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從美國“航空數據”網獲得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35個國際機場的6月準點率排名中,北京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準點率分別為18.30%、28.72%,包攬倒數頭兩名。不過有專家稱,這一數據不能完全準確反映實際準點率。
北京首都機場和上海浦東機場,是代表中國空港效率的名片。但2013年前6個月兩大機場準點率一直低于40%,在全球的排名一直徘徊于末幾位,6月份更是墊底。這樣的排名當然有其客觀原因,譬如民用空域資源較少,天氣原因和人流量大等,但這些都不能消除公眾對機場晚點的疑惑。
相對龐大的人口基數而言,中國的機場并不算多。至于天氣原因,也顯得不靠譜,異常天氣在全球各地都會遭遇到。
找外部原因固然輕松,但北京首都機場和上海浦東機場的準點率一直徘徊于末尾,還要反思自身不足。兩大機場客貨吞吐量都居于全球前列,這也很符合中國的發展速度,可對旅客而言,機場最大的公信力在于讓航班準點起降,這體現了機場的服務質量和契約精神。如果說吞吐量是機場存在的“面子”,準點率則是機場發展的“里子”。只要“面子”不要“里子”,才是京滬兩大機場的問題所在。
中國機場的準點率差,也導致了近來因飛機晚點造成的旅客與機場工作人員沖突頻發。普遍性的機場晚點與近年來中國快速的機場建設速度,折射了一些地方為了發展一路狂奔,雖重視速度和效率卻忽視了質量和公平,往往是好看的硬件上去了,難堪的軟件還維持在低水平。
破解機場晚點的沉疴,絕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能解決,而須系統化地治理,讓中國速度和發展質量同步起來,才能解決飛機晚點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