政理念,引發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一些專家和學者認為,李克強總理的理念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相對最優路徑,社會各界對此期望很高。然而,新政能否順利突破“深水區”還無法定論,“克強經濟學”的闖關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沈建光(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相對于巴克萊的定義,我更傾向于將李克強經濟學的三大支柱定義為:理順要素價格、打破準入限制以及涉足改革深水區。
當前中國諸多要素價格仍然處于嚴重的非市場化狀態,價格這只“看不見的手”的市場機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李克強總理在其經濟學理論形成之始便認可了市場在資源有效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今后有望在理順要素市場價格方面有所突破。打破準入限制,具體包括簡化行政審批、放松投資限制、放開戶籍管制等等。涉足改革深水區即從供給端入手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具體包括產權改革、政府改革、土地流轉政策、財稅體制改革、醫療改革、住房改革、生產主體改革、生產方式改革、生產結構改革等。總體來看,李克強經濟學更類似供給學派,有別于僅靠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等宏觀政策來調節需求端的傳統凱恩斯學派。
黃益平(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近年來,國內各界已經對適當容忍低增長達成了一定的共識,然而大多數人依然談硬著陸色變。其實,周期性下行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提高經濟的質量,這也是中國政府一直在追求的目標。過去沒有明顯的上下行,不管是好項目還是壞項目,只要上了馬都能存活下來,實際是顯著地降低了經濟的平均質量,以致經濟稍有減速就聽到一片哀嚎。
經濟下行時就可以把那些質量不太高的投資項目擠出去,同時也能提高下一輪投資、信貸決策的質量。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推進,經歷臨時性的硬著陸,既能擺脫對無法持續的政府主導的投資的過度依賴,還能進一步提高經濟的效率與質量。李克強經濟學正是幫助中國實現經濟轉型的對癥藥方。
管清友(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對于中國經濟而言,破解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深層次矛盾的關鍵仍然是改革。很多人對“克強經濟學”有誤解。實際上,“克強經濟學”一定是穩健的、均衡的,不是激進的、休克式的。“合理區間論“的提出印證了我的觀點。預計下半年在繼續調結構的同時將陸續會有穩增長的政策出臺。穩增長和調結構、促改革相輔相成。正如李克強所說,“穩增長可以為調結構創造有效空間和條件,調結構能夠為經濟發展增添后勁;而通過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則可為穩增長和調結構注入新的動力”。
何清漣(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克強經濟學”最重要的理念是約束政府行為,強調經濟主體必須對自身的行為負責。要想做到這點,必須約束權力對市場的作用。問題是,政府的三個壟斷(政治壟斷、資源壟斷與輿論壟斷),必然導致無責任政治,中央政府(包括首腦)無需因任何過錯而下臺,地方政府(包括行政長官)不會因為債臺高筑而引咎辭職集體下臺, 正是這一點,導致“李克強經濟學”缺乏現實的制度基礎。
結構性改革,涉及的領域太廣,幾乎是動搖根本。中國的現實是: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這間,中國高層各利益集團之間形成了一種互相支撐的危險平衡架構,想動哪一樣都非常困難。有消息稱,在構想上海自由貿易區計劃時,李克強曾擬向外國投資者開放上海金融服務業,結果這一設想遭到中國銀監會與證監會的公開反對。在金融行業開個口子都這么困難,重新營造制度基礎談何容易?
張明(社科院國際投資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巴克萊對李克強團隊的政策概括得非常好,這是中國經濟需要的。中國經濟不能再靠出口和投資拉動低效增長,的確應該進行結構性改革,但前提是避免系統危機的爆發。迄今為止做得比較好。
然而,現今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各種跡象表明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下半年,中央政府能不能扛住壓力,繼續容忍比較低的經濟增速,同時大力推動結構改革,依然存在很大不確定性。這一方面無論是媒體,還是經濟學家應該非常的支持,形成一個輿論的巨大的動力,來促使政府進一步推動結構調整。

陳志武(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近期出臺的經濟政策非常積極:不再上馬大規模的工業項目和基礎設施來拉動經濟;更強調經濟增長的質量而不是追求增長的數量;重點在盤活存量,而不僅僅在增量上做文章。
毫無疑問,這三個經濟政策會帶來一些挑戰,會對經濟增長速度帶來下行壓力,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壓力會逐漸顯現。而整個社會都已經習慣了經濟高速增長。盡管如此,新政策仍然應該堅持下去,因為新政策從長久來說利好中國經濟,從領導層到整個社會都應該對可能的挑戰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從思想上適應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
安東尼·詹金斯(英國巴克萊集團首席執行官):中國管理層已意識到需避免銀行業危機并正努力控制金融風險。而且,在我看來,中國管理層正在很好地掌控形勢。“李克強經濟學”符合全球經濟趨勢,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相比,如今全球經濟正進入一個新時代,經濟增速已經結構性放緩。在“李克強經濟學”引導下,未來中國經濟增速會有所回落,但經濟增長將更加可持續。
(本刊記者 黃彥整理)

6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促進光伏等新興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