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美慧 等
當公眾的視線聚焦于那些舉報貪腐官員的“情婦”、出沒于網絡間的炫富女等人物身上時,很少有人注意到,人群中還有很多未婚媽媽,獨自拉扯孩子長大。
守護生命
喬敏,貴州人,10年前到北京打拼,是電子設備銷售員,那年她21歲。到京第一年,她認識了飛飛的爸爸。在一起3年,一次激烈的爭吵后,兩人負氣分手。
幾個月后,喬敏發現懷孕,找到飛飛爸爸,男人說:他把另一個女人肚子搞大了,剛同她閃婚。
醫生說喬敏子宮后位,屬于不易受孕體質。如果選擇流產,“以后很可能再也無法當母親”。喬敏決定留下這條生命。
生產的那天,雨下得特別大,錢不夠,醫院附近的取款機一次只能取2000塊錢,喬敏挺著大肚子,雨中走了3里路,找了4個取款機取錢。
生產后,搖籃里的寶寶身旁,沒有家人,沒有丈夫,每當想起那天,她總是“先哭一場”,然后“跟所有人說我不后悔?!?/p>
和喬敏情況類似,準未婚媽媽魏蘭剛經歷了一段失落的感情。
“我做了錯事,但我的孩子沒犯錯?!备C在沙發里的魏蘭眼眶始終有淚。32歲的她任職于一家效益不錯的企業。她目前孕期5個月,孕檢時醫生說她懷的是雙胞胎。懷孕兩個月后,許給魏蘭美好未來的那個男人轉身離開。
于軍是名教師,短婚未育,此后獨居。2008年,通過網絡,她認識了孩子的生父。男人是程序員,吉林人,住在于軍的家里。
于軍“從一開始就知道不會長久”,那時她41歲,男人二十五六歲。年底,她懷孕了。男人極力勸說她打掉孩子,雙方談不攏。
不順心的婚姻,多年一個人生活,于軍想要個孩子,就像她本能地想從生活中抓住些什么。她不想看到自己的未來像小區里那個獨居老太太,死在家里半個月才被發現。
“抓住些什么”就注定要面對更多:周圍異樣的目光,很多現實問題。
艱難生活
未婚媽媽所面臨共同的現實問題是:非婚生子沒有準生證,問了幾家公立醫院都沒法建檔。魏蘭最后聯系到一家私立婦產醫院。
因為非婚生育,所有的費用都無法報銷,對錢從來沒什么概念的魏蘭,開始算計每一筆開銷,“要為倆孩子的將來打算”。
而喬敏在飛飛出生后,先是丟掉工作,幾個月沒收入,前幾年的積蓄也消耗干凈。
一個人帶孩子沒法掙錢,喬敏把兒子寄養到通州一戶農家,每月1500元。她找了份包吃包住的工作,月薪也是1500元。每月發工資的那天,就是喬敏唯一和兒子見面的日子,她一邊摸著兒子的小臉蛋,一邊把1500元交到農戶阿姨手上。
一年后,喬敏把飛飛抱回自己身邊,她覺得只有這樣生命才完整。
算作超生人口,非婚生的孩子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落戶。
飛飛的爸爸是北京戶口。飛飛出生后,喬敏曾想著給飛飛弄個北京戶口。幾年過去,戶口一直沒辦下來。喬敏咨詢北京計生部門,非婚生子,孩子想取得北京戶口根本沒有可能。
回貴州辦理,當地計生部門也不肯給飛飛落戶,“你都不在貴州,我們知道孩子是哪兒來的?”一句話把喬敏噎了回來。
于軍也曾打匿名電話咨詢計生部門。電話那頭說,婚外生育是違法的,給孩子上戶口要先繳罰款,幾萬塊。
她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就住在海淀實驗小學旁邊,沒多遠就是首都師范大學,屬于典型的“黃金學區”,她清楚地知道,只需戶口本上的一頁紙,女兒的人生“至少不會差到哪里去”。
沒想到,要完成這一紙證明,需要面對重重阻隔,尋找孩子的生父,成了她過不去的坎兒。
尋找生父DNA
2009年底,于軍走進街道計生辦,對方答復,要提供生父信息及親子鑒定證明。
孩子出生前兩個月,于軍挺著大肚子見了孩子生父最后一面,那次見面主題明了:男人還了之前借于軍的5000塊錢,然后宣布,于軍、孩子跟他沒丁點兒關系。接著電話換了,網絡賬號全部注銷,離開北京,消失得徹徹底底。
“她現在的情況是想交罰款都沒資格。”于軍所在小區居委會主任李冬梅說,為幫她解決問題,居委會跟街道、派出所協調了不知多少次,也聯系過吉林警方,但“對方說這事兒他們管不著”。
街道辦也曾建議于軍登報尋人,然后報失蹤。但是報紙登了,警方又說報失蹤必須是直系親屬并且提供相應證明。
