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龍飛,李忠彩
(漢壽縣植保植檢站,湖南 漢壽 415900)
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條件下,不同的水稻品種對稻飛虱、紋枯病表現出不同的抗性。2011年,漢壽縣植保植檢站選擇了5個水稻主栽品種,設置防治與不防治兩種處理,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條件下分別開展稻飛虱、紋枯病危害損失測定試驗,以期研究這些水稻品種對稻飛虱、紋枯病的抗性差異程度,為漢壽縣農業生產選用高抗病性、豐產水稻品種提供理論依據。
選擇漢壽縣水稻種植面積排前5的品種作為供試品種,分別為:荊楚優148(荊楚種業)、豐源優299(隆平種業)、岳優9113(洞庭高科)、豐優9號(隆平種業)、岳優9264(洞庭高科),以金優207(金健米業有限公司)作為對照品種。供試藥劑有:25%吡蚜酮SC(江蘇克勝)、25%噻嗪酮WP(江蘇豐山)、20%氯蟲苯甲酰胺SE(美國杜邦)、1.8%阿維?氟鈴脲EC(上海威敵)、30%苯甲丙環唑EC(先正達)、5%井岡霉素AWP(武漢科諾)。供試土壤為淺紅黃泥,pH 5.5,有機質含量24.5 g/kg,有效鉀105.4 mg/kg。

每個品種分別進行試驗,各設2個處理,即防治區和非防治區,共12個小區,每小區面積133.4 m2;為了便于管理,試驗小區安排在同一田塊,小區外圍設保護行;其中,防治區與非防治區設田埂隔開,避免農藥串流。
1.2.1 稻飛虱危害損失測定試驗 防治區,即防治稻飛虱及其他病蟲害;非防治區,即不防稻飛虱,但防治其他病蟲害。防治區藥劑農事操作如下:7月26日施20%氯蟲苯甲酰胺SE 10 mL+25%噻嗪酮WP 80 g,防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8月12日施5%井岡霉素AWP 80 g+1.8%阿維·氟鈴脲EC 100 mL+25%噻嗪酮WP 80 g,防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紋枯病;9月4日施25%吡蚜酮SC 30 g+20%氯蟲苯甲酰胺SE 10 mL+30%苯甲丙環唑EC 20 mL,防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紋枯病,預防稻曲病;9月18日施25%吡蚜酮SC 30 g+30%苯甲丙環唑EC 20 mL,防治稻飛虱、紋枯病。非防治區藥劑農事操作如下:7月26日施20%氯蟲苯甲酰胺SE 10 mL,防治稻縱卷葉螟;8月12日施5%井岡霉素AWP 80 g+1.8%阿維·氟鈴脲EC 100 mL,防治稻縱卷葉螟、紋枯病;9月4日施20%氯蟲苯甲酰胺SE 10 mL+30%苯甲丙環唑EC 20 mL,防治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紋枯病,預防稻曲病;9月18日施30%苯甲丙環唑EC 20 mL,防治紋枯病。
1.2.2 紋枯病危害損失測定試驗 設計同稻飛虱試驗,設置防治區和非防治區。防治區藥劑農事操作如下:7月26日施20%氯蟲苯甲酰胺SE 10 mL+25%噻嗪酮WP 80 g,防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8月12日施5%井岡霉素AWP 80 g+1.8%阿維·氟鈴脲EC 100 mL+25%噻嗪酮WP 80 g,防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紋枯病;9月4日施25%吡蚜酮SC 30 g+20%氯蟲苯甲酰胺SE 10 mL+30%苯甲丙環唑EC 20 mL,防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紋枯病,預防稻曲病;9月18日施25%吡蚜酮SC 30 g+30%苯甲丙環唑EC 20 mL,防治稻飛虱、紋枯病。非防治區藥劑農事操作如下:7月26日施20%氯蟲苯甲酰胺SE 10 mL+25%噻嗪酮WP 80 g,防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8月12日施25%噻嗪酮WP 80 g+1.8%阿維·氟鈴脲EC 100 mL,防治稻縱卷葉螟、稻飛虱;9月4日施20%氯蟲苯甲酰胺SE 10 mL+25%吡蚜酮SC 30 g,防治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稻飛虱;9月18日施25%吡蚜酮SC 30 g,防治稻飛虱。
2011年6月18日播種,軟盤育秧,常規管理;7月6日施藥防治二化螟、稻瘟病;7月15日拋秧,并施用45%復合肥30 kg/667m2作底肥;7月20日結合化學除草追施尿素、鉀肥各3 kg/667m2,田間常規管水;10月20日收割。
1.4.1 稻飛虱調查的內容與方法 采用33 cm×45 cm的白瓷盤平行跳躍盆拍法,每小區選擇10點,每點調查2蔸水稻,統計掉落盤中的飛虱數量。藥前進行蟲口基數調查,施藥后5和10天,分別調查殘留活蟲數。根據處理區和對照區施藥前后稻飛虱蟲口數計算蟲口減退率及校正防效,以蟲口減退率計算各處理區的防治效果,方法見《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GB?T17980.13 – 2000。計算公式如下:


