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青/編譯

約普·皮克(Joep Perk),瑞典卡馬爾林奈大學健康學教授
●專家稱:改變生活方式能讓心血管疾病致死人數減半。
根除75歲以下年齡段人群心血管疾病似乎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但是,卻有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在明確告誡我們,是該采取行動的時候了。醫務人員和政策制定者們正在共同努力、攜手應對,以期在個人和大眾層面實現這一目標。
至今為止,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兇,每年因患此疾導致400多萬歐洲人死亡,幾近占到歐洲全部死亡人數的一半。盡管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多數歐洲國家正在呈下降趨勢,但在東歐國家死亡率依然很高,且有上升的趨勢。目前,心血管疾病正開始由西方國家向東方世界轉移,在全世界心血管疾病死亡者中,有80%的死亡人群會發生在經濟快速轉型的國家當中,如中國和印度。
在心臟病護理方面,人們很容易產生自滿,自認為護理效果有了實質性飛躍,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對于有過心臟病發作史的患者來說,通過現代心臟病學的診治,其預后效果有了顯著提高,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問題是他們能夠及時趕到醫院急診的次數卻只有這一次。據統計,在每四位患有心肌梗死的病人中,就有一人在趕往醫院的途中死掉。因此,對于心臟病預防能力的要求依然相當強烈。根據INTERHEART(一項由52個國家對心肌梗死危險因素的研究)調查顯示,行為因素,如吸煙、飲酒、缺乏體育活動、不良飲食、壓力、高血壓和血脂異常,在90%的心梗案例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樣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介紹表明,通過適當改變生活方式,超過3/4的上述死亡人數本來都是可以避免的。
有所行動才能根除隱患。消除或減少心臟疾病的影響需要在兩個方面采取行動:即要深入大眾層面,也需介入個體層面。在出現臨床癥狀之前,潛在的動脈粥樣硬化現象在人類生命的早期就已經開始發生了,且在未來幾十年中不斷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將預防工作視作終身性的任務而備加努力。預防不僅僅是針對心臟病患者而言,大眾行為也要特別關注,這可能是最有效和最便宜的方法。據專家統計表明,改變行為風險因素能降低50%的心臟病死亡率,而改進治療方式,其心臟病死亡率僅能降低到40%,這說明預防工作在起作用。
在過去的20年里,科學家們已經確認,人類行為與血管壁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間存在有關聯性。新成像技術使我們有可能直觀地觀察到斑塊的首次形成過程。此外,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模型,如用于美國的弗雷明漢預測算法和歐洲的量化評分法,可以幫助識別個人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程度。臨床醫生要能夠提供出基于證據的預防保健方案,但根據調查發現,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例如,在歐洲,大部分被確診為患有動脈粥樣硬化癥的病人,其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的行為危險因素均不受控,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長年吸煙、不良飲食和缺乏鍛煉。即使在心臟病發作過后,患者的預防保健情況本應通過生活方式干預得到改善,但根據OASIS-5研究顯示,這種情況并沒有發生。許多原本可以得到挽救的生命正在逝去。
由歐洲心臟病學會和其他8位醫學會成員組成的第五聯合特別小組(JTF)對臨床實踐中心血管疾病控制預防指南(2012版)進行了及時更新,他們就預防計劃提出了實質性內容,闡述了原因、適用于那類病人、該如何實施及實施的地點等。
據來自第五聯合特別小組的最新消息顯示,40歲以上的男性和50歲以上(或絕經后)的女性、應做4個級別的心血管疾病行為危險因素篩查。例如,通過對年齡、性別、吸煙習慣、血壓和膽固醇含量的量化評分,可以快速評估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程度。
在一般臨床實踐中,家庭醫生從初始了解、參與過程協調,到提供長期隨訪服務,他們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工作起著關鍵作用。而以護士主導的分級護理項目也很重要。當心血管疾病患者出院后,必須為他們提供導向性的治療方案,向心臟病患者提供參與預防和康復計劃的機會,支持他們改變生活方式,堅持藥物療程。
在臨床實踐中,預防的視角往往只對高危人群和被確診心血管病人特別關注,但這還遠遠不夠,只有實施了全民預防戰略才能控制住全球性心血管疾病的流行。需要展開公共信息宣傳活動,以期說服人們認可健康的生活方式。政治倡議對公眾健康能產生重大影響:創建無煙環境、降低鹽攝入量、消除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降低蔬果價格、讓兒童在學校、家里和休閑時多參與體育活動。
醫療保健專業人士,所有科學團體和政策制定者在預防心血管疾病過早死這項活動中,都應該盡其努力,積極應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