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韜/編譯

BIND-014納米藥物遞送系統
由20世紀福克斯公司根據1966年科幻電影《神奇旅程》翻拍成的3D版影片,講述了一艘微型潛艇在人體中的旅行。雖然這種冒險在2013年還不能實現,不過,基于原子和分子尺度的納米醫學正在快速發展。在新的一年中,這一領域不僅會保持創新和發現的態勢,也將出現更有療效的診斷和成像手段。這些創新將包括:用少量分子檢測出疾病;以接近分子分辨率實現醫學成像;發現病變組織并定點傳送藥物的靶向治療。
藥物靶向治療的一個例子是BIND生物科學公司(由作者共同創立)開發的BIND-014納米粒子藥物遞送系統,它是由直徑100納米(一納米等于十億分之一米)的微球組成。這些微球封裝著一種抗癌藥物,其表面涂層可以躲避免疫系統,然后由歸巢分子覆蓋涂層——歸巢分子與許多癌癥產生的一種蛋白質具有很強的親和力,但與健康組織親和力不高。BIND-014顆粒在體內循環,一旦遇上腫瘤,顆粒就會黏附在腫瘤細胞上,釋放出內部的藥物。通過臨床試驗,BIND-014目前已經能使更大劑量的藥物到達腫瘤組織,治療過程更為安全有效。
其他“聰明”納米顆粒諸如可以改變自身性質,借此對生物變化或生理挑戰作出反應;或某些擔任“偵察員”角色的顆粒,會尋找體內的疾病組織,一旦找到,它們就會誘導該組織發出化學物質,以此召集其他納米顆粒到此處集聚。其中,有些納米顆粒的涂層是一次性的,到達目的地后即刻釋放;有些顆粒可以長時間封裝藥物,僅在必要時釋放其內含藥物。例如,當葡萄糖水平升高時釋放出胰島素用以降低血糖水平。
在癌癥診斷方面,科學家已開發出多種納米檢測技術,包括檢測能幫助癌癥擴散的循環腫瘤細胞(CTCs)。挑戰是CTCs數量很少并且彼此間隔遙遠。由于血液是一種混合物,1毫升血液通常含有大約1 000萬個白細胞以及50億個紅細胞,更加大了檢測或分離工作的難度。目前,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一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長約10 000納米的自推式微型火箭,其攜帶有微量的鋅作為燃料。鑒于鋅與人體內的酸反應后產生的氫氣可以推動微型火箭前行。因此,至少在酸性組織或環境中,微型火箭可以自行移動。實驗中,微型火箭在血樣中的移動速度為每小時0.3米。
此外,如果用合適的磁性敏感材料建造微型火箭,也能在體外用磁場引導。如果加快微型火箭在人體內的推進速度,或許更容易捕捉到CTCs,屆時可以有選擇性地運送到所需位置進行分析。
《神奇旅程》中的“普羅特斯”是以核動力推進的潛水艇,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制造出由鋅為動力的微型火箭,著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壯舉。如果一切順利,納米醫學確實能夠實現自己的奇妙旅行,該領域也有望實現跨越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