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欣
(湖南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 湖南 長沙 410008)
新生兒的器官功能發育不完善,分泌物容易阻塞氣道,呼吸的調節機制較薄弱,從而導致了呼吸衰竭,這也是新生兒NRCU的常見癥,若不及時有效地治療會因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導致死亡,嚴重影響了新生兒的生命健康[1]。隨著醫學的進步,CPAP被應用于新生兒呼吸衰竭的治療[2]。本次研究對本院在2007年8月-2011年12月共接診的30例呼吸衰竭新生兒給予CPAP呼吸支持療法進行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院在2007年8月-2011年12月共接診30例呼吸衰竭新生兒,診斷標準依據《實用新生兒學》中的標準。其中男20例、女10例;足月兒13例、早產兒17例。新生兒肺炎8例、缺血缺氧性腦病7例、肺透明膜病7例、濕肺6例、心肌炎并休克2例。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呼吸節律發生改變、青紫、安靜時的呼吸頻率持續性大于60次/min、三凹征明顯、呼吸暫停、精神萎靡、肌張力低下、循環改變等。
1.2 方法及療效判斷標準
1.2.1 治療方法:30例新生兒患兒均經氣插管。在呼吸機和患兒連接前要將各種參數調好,并參照肺模型初步進行調整,在上機半小時后,再次檢查動脈血氣,參照臨床血氣的分析結果,隨時進行調整呼吸機參數。
1.2.2 療效判斷:患兒表現安靜、呼吸恢復平穩、呻吟及發紺完全消失、反應好。血氣分析恢復至正常:pH7.30-7.40,PaO2>10.63kPa,PaCO24.67-6.00kPa,SaO2≥95%,為顯效;患兒表現較安靜、呼吸大致恢復平穩、呻吟及發紺基本消失,血氣分析明顯改善,為有效;否則為無效。
1.3 護理措施
1.3.1 治療前護理:對患兒的生命臨床體征進行監測、觀察患兒的神志、口唇、面色、四肢末端是否發紺等。呼吸機使用前要確保各個接口的連接情況,并測試呼吸機的各項功能和運轉情況。及時與家人進行交談,解答家屬的問題并講解該病的治療情況,緩解家屬的心理壓力[3]。
1.3.2 呼吸機的選擇:對新生兒患兒進行24h的看護,密切注意病情的變化。在出現呼吸節律發生改變、發紺情況加重、呼吸困難等現象時立即報告給醫生,及時上機。
1.3.3 氣管插管護理:將新生兒患兒置于輻射搶救臺上,保持仰臥位,肩部稍微墊高,頭保持后仰,在插管的過程中要及時將口腔內的分泌物清除。密切注意患兒的呼吸、心率、尿量及體溫的變化,并隨時觀測呼吸機參數及工作狀態的變化,做好相關記錄。導管應固定,在進行翻身、吸痰等過程時操作要輕,避免滑脫。
1.3.4 呼吸道護理及預防感染:將氧氣通過加溫蒸餾水濕化,保持溫度在36℃,濕度在60%-80%,或者在每次吸痰之前注入1ml生理鹽水,達到濕化、溫化呼吸道的目的,從而減少對呼吸道粘膜的損傷[4-5]。依據呼吸機的參數及患兒的面色,采用一次性的無菌吸痰管進行適時的吸痰。在治療的過程中要確保操作在嚴格無菌下進行,如每天清洗消毒吸引管道、操作前洗手、隨時更換吸痰使用的生理鹽水等,防止肺部的感染。病房內要進行定時的通風,使室內的空氣保持新鮮,室溫控制在20-22℃之間,每日進行1次紫外線消除,避免交叉感染。
1.3.5 治療后護理:在血氣恢復正常后,可進行撤機,在拔管前的5h左右,靜脈注射0.5mg/kg的地塞米松,并密切監測患兒在拔管后的各項生命體征,一旦出現異常要及時進行處理。在拔管后的1d內要依據具體的病情考慮給予鼻飼。

30例患兒治療顯效26例、有效2例,總體有效率為93.33%,2例無效,無效率為6.67%。治療前新生兒患兒的PaO2、SaO2和pH值依次為(6.11±0.95)kPa、(80.6±1.2)%、(7.11±0.05);治療后依次為(11.7±1.05)kPa、(94.8±2.3)%、(7.36±0.07)均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治療前后二氧化碳分壓(PaCO2)分別為(5.41±1.05)kPa、(5.21±0.93)kPa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新生兒呼吸衰竭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均比較高,在搶救的過程中,主要的環節是糾正缺氧,迅速有效的改善氣體交換能很好的逆轉病情[3-4]。由于人工呼吸機負面效應的出現,醫學科研人員致力于尋找安全、簡便、有效、副作用小等優點的治療措施[5-6]。呼吸支持療法是目前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主要手段,CPAP可以使患兒的肺泡在呼吸末保持正壓,進而增加了功能殘氣量并避免了肺泡發生萎陷,從而改善了通氣功能,使PaO2及SaO2升高[7-8]。研究顯示早期進行CPAP可明顯減少高壓氧治療時間[9-10]。在進行護理時要準確的掌握上機的時機,確保治療過程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注意吸痰的時間及吸痰的深度等[11-12]。
本次研究對本院30例新生兒呼吸衰竭患兒進行呼吸支持治療,總體有效率為93.3%,治療后患兒的PaO2、SaO2和pH值均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在進行呼吸治療時,護理人員要嚴格遵守操作要求,以高度的責任心進行相關的護理工作,確保治療的療效。
[1] 朱楠楠,張紅,李忠彩.呼吸機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150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3):91-92
[2] 李蓮花.呼吸機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護理體會[J].吉林醫學,2006,27(12):1549
[3] 楊慧華,楊麗梅.呼吸機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8):1879-1880
[4] 馬金花.呼吸機治療27例新生兒呼吸衰竭的臨床與護理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12):1726
[5] 董志鳳,姚其娟,孫俏麗,等.無創呼吸機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48例療效觀察及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18):48-49