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引言)八國聯軍侵入中國,清廷宣戰,第一個死在戰場上的清軍猛將是武衛前軍統帥聶士成。
聶大將軍的英名在當時的清軍來說,算得上是國字號第一勇將,響當當的一條硬漢。他少時離家入袁甲三的淮軍兵營,剿捻軍、征太平,都是一員虎將。1884年入臺灣,與法軍較量,一戰對峙二十幾天,幾次摸到閻王爺的胡子僥幸逃生。最險的一擊,被法軍一槍打在了左胸,幸虧當時正在轉身,子彈擦著皮膚而過,只留下一條長長的疤痕。同治二十年(1880年)五月,清政府派兵前往朝鮮平息“東學黨之亂”,聶士成隨同直隸總督葉志超率軍赴朝,駐守牙山。六月,日軍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偷襲清軍艦船,同時出動陸軍進攻牙山。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聶士成率部退守成歡、公州,撤退時腿部中流彈負傷。在優勢的日軍面前,聶士成利用有利地形設伏,給日軍以致命的重創。
甲午戰爭時期,聶士成奉命駐守在遼陽以東摩天嶺一帶抗擊日軍進犯。光緒二十年(1894年),日本陸軍第一集團軍突破鴨綠江后大舉進攻,聶士成指揮所部巧妙地利用當地的地理條件和天氣條件,有效地遏制住了日軍的進攻速度,“步步設防,重重埋伏,臥雪餐風,苦守十余晝夜,敵不能越”。而后聶公接連收復連山關、分水嶺等要隘,并在戰斗中擊斃日軍指揮官富剛三造。聶士成此役一戰成名,這也是清軍自開戰以來,最有效的一次阻擊戰。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從大沽口登陸進犯中國,向北京的門戶天津發起了猛烈攻擊。聶士成以64歲高齡率領他的武衛前軍堅守在天津城外的戰場上,對前來巡視的直隸總督裕祿說:“士成在一日,天津有一日;天津如失守,士成不見大帥!”聶士成年邁的母親也專程讓人從老家合肥捎來口信:“聶家無孬種!”此言大大激發了聶士成的愛國熱情。
戰事進行得異常慘烈,這個簡陋的地方不久之后將因他的英名而載入中國近代史冊。聶士成面對排成一字隊形不斷發起進攻的聯軍毫不畏懼,他的武衛前軍已經接連打退了聯軍的幾次沖鋒,一次一次地將聯軍逼回去。
由于武衛前軍兵勇的兇猛抵抗,迫使聯軍不得不要求后方增援,志在必得的聯軍隨后增加了兩個中隊的兵力,從側翼實施圍攻,而正面的德軍則集中炮火往武衛前軍陣地猛轟,試圖通過前后夾擊的方式,將勇猛的武衛前軍徹底擊潰。
此時,這個叫做八里臺的地方已經成了一片廢墟,滾滾硝煙中飄散著焦灼的味道,遮天蔽日隨風而去,兩軍陣前到處都是戰死的尸體,破碎的城墻和破碎的戰旗,不時地被炮火硝煙所遮蓋,只露出猙獰的一角。
由于受到頑強的阻擊,久攻不下的聯軍火力都集中在了聶士成身旁,只要他出現的地方,炮彈和子彈都跟隨在他的周圍。聶士成毫不畏懼,依然騎著戰馬指揮著全體將士們勇猛殺敵,因而他也成了混戰中的一個煙火核心,一匹戰馬倒下,聶士成再換乘另一匹,他一連換乘了4匹戰馬,先后2匹馬的腿部都被打斷,聶士成在馬上搖搖晃晃。突然,一塊爆裂的彈片劃破了他的腹部,腸子流了出來。但聶士成依然沒有從馬上跌下來,一手捂緊了腹部,另一只手里依然握著指揮刀。這時候,聯軍占領了小橋,聶士成帶領官兵向小橋沖擊。3個狙擊點同時向他開槍,一發子彈從聶士成的嘴里打進去,從后腦穿了出來,又一發子彈射穿了他的前胸,最后的那發子彈擊中了聶士成的太陽穴。聶士成轟然栽下馬,仿佛于一瞬之間,太陽隕落了,世界平靜了,宇宙間悲咽的旋風將他的靈魂輕輕托起,直上九霄!
1900年7月9日,歷史將這一天刻在了豐碑上,從此,人間少了一員悍將,天朝添了一位忠臣。64歲的聶士成,以豪邁氣概實現了他“吾目未瞑,必盡吾職,不許外兵覆土”的氣貫長虹的誓言!
戰場上的對手已是贏家,聯軍指揮官庫克面對聶士成傷痕累累的遺體感慨不已,出于軍人之間特有的情愫和敬意,他親自將聶士成的遺體用一塊紅毛毯蓋住,并脫帽鳴槍致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