李冬梅說,居委會非常想解決于軍的困難,但是“規定在那兒,我們只能執行?!彼€透露,因為這件事,社區連續幾年評優的資格都沒有。
于軍走投無路。2013年年初,她花3000元請了吉林當地一位律師,起訴孩子生父。律師多次跟法院溝通,法院審查相關材料后,覺得此事缺乏立案依據。
代理律師丁雯稱,這種案子即便立案成功,后期調查取證也困難重重,“法院不能強制公民進行親子鑒定”。
最后一條路被堵死了。
隱秘增長的群體
更多的未婚媽媽像于軍一樣,獨自為孩子尋找生存的方向。
身邊都是和諧美滿的家庭,“喬敏和于軍們”試圖尋求幫助,現實的壓力逼著她們把目光轉向網絡。
在網絡世界,未婚媽媽通過QQ群、貼吧、論壇等,抱團取暖。
在喬敏加入“未婚媽媽QQ群”時,只是簡單的問候語,便會引來很多回應,“寶寶多大?”“上戶口了嗎?”“寶爸給孩子撫養費嗎?”……
在現實中承受著異樣目光的她,發現網絡的另一端竟有那么多同命人。
調查期間,記者先后加入5個“未婚媽媽QQ群”,5個群總人數加起來接近2000人。
在“未婚媽媽貼吧”,總發帖量超過17萬。管理貼吧3年,吧主依依(網名)最大的感觸是,未婚媽媽的群體在不斷擴大,“他們中有未成年人,有大學生,有白領,也有人們常說的第三者,情況不同,但總體感覺人數在增多”。
“小小鳥打工熱線”是國內最早嘗試建立“未婚媽媽救助熱線”的民間公益組織之一,但是囿于資金問題,相關計劃一直擱淺?!吧鐣ξ椿閶寢層邢忍炱缫暎椿樯粏渭兛闯傻赖聠栴}?!睙峋€的創辦人魏偉總結項目難以開展的原因,“官方和民間都對這個人群諱莫如深”。
有于軍類似情況的人找到魏偉,“我們幫著聯系生父,成功的很少。”魏偉說,“這一定要政府部門協調解決,一個非政府組織不可能解決,更何況一個帶孩子的女人?”
貼吧也曾嘗試捐助的幾位生活特別困難的媽媽,但是由于貼吧內的女性大多“自身難?!?,公益活動并未形成規模。
主流外的“真空”
“在我國,受制于傳統觀念和計生政策,這一群體一直在主流視線之外?!睏罹杖A認為。
楊菊華是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系、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在她看來,目前青少年普遍早熟,而青年選擇婚姻的年限卻一再延后,這意味著從成熟之后到進入婚姻之前,有一段超過10年的真空期。
“我國的生育關懷、服務,大多是針對婚后女性開展的。這樣一來,這10多年的真空期伴隨著人們性觀念的開放,未婚媽媽的產生和擴大成為必然?!?/p>
“是時候好好審視這個群體了。女性生育權既不應該成為婚姻的附庸,也不應該被濫用引發生而不養等社會問題。”楊菊華說,不管是政策制定還是學術領域,對未婚生育現象的關注目前都不多。
有專家建議,希望那些準未婚媽媽能冷靜理性,不要沖動,要多為孩子想想。現實的困境是:僅靠媽媽一人的經濟支撐,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對孩子未來健全人格的形成亦有風險,孩子將來與社會的融合度,也得不到保障。
人群中有多少喬敏和于軍?如何認定未婚生育行為?從保障婦女兒童權益的角度,如何保障這個群體特困者的利益?就上述問題,《新京報》記者多次聯系國家衛計委等多個部門。
多個部門相關人士回復稱,受制于統計手段和傳統觀念,關于未婚生育的數目,目前并無權威統計。該人士稱,從孩子的成長教育及社會的接納程度,未婚生育不應提倡。但法律上同時規定,婚生和非婚生子女享有同等權利,道德評價不應該僭越對婦女兒童權益的保護。社會應對這一群體正視和寬容。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應該正視未婚生育可能引發的種種社會問題,做好重點群體的教育、引導、幫扶工作。
在北京地區,某區計生委人員在接受采訪時透露,官方目前并沒有專門對這一群體的統計,只是籠統地將她們算為超生人員。就該區而言,未婚媽媽占到總超生人口的5%到8%,每年有10到20個人的規模。這其中并不包括喬敏這樣的流動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