?
1.4.2 紋枯病調查的內容與方法 分別在施藥前、藥后15天、30天調查紋枯病防治情況。每小區選擇5點,每點調查10蔸,記錄總株數、病株數和病級數,計算病情指數。
1.4.3 產量調查 水稻成熟后,小區單收單曬稱重,并從收割的稻谷中取樣測定千粒重。
調查結果顯示,2011年漢壽縣稻飛虱第一、二代中等發生,第三、四、五代大發生,發生和危害程度輕于2010年。第四次施藥防治,藥后5天、10天防治稻飛虱的效果明顯(表1)。9月14日觀察顯示,非防治區的水稻植株下部明顯褐變,植株高度總體上比防治區偏矮,但葉色未見明顯變化,小區間差異不大;10月6日觀察顯示,非防治區的水稻葉色出現明顯變化,其中岳優9113出現青枯死苗;10月12日觀察顯示,非防治區的水稻葉片都不同程度地出現“穿眼”現象,其中以岳優9113的病情最為嚴重。
調查結果顯示,2011年漢壽縣紋枯病大流行,發生和危害程度重于2010年。早稻于5月20日始見紋枯病,定案調查結果顯示:平均病蔸率48.7%,最高病蔸率達80%;平均病株率20.5%,最高病株率38.3%;平均病指11.3,最高病指22.3。晚稻于7月30日始見紋枯病,定案調查結果顯示:平均病蔸率41.2%,最高病蔸率達72%;平均病株率23.4%,最高病株率31.4%;平均病指15.6,最高病指21.6。試驗田開展3次藥劑防治,藥后30天(9月18日)調查顯示,總體防治效果明顯,紋枯病防治區與非防治區差異明顯(表2)。

?

?
從表3中可以看出:在不防治稻飛虱的情況下,荊楚優148、豐源優299、豐優9號和岳優9264相較于金優207分別增產14.1%、15.2%、13.4%和5.9%;在防治稻飛虱的情況下,豐源優299、豐優9號和岳優9264相較于金優207分別增產17.4%、13.9%和10.3%;同時,防治區的產量明顯高于非防治區,豐源優299的產量最高,為116.0 kg。紋枯病試驗區的結果也同樣表明防治區的產量明顯高于非防治區,豐源優299的產量最高,為121.0 kg。
通過整個水稻生育期內田間試驗和稻飛虱及紋枯病田間調查表明:2011年,漢壽縣紋枯病大流行,稻飛虱三、四和五代大發生,對水稻產量的影響較大;漢壽主栽品種豐源優299、豐優9號和岳優9264表現出較好的耐飛虱和耐紋枯病特性,在生產上可進一步推廣。同時,建議在不同生態區域繼續進行稻飛虱、紋枯病等病蟲害的產量損失測定試驗,以便測定水稻品種抗病蟲性能,篩選出適宜當地推廣的抗性強的優質高產品種。
[1]肖曉華,劉 春,吳洪華,等.水稻主栽品種對稻飛虱抗性鑒定試驗[J].植物醫生,2012,(1):26-29.
[2]陳 偉,錢 建,程楓葉.南通地區水稻紋枯病的發生危害特點與綜防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9):133-134.
[3]肖曉華,劉 春,吳洪華,等.水稻主栽品種稻飛虱危害損失測定[J].農業科技通訊,2011,(3):54-58.
[4]路 梅,張發成,錢明強,等.金華市水稻主栽品種紋枯病現狀及經濟閾值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1):17553-17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