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紅湘
(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河南鄭州450004)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癥,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囊腫及盆腔腹膜炎等,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療不徹底遷延而致。由于長期炎癥對內生殖器不斷刺激,該病可引起疼痛反復發作、月經不調、異位妊娠及不孕癥等,嚴重影響女性的身心健康[1]。目前西醫多采用抗生素治療該病[2],但臨床療效不穩定,易復發。2006年1月—2012年6月,筆者采用自制中藥制劑輸卵通膠囊治療慢性盆腔炎116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婦科門診就診的慢性盆腔炎患者23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16例,年齡平均(30.5±13.9)歲;病程平均(2.8±1.1)a;伴炎癥包塊(約3.0 cm ×3.2 cm×4.1 cm)63例;盆腔積液 53例;輕度31例,中度57例,重度28例。對照組116例,年齡平均(30.4±13.2)歲;病程平均(2.76±1.2)a;伴炎癥包塊(約2.9 cm×3.3 cm×3.9 cm)60例;盆腔積液56例;輕度29例,中度60例,重度27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相關標準:①有急性盆腔炎病史;②臨床表現為小腹疼痛或墜脹,痛波及腰骶,或伴發熱,帶下異常,有氣味,經期延長,經量多,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質紅、有瘀點,苔黃膩,脈滑弦;③子宮壓痛,附件單側或雙側增厚并有壓痛;④婦科檢查提示陰道或宮頸充血,有膿性分泌物,量多;⑤B超檢查可見一側或雙側附件有炎性包塊或伴盆腔積液;⑥排除闌尾炎、消化道穿孔、卵巢腫瘤扭轉或破裂、急性腎盂腎炎、臟器破裂、異位妊娠等急腹癥。
治療組給予輸卵通膠囊(由土鱉蟲、桃仁、澤蘭、莪術、敗醬草、當歸、赤小豆、連翹、黃芪、路路通、蒲公英組成,每粒0.5 g),每次5粒,每日3次,以溫開水送服。
對照組給予婦科千金片(由株洲千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243020021),每次6片,每日3次,以溫開水送服。
兩組均以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和1988年中西醫結合研究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制訂的標準[4]。痊愈:癥狀、體征消失,婦檢、B超檢查均提示子宮附件恢復正常,中醫癥候積分為0。顯效:癥狀消失,體征及婦檢、B超檢查均有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2/3。有效:癥狀、體征及婦科、B超檢查均有減輕,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1/3~<2/3。無效:癥狀、體征及婦科、B超檢查均無改變,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1/3。
見表1。兩組對比,經Ridit分析,u=4.54,P<0.01,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見表2。

表2 兩組主要癥狀及體征改善情況對比 例
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 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 <0.01。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116 18.36±5.82 2.20±1.49**##對照組 116 19.32±6.50 6.77±6.11**
中醫學無盆腔炎之病名,但根據臨床表現,可將其歸為“癥瘕”“少腹痛”“熱入血室”“帶下病”“下焦濕熱”等范疇。《景岳全書·婦人規》曰:“瘀血留滯作癥,唯婦人有之,其證則或由經期,或由產后,凡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圭怒傷肝,氣逆而血留,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總有血動之時,余血未凈,而一有所逆,則留滯日積,而漸以成癥矣。”指出該病的主要病機為濕熱余邪未除,經絡閉阻,氣血凝滯,病情遷延日久,導致氣血失于溫運而凝滯[5],瘀與濕凝互結,形成癥瘕。治當以活血消癥、理氣通絡為法,佐以清熱解毒利濕。
輸卵通膠囊方中土鱉蟲味咸性寒,歸肝經,為破血逐瘀消癥之峻猛之品;桃仁味苦性平,歸心、肝、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燥之效。二藥相伍,活血化瘀、散結消癥之效大增,為君藥。澤蘭、赤小豆、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除濕,為臣藥。黃芪補氣升陽,利水消腫,氣行則血行;當歸、路路通、莪術活血化瘀,理氣止痛,軟堅散結;甘草調和諸藥。現代藥理研究[6]發現:以上藥物均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對致病菌有較強的抑殺作用,有顯著的抗炎鎮痛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度,促進炎癥的吸收和消散,還能抗上皮細胞變性,維持皺襞存在而改善內膜功能。
慢性盆腔炎多纏綿日久,久病易傷正氣。抗生素治療該病時間過長,對機體有一定的損傷,且容易反復。輸卵通膠囊祛邪不忘扶正,攻補兼施,療效可靠,劑型先進,服用方便,無任何毒副作用,是治療盆腔炎較為理想的藥物,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價值。
[1]薛鳳霞.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4-266.
[2]狄文,吳霞.美國疾病與預防控制中心2006版盆腔炎性疾病診治指南解讀[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8,24(4):241 -243.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43-253.
[4]孫立華.慢性盆腔炎中西醫結合診療標準的探討[J].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8(7):4321.
[5]李冠新.理氣活血藥灌腸結合中藥內服治療慢性盆腔炎35 例臨床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7,3(20):324 -325.
[6]宋紅湘,李淑敏,王梅,等.輸卵通膠囊中黃芪甲苷的含量測定[J].光明中醫,2001,16(6):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